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四气四力”,建设“和美”下庄
——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文化振兴特色经验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下庄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下庄建设好、发展好”的殷殷嘱托,以“涵养四气四力,建设和美下庄”为主要内容,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实现了集家风培育、民意疏导、合力干事为一体的乡村治理方式创新,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一、基本村情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是一个深锁在天坑里的小山村,幅员面积9.1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225户693人。这里四面悬崖绝壁,出村就靠一条挂在绝壁上有108个“之”字拐的羊肠小道。没有修通公路前,全村人与世隔绝,贫穷落后,全村一半的人没有走出过,没有见到过电视、汽车,每年都有人在出山悬崖路上摔死摔伤。为摆脱贫困,1997年,全村人在下庄村支书毛相林带领下向绝壁挑战,以牺牲6条生命为代价,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8公路的“天路”,用血肉铸就了“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
  
  下庄村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发扬下庄精神,村民法治意识、规矩意识持续提升,实现了集家风培育、民意疏导、合力干事为一体的基层治理方式创新,走在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2015年下庄村实现整村脱贫,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34元,增长13%,下庄村集体经济收益近2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养精气,激活源动力,建设“淳美”下庄
  1.实施党建引领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党组织建设是总抓手,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加强学习。常态化落实“三会一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两个维护”、增进“三个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自觉地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壮大队伍。培养并发展一批思想先进、能力强的年轻村民入党,2022年下庄发展了3名90后党员,为下庄党组织注入新鲜力量,改变现有党员学历偏低、年龄老化现状。三是阳光党务。对党员干部的岗位、职务、村党务等进行公开公示,我们制作“党员亮身份 承诺亮内容 考评亮实绩”公示墙,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设立下庄村民情工作室,招募无职党员、乡贤参与,做到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办民事。
  2.实施教育宣讲行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开展宣讲,使新思想、新文化、新民风深入人心,构建宣讲带动、文明实践、共建共享的文明实践路径。一是理论知识宣讲。通过组织基层宣讲团,有毛相林带头开展“榜样面对面”、理论微宣讲等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阐释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县委决策部署要求。二是惠民政策宣讲。宣讲各级党委、政府为民利民惠民政策,引导广大群众更真切地领悟思想,更好用于指导生产生活实践。特别要把乡村振兴、致富兴业、民生保障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讲清楚讲明白。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自力更生的思想意识,牢固树立勤劳致富光荣的观念。三是生态环保宣讲。突出“生态巫山”主题,让“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核心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普及宣传巫山走“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之路的独特优势、必然趋势,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调动起最深层的力量,共同做好“水文章”、念好“山字经”、治好“气字诀”、守好“土秘方”、管好“超排放”,打造绿水青山美丽之地。
  3.实施精神传承行动。下庄精神就是世代追逐着的走出大山、惠及子孙的梦想,是凝结着的坚韧不屈、无所畏惧的气概,是饱含着的家国至上、故土难离的情怀,更是坚守着的那份脱贫致富、向往美好的初心。正是这样的下庄精神,换来了峭壁变通途,撑起了巍巍大山的脊梁。要传承好下庄精神,让下庄精神这面旗帜高高飘扬。一是建好一座馆藏。建好“下庄人事迹陈列馆”,放置修路时的影像资料、修路器具、人物雕塑,精美制作修路专题片,收藏、展示、传承悬崖凿路记忆,让下庄村民更加自豪。二是讲好一个故事。利用“下庄人事迹陈列馆”、“愚公讲堂”,由当年参与修路的村民代表现场讲述“绝壁凿路破天堑,下庄精神铸丰碑”的下庄故事,讲述一群不甘闭塞的下庄人向绝壁挑战,历时六年,凿路万米,冲破大山阻隔,创造了一段公路修筑史上的壮举。同时丰富宣讲形式,拓展网络宣传渠道,让下庄事迹“进入寻常百姓家”。三是打造一个基地。下庄村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发掘下庄精神的时代内涵,全力打造党性教育基地村。巫山县委党校下庄校区于2022年5月在下庄建成开班,累计承接各类培训69期4247人次,接受党性教育近5万人次,得到各界一致好评、高度认可。县委党校下庄校区获评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第一批重庆市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下庄村入选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扬正气,增强凝聚力,建设“洁美”下庄
