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显成效,韵出振兴好篇章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龙韵村文化振兴特色经验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让易地搬迁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的关键是靠产业、靠就业。龙韵村探索出了一条既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又符合基层客观实际,还能让村民真正获利受益的乡村振兴致富路径。
  一、基本村情
  龙韵村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集镇中心,是十堰市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新建村,也是湖北省首个由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行政村。于2016年底动工,2018年8月开始易迁安置,2019年1月开村,占地160亩,31栋易迁安置房,住着柳陂镇24个村的易迁户843户3044贫困群众,占全镇易迁对象的88.6%。由于村民全部是易地扶贫搬迁户,搬离了原住址缺乏生产资料,加之自身劳动技能有限,开村之初全村百姓收入和生活水平基本处于贫困线之下,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探索出一条“村有产业、户有项目、家可致富”的发展新路,成为从区委、镇党委到村委迫在眉睫的挑战和考验。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郧阳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打造龙韵新村。在区委的宏观谋划下,柳陂镇党委、龙韵村党支部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的目标,坚持“绿色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三大战略一起抓,助推“现代农业、支柱产业、文化旅游业”三产融合发展,
  将扶贫与扶智、生活与旅游、村建与企建、共建与共享等内涵要素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及其配套产业,推进村企民多方共赢,全部村民实现了脱贫,该村成为郧阳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扶贫、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典型示范村。
  二、主要做法
  作为移民安置村,龙韵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接续推进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镇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和乡村振兴的起点,立足优势资源定位发展目标、因地制宜谋划发展思路,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聚焦文旅融合探索致富路径,现已打造出一个集特色文化村、旅游度假村、研学旅行示范村于一体的发展明星村和网红打卡地。
  (一)以党建为引领,选优配强乡村振兴新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龙韵村注重选优配强村级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发挥作用、建功立业,当标兵、作示范。一是选派优质驻村工作队。按照郧阳区委、区政府统一决策部署,由区文化和旅游局抽调精兵强将,派出由3人组成的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龙韵村,指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协助把脉问诊,发展新兴产业。二是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2021年10月份,以全省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精心组织,保障党员、群众的选举权和参与度,分层次召开村党支部、村两委换届筹备会、群众代表大会、党员大会、村民选举会议,选出村“两委”班子达9名,其中书记和副书记均为区优秀副科级干部,后备干部2名,为社会治理、乡村振兴选优配强一支能干事、敢干事村两委好班子。三是健全基层党组织。坚持党建引领,突出两委统筹、村组联动,建立健全“村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三级组织架构,探索建立村“‘党员(支部书记)、警员(辅警、治调主任)、卫生监督员’+‘片区长、组长、楼栋长(中心户长)’”的“三员三长”基层治理体系。四是抓实党员教育管理。通过主题党日、场院会、群众代表大会、户户走到、五亮五共等形式,宣讲党纪法规和民生政策,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区建设治理全过程,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推动基层党组织有效覆盖社区角角落落,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坚强有力。
