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促振兴 强村富民谱新章——内蒙古察右前旗南村组织振兴典型案例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南村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定了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文化润村、环境靓村、人才兴村“五位一体”发展思路,立足当地产业优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统筹抓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完成水、电、路、网基础改造,率先实现集中供暖、污水处理,常态化开展文化文艺活动,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逐渐实现了环境蜕变、产业蝶变和人文嬗变,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劲动能。获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在全旗乡村振兴实践中走在前、做示范。

  一、基本村情
  南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东南侧,是典型的城郊村,辖区面积 8.6 平方公里,全年平均温度18.8°,位于全国的冷凉蔬菜种植带,紧邻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G6(京藏)、G7(京疆)在此交汇,达尔登大道邻村而建,机场高速穿村而过,距离乌兰察布高铁站15分钟车程,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全村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722户1420人,常住人口321户678人。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按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扎实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管理。精准确定监测对象,结合每季度动态监测情况和镇乡村振兴办、旗行业部门反馈的预警数据,坚持提前预警、提前介入、提前干预,及时纳入监测对象,确保应纳尽纳。2023年第一、第二季度动态管理已全部完成,两个季度无新增识别监测户,线下标注稳脱1户2人(“8类”人员排查领取社保稳定脱贫),自然减少1户1人(迁出本村),已全部在国办系统进行更新。排查“10类”人员共8人经研判无返贫风险,排查问题4条全部立行立改,全覆盖摸排一般户309户655人。
  充分发挥手机APP监测作用。乡村振兴APP是采取旗领导直接抓,乡镇组织各村落实,村专人负责的工作机制,通过月对月,季度对季度,年对年的对比,更好地知晓农户收入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政策,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录入过程中,经过对农户家定位后将经纬度上传,实现每一户通过导航都可以到达家门口。南村脱贫人口8户14人,边缘易致贫户4户8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1人的收支情况、健康状况、劳动力情况、政策享受及就业情况等内容通过APP可直观显示、一目了然。
  三、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
  南村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照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统筹“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有效激发乡村振兴合力、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一)聚焦产城融合,夯实产业振兴这个基础
  南村种植业优势明显、庭院经济培育发展、集体经济稳步壮大、文旅产业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子。现在南村最高峰日均游客接待量3000人以上,全村70%以上常住人口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南村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95万元。
  夯实农业基础,强化发展根基。种植业优势明显,全村耕地6400亩,均为水浇地。全村建成高标准农田3002亩。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028亩,建成日光温室暖棚476座,冷棚36座,以草莓、葡萄、西红柿、黄瓜、青尖椒、圆白菜、长白菜为主,其中青椒被评为“名特优鲜”产品。通过京蒙协作帮扶和净菜加工等渠道,年实现蔬菜交易2万余吨,交易额达到2800万,亩年均收入6000元左右。
  发展文旅产业,打造旅游乡村。根据教育“双减”政策,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中心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一处,占地约10000平米,基地配备的南村酒店可同时提供400人就餐和住宿,设有3个大型会议室,最大会议室可容纳400人左右,满足各类研学和培训。以“民宿特色+民俗体验+书香南村”为特色,成功申请“南望南村”民宿餐饮品牌,建成亲子主题民宿薯宿和特色民宿“东离南舍”以及“南舍1号”等民宿,让游客可游可居。建设亲子音乐烧烤区,大棚休闲采摘区以及彩绘观光打卡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南村旅游景观群,真正实现了南村庄稼变风景、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
  创新发展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全村积极壮大集体经济,利用仓储服务中心以及光伏电站带来的收益持续“造血”,建成占地20亩光伏发电站一处,以及1000平方米仓储服务中心(恒温库)一座,运行良好,收益稳定。依托北京的市场优势资源,正在推进建设净菜进京加工项目,总投资620万元,投产后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明显。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乡村振兴综合旅游项目,总投资2300万元,预计年底完成主体建设及装修工程,项目建成将大幅带动南村旅游产业。
  加快智慧建设,赋能乡村振兴。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优势为基础,以数字乡村、智慧农业为抓手,以数字平台为底座支撑,在全旗率先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赋能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水平,扩大名特优新农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各类模块建设,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农业数字化与消费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创新互联网加网格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数字化在防范,化解矛盾纠纷,村务管理和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二)聚焦“头雁工程”,把握人才振兴这个关键
  南村紧紧围绕乌兰察布市“头雁工程”这一书记项目,打造了“头雁领航、鸿雁示范、归雁建功、雏雁蓄势”为主的“四雁栖木”人才振兴品牌,奋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头雁”领航固堡垒,党建强劲促发展。南村坚持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主心骨”,不断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筑牢组织堡垒,拓宽选人视野,着重将返乡创业者、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农业院校学生等纳入村干部后备人才库。目前,南村党组织已吸纳1名退伍军人、2名致富能手、3名大学生进入村“两委”任职,此外村干部后备人才库中纳入各类人才2名。
  “鸿雁”示范生内力,农旅休闲绽新彩。南村在旗、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立足村情,组织多名致富能手同“土专家”“田秀才”“果能手”进行交流互动,共商南村发展路径。在一批鸿雁示范带动下不断提升果园管护、大棚种植、蔬菜虫害防护等先进农业技术,鼓励全村村民抢抓农时,杜绝荒废农田,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归雁”建功旺产业,特色经济添动能。充分发挥流动党员人才回流作用,建立了人才回引工作“联络站”,推行“归雁人才创业服务”,对回乡创业项目建册立档,充分做到“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人才一名干部帮扶”,为党员人才回乡创业解决后顾之忧。目前南村共摸排造册16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其中党员2名。