  1.制定村规民约。村支两委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式制定下庄村村规民约,使得下庄村建设管理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章可依,有据可循。一是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千万市民学法律”“八五”普法、“德法相伴”“法律法规进农家”等活动,生动宣传法律知识,培育群众法治精神,引导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二是制定村规民约。制定村规民约、文明礼仪守则等,引导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解决问题、疏导情绪,向上向善,逐步增强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公德意识。比如针对下庄有部分村民想大肆建房的情况,我们在《村规民约》中增加了建房四原则,“符合一户一宅政策、符合乡村发展规划、不占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每个平方缴纳500元的风貌控制保证金”,有效遏制了乱搭乱建现象。
  2.遏制陈规陋习。坚决遏制农村陈规陋习,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有效治理,建设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一是成立 “红白理事会”。落实好红白喜事事前申报、事中监管、事后追查责任制。从根本上解决铺张浪费、整无事酒等陈规陋习,引导村民养成崇尚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二是成立“村民议事会”。由村社干部、乡贤、致富带头人等组成村民议事会,定期评议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把握趋势、发现问题,并依据村规民约对文明守法者给予褒扬,对不文明、不守法者予以惩戒。三是设置红黑榜。公示公开村民议事会评议结果,褒扬善行义举,曝光不文明行为。四是建立帮带机制。对上了黑榜的群众,建立扶贫扶志扶智“一帮一”或“多帮一”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真心帮扶,实现有效转化。
  3.开展环境整治。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全力实施环境整治行动,不断美化乡村人居环境。一是改房子。梳理现有土坯房,弄清对象、摸清底数、分类统计,对符合复垦条件的房屋先期进行复垦,对结构安全的土坯房实施民宿改造,融入文化小品景观元素,打造一批示范庭院。2022年,下庄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全面完工,下庄村也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二是变路子。对下庄村村委会至“下庄人事迹陈列室”的8公里公路进行安全治理,并在道路两旁栽花种树,通过壁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传统文化等元素,提升下庄 “颜值”。三是美“庄子”。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村级环境卫生网络,充分发挥理事会、乡贤和志愿者作用,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评选标准和评选制度,每月评选出“清洁户”和“最美庭院”,对入选的家庭进行挂牌表扬,彻底消除“脏乱差”现象,逐步形成爱洁尚美新风尚。
  
  (三)兴雅气,培育软实力,建设“谐美”下庄
  1.实施文化惠民行动。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各类文化服务,让下庄村村民农闲生活更健康,文化生活更充实,精神生活更富足。一是传承好传统文化。挖掘下庄“九佬十八匠”等传统技艺,再现其工作活动场景;收集农耕器具,挖掘农耕文化内涵;组建下庄山歌队、唢呐队、腰鼓队、坝坝舞队;举办两届下庄“村晚”,下庄村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二是弘扬好时代文化。在村民相对集聚的院落、院坝中搭建读书喝茶,谈天论地,沟通交流平台,满足小众需求;在上、下庄各建成一个文化广场,满足大型活动需要。以“愚公讲堂”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市县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宣传身边典型人、典型事,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学习老马工作室经验,成立“老毛工作室”,组建下庄微信群和下庄广播站,实现民情适时上传信息适时下达,实现干群信息对称、情感无缝对接。
  2.实施家风建设行动。引导广大家庭坚持立言立行,互学互鉴,争做良好家风的践行者、弘扬者。一是评树先进典型。建立评选标准和评选制度,大力开展“文明户”“身边好人”“好婆媳”“好邻居”等系列评选活动,为身边村民树立典型、当好榜样。二是传家训立家规。深入挖掘具有下庄姓氏特色、家风家教、家规家训,引导村民悬挂家风家训匾,家家传家训、立家规、讲家事、树家风。
  3.实施愚公志愿行动。下庄精神是当代愚公精神,我们以这种精神为纽带,扎实开展愚公志愿行动。一是建立“愚公”志愿服务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下庄村民养成文明、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常态化开展扶贫帮困、关爱老人、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积极引导村民培育良好家风,筑牢社会和谐稳定文明之基。二是建好用好“庄”扮环境、“庄”大产业、“庄”宣政策、“庄”敬老人、“庄”事调解五支志愿服务队,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四)强底气,增加发展力,建设“大美”下庄
