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平共治”助推乡村振兴新发展——甘肃省崇信县党洼村组织振兴典型案例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青砖黛瓦、翠竹人家、树茂果香、民风淳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柏树镇党洼村建强基层党组织,传播乡村新文化,引领文明新风尚,坚持把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新路径,通过党建统领发展和美乡村为抓手,以“五平共治”融合的方式,实现了和美乡村与乡村治理的深度契合,努力描绘“田园优美、人文醇美、经济富美、生活和美、村庄秀美”的美丽画卷。
  一、基本村情
  党洼村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北部塬区,地处12条陇原最美农村路之一的泾土路东段,海拔1350米,无霜期190天,年均降雨量646.5毫米,是农业部划定的苹果最佳适生区。村辖4社467户1777人,有党员58名,脱贫户89户,总耕地面积5050亩,人均2.8亩,种植苹果2000亩,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7万元。由于党洼村地处崆峒、泾川、崇信三县交界地带,长期以来多种文化交汇博弈,村上群众思维活跃、勇于接受新生事物,近年来在先后尝试养殖奶牛、红牛、生猪的过程中,一些群众与村干部因为分红发生矛盾,个别群众也因为经营不善背上了债务,被银行纳入失信名单,加之因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发酵,人心不稳、民风不正、政难公允,一些群众敌对镇村组织,上访告状成风,对外形象严重受损,特别是随着网络媒体普及,部分片面化不良网络信息和负面舆论,刺激群众产生过度预期和不平衡心理,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党洼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苹果文化、平安文化与乡村治理相融合,深入推进主动创稳、主动创安,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着力破解治理困境,创新提出干部要公正公平、村子要祥和太平、内心要温良和平、家庭要和睦安平、生活要富裕康平的“五平共治”理念,有力促进“五治”融合,村级治理水平有效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持续攀升,先后获评全省美丽庭院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市列乡村建设示范村,“五平共治”乡村治理模式被评为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百强案例”。
  二、主要做法
  (一)强政治,干部要公正公平。
  公正公平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石。群众历来对公正公平的要求非常高,村上坚持把“一碗水端平”,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双诺”机制,规范运行村级小微权力,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产业发展、低保评定、惠农资金发放、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推行决策公开、事项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努力做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结合村“两委”换届,对村“两委”成员逐一设岗定责,实现精准管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不断增强。
  (二)强法治,村子要祥和太平。
  创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成立村矛盾调解委员会,落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综合机制,实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去年以来累计调处邻里之间、家庭关系等矛盾纠纷21起,组织开展“法律进村入户”等活动3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广泛宣传防邪禁毒、扫黑除恶等相关政策法规,村庄法治建设不断提升。2022年3月,因承租企业经营困难,连续拖欠农民土地流转费,群众意见很大,矛盾随时爆发。村上第一时间介入,积极疏导双方情绪,引导群众依法维权,经持续参与协调,帮助企业兑现了1500亩土地流转费88.5万元,有力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了村子和谐稳定。
  (三)强德治,内心要温良和平。
  人只有拥有平和心态,才会通情达理、与人为善。镇、村两级坚持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在全村广泛宣传“崇信好人”路永红等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弘扬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中华传统美德,引导群众立家训、明家规,争创“苹果人家”和“十美”户。积极组织开展农家小院讲故事、村民大会话先进等活动,在全村布设中华传统文化红苹果宣传牌25面、平安文化宣传墙1100平方米、平安文化步道600米,建起了全县第1个用于村民道德教育的家风家训馆,使村民抬头可见、驻足可观、常驻心头。
  (四)强智治,家庭要和睦安平。
  结合“雪亮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建成了村级视频监控系统,在主支干道安装高清视频探头24路,全村技防面实现全覆盖。针对村里留守老年人较多,日常照料困难,导致家庭矛盾和家庭悲剧多等问题,镇村主动作为,创新思维推出了红苹果智能手环应用服务,为留守老人打造了“随时随地、一键呼叫、就近调度、及时照料”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村民路等才高兴地说:“我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行动不方便,一有紧急情况就摁下红苹果按钮,村上和卫生所就及时派人过来查看,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专心挣钱养家”。通过建立智慧养老“红苹果”智能手环即时服务平台系统,把应急救助服务向老人家中延伸,为符合条件的高龄、孤寡、空巢老人发放智能手环,着力提供“全天候”应急保障服务。平台运行以来,监测处置紧急事件40余起,救助患急性病孤寡老人5名、走失老人2名,受到了群众广泛赞誉。
  (五)强自治,生活要富裕康平。
  坚持交通先行,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积极争资列项,多渠道筹措资金,先后铺油道路3.8公里,硬化村社道路6.3公里,砂化产业路18.4公里,常住农户硬化铺油路入户率达到100%,设立公交站点4处,形成了五横十四纵的村内道路网格,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等突出问题。纵深推进“三慎三不三禁三无”和“九项整治清零”专项整治行动,拆除道路沿线危残建筑1200平方米,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空闲地块修建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四小园”80余处,新增村庄绿化6500平方米,安装路灯127盏,乡村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面对村域经济发展体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现状,村“两委”积极探索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抢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链建设的重大机遇,招商引资建办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1668亩,吸纳全村110多名群众长期在园内就近务工,实现劳务收入和土地流转收入“双增收”。按照“全产业链”发展要求,引导链主企业富通养殖有限公司,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处,存栏肉牛2000多头,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多万元,打造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带动村里26户群众养牛380余头,全村肉牛养殖超过2500头,生猪超过2000头。同时,积极承办了县庆祝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策划举办了赛牛大会、快乐骑行、游园赏花等活动,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村庄的面貌变美了,群众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经验启示
  党洼村以和美乡村建设为目标,深入推进主动创稳,探索形成的“五平共治”乡村治理模式,具有较为完整的工作链条,实现了较为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产生了较好的试点示范价值。从其实践中,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一是要始终将党建统领的工作原则贯穿于乡村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破解治理短板,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需要有一支为民务实担当的基层干部队伍。应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各类组织中的领导作用,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要自身建设,提升领导能力和治理水平,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是要始终凸显人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应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作为解决民生领域问题的成效标杆,作为干部工作作风的试金石,作为政策落实的指向标。要畅通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渠道,千方百计调动全体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大布局,把握乡村发展规律,激励广大村民及社会贤达、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工作中来,做到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确保乡村治理工作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拓宽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渠道,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使其有更多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要始终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乡村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村庄,而集体经济是村庄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依托,是农民群众联合合作的关键纽带,是实现乡村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有力途径。集体经济是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础,可以让村级组织有更多自主权和话语权。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就要抓好集体经济发展,切实管好用好集体资产,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增长形式,推动集体经济实力持续壮大,从而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村上发展,提升治理能力。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