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蝶变满目新 锚定振兴阔步行——江西省泰和县蜀口村文化振兴特色经验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引言:看景,葱翠欲滴;望水,微波荡漾;进村,心旷神怡;入院,安谧恬静……夏末初秋,蝉蜕不啾,漫步于蜀口的乡间田野,草色葱茏,花木扶疏,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久久为功,阔步前行。近年来,蜀口沿着乡村振兴战略指引的方向追赶跨越,在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培育壮大产业、因地制宜强村富民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共建、共享、共荣、共美、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基本概况
吉安市泰和县马市镇蜀口村,又称蜀口洲,位于泰和县西南部,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屿。全岛面积12.85平方公里,因坐落在蜀水岔道与赣江的汇合处,形成四面环水、中间一片绿洲的独特景观。蜀口村内古木参天,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是庐陵八大古村之一,曾创造出“一门二十一进士”的科举奇迹,以及“父子进士”“兄弟尚书”等家族盛况,先后被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文明村镇。2021年5月获评国家AAAA级景区。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后,蜀口村级党组织紧紧围绕战略方针,因地制宜推进农旅、文旅结合发展,不断挖掘特色优势,通过几年来干群的共同努力,携手建设了如今生态、宜居、宜游的蜀口生态岛。在蜀口村党总支坚强有力的带领下,班子结构优化提升,“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全面落实,不断筑牢村级党建引领发展的战斗堡垒。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精准,做到了早发现、早监测、早帮扶,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应退尽消除。“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质量高,不存在规模性返贫致贫风险。村党总支发挥领头雁作用,积极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通过以集体资产入股分红、建立100兆瓦光伏发电站、村级集体资产出租、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等途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收入已超50万元。蜀口村班子还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以党建引领促进富民产业发展,以文旅融合绘就美丽宜居乡村,有效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户稳定增收和农村生态宜居,实现了乡村的华丽蜕变,多维度呈现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一)以茶为基,把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盘”
蜀口茶始于唐代,距今一千多年,明清时期就是“贡茶”,是泰和的名优茶。1988蜀口茶列载入《江西名茶》,2017年“蜀口茶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服务农旅融合发展需要,蜀口村在农业种植上,结合本地种植历史优势,重点选择适宜旅游推广的蜀口茶叶产业。在茶产业发展上,蜀口村按照“壮大茶产业,发展生态游,建设新农村”思路,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集体经营理念,由本村产业能人带头,成立蜀口茶产业合作社,采取致富带头人领路、“田教授”支持、老百姓参与、大户收购的方式、将全村农户“捆”在一起,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全力发展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荣获吉安市“十佳合作社”“示范合作社”等荣誉称号,蜀口茶品牌先后荣获上海世博会银奖、首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银奖、省第三届茶博会“江西名优茶”评比银奖、省第四届茶博会“消费者最喜爱的大众茶”评比银奖等荣誉。目前,环岛总种植面积近2800亩,年产量达300余吨、产值约1800万元。
(二)以旅为驱,点燃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强引擎”
在生态环境改善上,蜀口村致力于打造生态环保型旅游特色村落。近年来,蜀口村以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加大组织力度,坚持生态优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针对群众生活垃圾,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通过植树复绿、挖塘渠道、引水进村等生态修复举措,锁住原汁原味的“蜀口味道”,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擘画出一幅“景秀人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通过“清三乱”即清违建、清坟墓、清垃圾,“推两改”即改水改厕,采取整村推进举措,动员村民对门前三包责任自主落到实处、户厕改造,得享民生实惠。在生态环保型旅游特色小镇旅游业态布局上,致力于打造有特色、强竞争力的高品质旅游胜地。蜀口村强化设计创意、顺应时代潮流、提高品质标准,突出打造乡村旅居、特色民宿、亲水娱乐、农事体验,群众体育、进士文化、非遗技艺等项目,实现旅游+文化、体育、农业、水资源等的无缝对接,构建了逛古村、住原乡、戏水岸、品美食等业态布局。同时充分利用游客服务中心、农民古戏台、农民导游队、农民夜校等宣传平台积极推介蜀口古村的内在美和灵魂美。