  1.发展生态农业。下庄村用好用实“两山论”,走好走稳“两化路”,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从脱贫之路奔向乡村振兴之路。一是种养好。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实现柑橘、核桃、烤烟生态化种植、标准化管护打造“千亩智慧果园基地”。县乡土专家、技术员、下庄村的“庄”大产业志愿服务队,以田间课堂为载体,指导村民科学种养。二是销得出。将下庄生态农业纳入巫山县智慧农业,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拓展农产品市场。村集体全方位注册保护“下庄天路”商标,授权企业运营使用,打造生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所得销售收入2%用于村集体分红,年分红超10万元。建成下庄、重庆鸿恩寺“下庄天路消费帮扶馆”,下庄天路农产品入驻京东、抖音、832扶贫采购等网上商城,以下庄本土为主的柑橘、挂面、菜油、醪糟、蜂蜜、鸡蛋等土特产,辐射周边村镇的核桃、茶叶、有机大米、青椒等特产成功摆上货架。三是能致富。探索试行“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引进企业对柑橘产业全托管,引进公司对1000亩柑橘产业实行全托管,农民、企业、村集体按50︰48︰2比例持股分红,2022年实现柑橘销售收入近200万元。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实现农产品接二连三,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加强特色旅游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探索“培训家访”模式。深度挖掘下庄红色资源,成功打造“下庄天路”红色旅游IP,并纳入巫山县精品旅游路线。结合传统村落保护房屋改造,科学借鉴山东中郝峪村发展经验,将干部教育培训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探索推行“培训家访”,由公司改造房屋81间149个床位,按照公司、农户、村集体55:40:5的比例分红,让培训学员、外来游客住宿到每家每户,人人都讲下庄故事、户户都有旅游从业人员。村集体2022年分红3.7万余元。二是完善基础设施。连接天路和峡谷的下庄小环线建成通车,下庄有了第二天出山的公路。扩建后溪河3.5公里便道,连接梨子坪森林公园至高铁站、大昌古镇至县城、当阳大峡谷至神龙架三条大旅游环线年内贯通,天路下庄景区旅游将迎来新的契机。规划复建下庄古道,打造体验式休闲旅游项目,新建公厕、观景平台、停车场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天路下庄”景区成功创建4A,“下庄天路”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下庄村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百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三是提升接待能力。与旅游行社签订协议,面向全社会组织开展研学游、自驾游、夏令营。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下庄精品客栈、农家乐等10余家,集露营、野炊、避暑休闲乡村旅游为一体。加强餐饮制作、住宿管理、品牌打造、商贸经营能力培训提升,不断提高接待能力,逐步打造区域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山水乡村旅游休闲胜地,目前已创收250余万元。
  三、经验启示
  在乡村全面振兴大背景下,竹贤乡下庄村乘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东风,坚持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地理优势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实现了集家风培育、民意疏导、合力干事为一体的乡村治理方式创新,不仅有效打通城乡资源流转通道,推动农村资源联动盘活,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激活乡村造血功能、完善乡村治理等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抓住村民这个振兴主力军。乡村要振兴,必须靠人民。在地方政府的带领下,全村村民紧紧团结在一起,集中拳头建立了特色产业园,搞活了乡村旅游,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特色产业自生造血,外出人口回流,人民群众拥护,乡村振兴新阶段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上下一心,有效实施,推动下庄乡村振兴越来越红火。
  (二)抓住生态优先关键窗口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振兴、生态旅游大开发背景下,依托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发展特色农家乐、民宿,围绕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红旅融合,盘活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走上旅游振兴之路。
(三)抓住乡村振兴的改革机遇期。立足乡村特色文化、自然优势,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和文化精神,结合自身优劣势,找准契机,对重点项目进行针对性提升优化,强化亮点内容。同时不惧失败,小车掉头易,在新时代的要求下,走最适合时代、最适合人民、最适合乡村的振兴道路。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