  (二)以产业为支撑,打造强村富民新示范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农民富。龙韵村注重选优培强村级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发挥作用、建功立业,当标兵、作示范。一是发展集体经济。龙韵村坚持以增强集体经济发展为核心,先后引进文化艺术发展公司、智慧农业发展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十堰国旅公司,结合周边月亮湖生态园、苏酒洋河梨花村、子胥湖等就业创业基地,因地制宜挖掘商业板块,强化文旅融合。为提升电商运营等新业态发展潜力,龙韵村将本地特色农产品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进驻“832”国家消费帮扶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双线销售。同时,结合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培训要求,拓展智慧农场项目,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占地160余亩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租赁种植区、休闲采摘区、特色小吃区及水上乐园、儿童游乐、花海等田园综合体,采取招商与招标、村建与企建、共建与共享相结合模式,辐射200余户群众参与农事,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做实兜底产业。坚持“人员向安置点集中、安置点向产业基地集中、产业基地向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业集中”,在村庄周边配套建设60亩香菇种植基地,在党员干部组织带动下,培育香菇种植大户15户,发展香菇30万棒,带动167户贫困家庭务工增收。对接柳航袜业,建设龙韵村袜业扶贫车间,吸收58户家庭参与缝头、翻袜、定型、包装等生产工艺,实现年毛利155万元。三是培育能人产业。大力推进扶贫作坊进农户,对有意向开办家庭作坊的贫困户,统一进行岗前培训,免费提供缝头袜机使用,实现居家就业创业,挣钱顾家两不误。梯子沟村易迁户朱方明,搬入龙韵村后,通过人社部门申请25万元创业贷款,承包了袜业扶贫车间,短短一年时间,扶贫车间共培训贫困技术工人223人,发展家庭作坊26户,年实现毛利润89万元。充分挖掘旅游市场商机,支持群众结合自身实际,利用地理优势,采用减免房租、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发展手工编织小作坊、小商铺等,开办农家乐、小餐馆等,带动137人务工增收。四是壮大文旅产业。龙韵村坚持把安置与兴业同步谋划,打造“农、旅、文、商、学、艺”综合体,同步建设了村落文化记忆街、传统民俗工坊街、古朴汉江风情街等三条街区,街区根据郧阳特有的本地特色,设置农家乐、慧衣坊、烤羊腿、民宿、花布工坊、瓷器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解决易迁群众就业难的问题。整个商业街区,目前已经入驻41家商业,主要包含餐饮业、汉江奇石、花布工坊等业态,2022年度,实现稳定就业266人,实现产值3660万元。搬迁群众人均月工资达3000元以上,实现了人人有事做、户户有项目、家家可致富的搬迁目标。自开村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入选2019年全国70个最具特色村庄,并作为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龙韵村分会场,成功举办“龙韵凤舞庆丰收”大型晚会。五是发展夜游经济。2023年,抢抓十堰城区夜游空白市场,发力夜游经济,以“太极恐龙”为原创IP,在龙韵村打造一场“武当不夜城·龙韵奇妙夜”沉浸式夜游,五一开街期间吸引逾37.5万游客观光,被央视多家国家级媒体持续报道,现常规化开展的“沉浸式夜游”成为当地及周边居民能休闲、品美食、看演艺的网红打卡地和十堰夜游新地标。
  (三)以文化为核心,全力拓展文旅融合新业态
  坐落在恐龙故乡、人类发源地之中,承继着中原突围红色血脉,保留着农耕时代各种非遗资源,龙韵村凭借着这些资源优势,抢抓国家鼓励“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机遇,坚持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一是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多元融合的特色文化村。从远古时代走来的柳陂,生命从未断线、历史从未断代、文化从未断层,浓浓的乡愁和历史的记忆处处可见。龙韵依托资源优势,坚持全区域谋划、全景观打造、全链条开发,打造一个艺术村、三条文化街、多元特色游。龙韵艺术村总占地面积160余亩,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投资约3.8亿。其中商业板块约42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投资约1.6亿元,规划建设了村落文化记忆街、传统民俗工坊街、古朴汉江风情街等三条街区。有机聚合“耕读文明”和“恐龙文化”元素,打造“农、旅、文、商、研、学、艺”于一体的龙韵特色村落。漫步于龙韵村内,十几栋易迁安置楼房错落有致地挺拔在冬日的阳光下。村口大门的恐龙文化元素,令人遥想远古生命奔驰的身姿;村中随处可见的木栅栏、石片桩、瓦片墙、卵石路、茅草亭呈现出一种现代艺术的审美;镶嵌在新村中央、投资达亿元的艺术长街美轮美奂;还有现代制袜技术培训中心、养老安幼中心、高标准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配套齐全。二是统筹产业就业,建设寄托乡愁的旅游度假村。龙韵村充分利用市郊城郊地理优势,迎合越来越多城市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精神需求,突出乡村特色,坚持“留住乡土记忆”,对具有代表性的农村民居进行修缮改造,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房前屋后种花种草、种树种菜,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突出文化韵味,对不适宜保留的房屋统一拆除、统一规划,建成风味独特的居民楼和商住楼,设计上充分融入恐龙文化等元素,材料上尽量就地取材,风格上保持清新典雅、简朴大方,置身其中,一步一景,移步易景,处处皆景。