  “雏雁”蓄势向未来,乡村振兴谱新篇。大力培养“乡村工匠”,推广本土人才创新创业先进事迹,引导“乡村工匠”和创业意向者们围绕即将建成的“净菜进京”项目和民宿产业群发展特色产业,在庭院经济、路边经济、林边林下经济上找突破,动员广大村民参与到葡萄、油桃、雪菊等特色产业发展中来,谱写全村抓发展、全民促振兴的华丽篇章。
  (三)聚焦传承发展,铸牢文化振兴这个灵魂
  南村先后获评“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区文明村镇”“全区巾帼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十年间,南村实现无刑事案件,无重大负面舆情,无群体性上访事件,呈现社会治安平稳、人民生活安宁的良好局面。打造靓丽名片、维护乡村颜值,深耕文化内涵、擦亮法治底色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传承发展文化产业提供硬件支撑和制度保障。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推动移风易俗走深走实。察右前旗文创基地坐落于南村,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文联书画院、“墨缘驿站”写生基地、南村画苑、南村文化长廊组成,是南村文化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旗文联打造的墨缘驿站汇聚了各界书画爱好者。此外,南村设有10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一处,1900平方米的三个文体广场,还有讲述为中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辈英雄事迹的百名英模墙,以田园、果蔬、动物、国潮等多种风格的墙体彩绘打造的东西迎宾形象廊,以传承发展特色文化为目标的东路二人台创作基地,共同见证着南村在培育文化繁荣上的不懈努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倡导文明新风,全力打造“从心开始,志愿同行”的志愿服务品牌,做到“送文化”与“送服务”并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化文艺志愿活动,举办老百姓喜爱的“文艺大餐”,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文艺文化活动,常态化征集群众需求,链接文艺资源,提供文艺服务。
  加强治理体系建设,厚植文化底蕴文明内涵。创新积分管理。南村党总支创新提出“小积分 大管理”的模式,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强化正向激励,让村民自觉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让无形的“个人价值”变为有形的“正向激励”,将各项工作由“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将村级活动由“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可量化、有抓手,村民的融入感、参与感、荣辱感不断增强。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制度的引导作用,将内容印刷在村内便民服务台上,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推进民主法治。提升“自治”能力,促进乡村善治;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和“一事一议”机制,设立“有事前商量”协商中心,扩大村民民主参与途径。厚植“法治”根基,增强法治意识;建立农村公共法律服务和援助联络站,实施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培育“德治”风尚,推动移风易俗;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先锋党员、优秀党员等评选活动。
  (四)聚焦生态宜居,擦亮生态振兴这个底色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村污水管网、集中供热、天然气管道全部入户,年度节约用煤740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每户拥有独立卫生间,现有4座水冲式公共厕所。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畜禽粪污日产日清,严格落实禁牧舍饲要求,强化巡查监管力度;村内共设置60余个垃圾箱,2个垃圾池,在垃圾分类过程中探索出“可燃垃圾裂解烧掉、不可燃垃圾平坑垫道、易腐垃圾堆沤肥料、可回收垃圾给钱卖掉、有害垃圾分类打包”的垃圾五分法。全村巷内全部为水泥路,全长9.8公里,户户通电率达100%,广播电视通过无线、有线、卫星三种技术全覆盖,基本实现宽带通达。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严格落实地下水保护制度,引导村民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全村6400亩土地实现了节水滴灌灌溉;深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全部安装计量设施,严格限定每亩每年80吨用水量。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大田种植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五年下降,大棚种植以农家肥为底肥,采用物理防病虫害方式进行植株保护(如防虫网,灭虫灯等),减少农药使用。全面推广使用国标膜,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不断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五)聚焦强基固本,突出组织振兴这个根本
  坚持把建强支部作为抓党的建设、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从强化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活动阵地着手,不断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2022年度被评为乌兰察布市最强党支部、乌兰察布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获得察右前旗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亮晒比”创先争优擂台比武一等奖。强化队伍建设。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目前南村党总支共有党员65人,其中在村常住党员42人,外出流动党员23人。村“两委”成员共7人,其中党员6人,交叉任职5人,班子平均年龄45.9岁,大专以上学历4人。共有驻村工作队员3人。强化项目引领。全力打造“先行者”党建品牌,牢固树立“头雁领航,四个先行”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以党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创先争优。采取全程跟踪问效、项目进度报告、项目管理台账等措施,先后召开“书记党建项目”安排部署、调度推进会,确保项目建设有序实施。强化教育培训。加强对村“两委”成员的教育培训,突出政治教育、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面向全体党员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学习。组织学习乡村振兴有关政策理论,提升专业化业务能力。
  现在的南村,蓝天映托、绿色环抱,民风淳朴,文明和谐,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历任村委班子、驻村工作队的接续奋斗下,逐步发展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发展的美丽南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国字号荣誉加身的文明南村。下一步,南村将紧扣党的二十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坚决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加强党支部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建设,以“两个教育为抓手”开展好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形成团结奋斗、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提档升级,为察右前旗推进乡村振兴,趟出路子,迈好步子,干出样子。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