坚持党建领航 凝聚治理力量 全民共建善治幸福和美司莫拉
——云南省腾冲市三家村组织振兴特色经验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隶属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村,300名群众始终感恩党的惠民政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巩固振兴的征程上,坚持党建领航,凝聚治理力量,全民共建善治幸福和美司莫拉。
  一、基本村情
  司莫拉佤族村位于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自然村,在佤语中意为“幸福的地方”,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有佤、汉、白、傣等多个民族73户299人,其中佤族271人。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并作出“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司莫拉佤族村党总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将乡村治理主体凝成“一条心”、力量拧成“一股绳”、体系合成“一张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道路越走越宽阔”“山笑水笑人欢乐”的歌声在幸福和美的佤族乡村不断唱响、飘扬回荡。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领航,注入基层社会治理“源头活水”。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一是全方位凝心铸魂。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深入开展“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题实践,通过党的二十大代表讲好二十大故事、培养“小小讲解员”等方式,把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司莫拉的巨大变化和佤族儿女的幸福生活作为“情满司莫拉”的生动教材,近三年累计开展各类宣传宣讲、红色教育现场教学600余场次、受众2万余人次,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增强守护好神圣国土、维护好民族团结、建设好美丽家园的行动自觉,铸牢乡村善治的思想根基。二是全覆盖建强组织。健全“镇党委—行政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把党的基层组织建到64个村民小组,推动组织体系、治理体系一体严密。全面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中寨党支部先后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建立以党员为骨干的专兼职网格员10人,做好日常巡查、入户走访、信息收集、问题发现、协同处置、结果反馈等工作,推行党员户挂牌公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广泛开展“党员亮身份、公开亮承诺、设岗定责”活动,教育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复杂问题等基层治理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三是全链条规范管理。成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妇女和儿童工作、环境等村(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6个,健全完善党务、村务、财务等公开制度12个,全面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扎实推进村级事务“阳光工程”,10余名村组干部梳理制定村级重大项目设施、社会保障、集体三资管理等方面小微权力清单40余项,创新推行“商量—实行—再商量—再实行”群众工作法,把村组的“大事小情”放到“阳光下”规范运行,增进干群感情、拉近干群距离、融洽干群关系。
  (二)突出共同参与,激活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能”。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际能力和实际效果,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一是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加强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功能建设,坚持布局体系化、功能综合化、信息集成化,推动游客服务中心、党员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站等服务阵地和司莫拉党群服务中心融合共建、空间共享,做到党员“要活动到中心、有需求找中心、作奉献来中心”。落实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探索“党员带领下的200米服务圈”,广泛开展游客问询、乡村绿化美化、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等工作,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共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项240余件。二是组织动员社会参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强化组织动员,深化党建带群建,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延伸党组织工作手臂,积极开展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教育培训、公益慈善、防灾减灾及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在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带动下,司莫拉咖啡吧、书吧、餐厅等10余家进驻企业化身为村情民意“信息员”、服务群众“志愿者”,主动认领服务事项110余项,做到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三是增进群众获得感。严格实行村干部和党员“一月一次”常态化对全村36名社会救助对象、外出务工人员、空巢老人、困境儿童、“三留守”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群体的关爱服务和心理健康疏导制度。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领办旅游专业合作社,带动佤族群众开办农家乐6户、民宿4家,从事农特商品销售35户,40余名村民在景区内就近务工、稳定就业。2020年来至2023年8月末,接待游客96.1万人次,合作社实现收入118万元,社员分红24.1万元,村民收入逐年稳步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打心眼里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三)推进三治融合,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同向发力”。
  坚持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多措并举,同向发力,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以自治增活力。发挥自治的基础作用,聚焦爱党爱国爱家、民族团结进步、移风易俗等,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美丽公约”等制度6项,让村民遇事有章、做事有度。推选政治过硬、群众公认的8户党员家庭作为“党员中心户”,把路长、巷长、院长和十户联防组长等确定为矛盾“调解员”、安全“监管员”、文明“宣传员”。成立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文化宣传队、幸福护卫队等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组织7个,推动群众在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二是以法治强保障。持续巩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成效,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系列活动,组织法律服务团队开展驻点服务、入户服务、按需服务,通过重大节庆日普法、以案释法等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崇法循法自觉。强化农村法律服务供给,实施“法律顾问覆盖村组”行动,签约1名专职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推动法治服务无死角、法律帮助无盲区,连续8年无命案和安全生产事故死亡情况发生。三是以德治扬正气。注重德治的教化功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红黑榜”“最美庭院”等评选评比活动,创新开办“道德讲堂”12期,并通过广播、宣传栏、微信号等平台进行张榜公布、宣传报道,通过“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和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教化乡民、涵育乡风,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形成良好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经验启示
  (一)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的总遵循、总纲领、总指引,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接续奋斗,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更深入,基层社会治理更有效。
  (二)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织密建强组织体系,着力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全域提升,推动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守望相助。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创新之路。始终坚持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结合实际,创新方法,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防风险、护安全、保稳定、促发展,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