挖掘非遗文化,寄托浓浓乡愁。组织村民手编草帽草碗、缝制手包鞋垫、搜集旧物农具通过挖掘一些颇具时代记忆和农村特色的非遗文化,唤起游客们对儿时记忆、农村生活等深深地追忆,这些老手艺、农特品成也了游客们青睐的香饽饽,带动农村一批“闲人”再就业和一些家庭“旅游”致富。三是营造生态文化,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坚持城乡统筹、三产融合,将生产与生活、扶贫与扶智、文化与旅游、共建与共享等内涵要素有机结合,聘请北京中艺创景团队科学规划村庄建设。在易迁安置板块,坚持把村庄当景区建、把家园当景点建,突出生态环境,精心布局“花园、果园、菜园”式村落,打造生态宜居新社区,让群众“生活在景区、工作像度假”。在安置与兴业、建设与发展、管理与运营中,树立“文化+旅游”的典范,打造生态美、产业强的乡村振兴样板。
  (四)以村民为主体,逐步完善共建共治新路径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推进主体和收益主体,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基层治理,龙韵村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始终惠及群众共享乡村振兴成果。一是三员三长强组织。探索完善“党员、网格员、警员+片区长、组长、楼栋长”的三员三长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织密基层组织。同时,对三员三长实行“周例会、月考核、季通报”的考核评价管理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现场考核(包户卫生、档案整理、便民服务等)和民主测评(加分清单、一票否决、包户评价等),构建了支部引领、网格员包户、党员带动、村民参与的基层自治格局。二是六查六防保民生。在村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推行“平安龙韵365”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党员、技术员、安全卫生监管员、警长、村长、楼栋长“三员三长”工作机制外,村集体出资聘请“三保两创”人员10人、片区长5人、网格长5人、楼栋长31人,常态化开展以规划建设审查防违章、环境卫生督查防脏乱、矛盾纠纷排查防激化、山火河汛巡查防灾害、安全生产检查防事故、疫情防控筛查防反弹为主要内容的“六查六防”工作,建设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畅、生态和美、社会和谐的“五和乡村”。三是五治五共聚合力。积极探索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五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广泛开展恳谈会、楼栋会、乡贤会,建好文化文艺、技术服务、应急管理等“八支队伍”,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让广大村民成为村级治理、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的主力,共同建设美好幸福家园。同时,建立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电商中心、物业中心、文化礼堂、一社一司等于一体的服务体系,结合爱心超市,建立积分兑换、月评年总等管理制度,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村级管理、树立正确价值观、尽快融入新村新生活,让村民在共建共治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三、经验启示
  (一)党建引领是保障。龙韵村自建村伊始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实施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村级管理,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和服务群众的作用,充分营造了文旅融合发展良好环境。
  (二)科学规划是前提。龙韵村是十堰市首个由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行政村,是在一张白纸上起步的,正是坚持科学规划,在安置与兴业、建设与发展、管理与运营中做到有效统一,才能树立“文化+旅游”的典范,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
  (三)多业融合是关键。龙韵村围绕经营模式创新、业态植入创新、政策机制创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本地与异地联合、产品产地与销售基地联合、线上线下结合的配套产业,在丰富文旅配套产业同时,多渠道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
  (四)打造品牌是先导。龙韵村坚持以打造A级旅游景区、“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文旅融合示范区”、“湖北特色文化村”为目标,在业态布局、日常管理、环境营造、宣传营销、活动组织等方面多点发力,积极做好文旅农商学艺的融合,将龙韵村建设成为一个充满韵味的文化旅游艺术村。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