(三)以文为魂,高配文旅融合发展的“服务器”
在文化梳理上,蜀口村着手梳理散落在各个角落里的史料,包括村内每一古宅、古树、古桥、古茶等,通过讲故事等形式,让每一位居住村民详细知晓属于自己的历史,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对蜀口留下深刻文化记忆。在蜀口茶园,游客既可以在民宿一方院子感受“泡一壶清茶,回一趟老家,撸一把乡愁”的惬意,也可以观习蜀口茶农采茶与制茶之精妙。在状元桥、复亨堂、崇德堂等遗址遗迹,既可以感受古庐陵文风鼎盛及明清欧阳氏“一门二十一进土”之科举奇迹,也可以领略当今蜀口欧阳氏出6位硕土、4位博士之好学勤学之传承,还可以观见庐陵建筑之精妙。在千年古樟.既可以见证古树当下之枝繁叶茂,还可以感悟明朝年间蜀口之繁华,为历史上千里赣江之重要水运货物的集散地,“日望赣江千帆过,夜观蜀口万灯明”正是大明奇才解缙对蜀口当时盛况的生动描述。在文化品牌打造上,蜀口在保持乡村风貌乡情乡愁的基础上,通过强调细节处置,突显特色,将进士文化、耕读文化在各个节点、各个项目及各种业态中体现出来,并以蜀江古村为核心,构建“游蜀口、懂泰和、知吉安”的文化脉络,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打造文化传承之旅、怡情养心之旅,目的是把蜀口生态岛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旅游特色鲜明、宜业宜居宜游的江西一流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成为千里赣江休闲旅游重要节点和泰和旅游的核心品牌。
(四)以人为本,打造全面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蜀口村充分借助蜀口生态岛文旅、农旅的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更好地融入到“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共富共享美好生活实践区”建设,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实现群众共同富裕,打造全面乡村振兴新样板。一是村级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党建示范引领助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设置“党员攻坚组”“党员宣传班”“党员先锋队”,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在项目建设中攻坚引领作用。加强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制度,全面推行党员“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积分管理+评议定级”的目标管理模式,不断增强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意识。二是乡村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全面完善乡村治理模式,以自治促进自我管理,以法治优化公共服务,以德治推进乡风文明,以善治彰显乡愁乡情。完善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矛盾调处、红白理事等自治组织,大力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高价彩礼得到有效遏制,厚养薄葬、新事简办等文明新风深入人心。举行“蜀江之美”评选表彰大会,创新推出道德“红黑榜”,深入推进幸福家园共建行动,以乡贤带动孝美家庭,以典型弘扬正气美德,以积分抵制成规陋习,村民崇德明法的意识持续增强,参与村级公共服务、环境卫生整治、美丽庭院建设的信心不断提振,幸福家园建设步伐持续加快。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稳步提升。自蜀口生态岛项目落地建设以来,由村委会和旅游公司合作,建立了劳务合作平台,解决了文旅项目用人需求,先后聘用销售员、服务员、驾驶员、清洁工、勤杂工等岗位人员400余人,确保蜀口村剩余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有增收”,人均务工年收入超3万元。村民充分利用自家房屋办民宿、农家乐,也将大大增加村民收入。村民种植的蔬菜、水果等土特产可以不出岛就被公司全部收购。蜀口村还利用丰富的太阳光照射时间长等资源特点,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把天然资源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带领70户脱贫户走出了一条明亮的脱贫致富路,现已建成的光伏电站每年可创收8万余元。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在强村富民的新征程上,蜀口村正以更优美的生态,更开放的姿态,更自信的步态,朝着更好、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一路高歌猛进。
二、经验启示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经营增效”。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以腰包“鼓起来”推动“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党员干部要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第一线,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劲头为农民就业创业牵线搭桥,为农民增产增收加油鼓劲,当好农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要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为“土专家”“田教授”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要集众智、策群力,持续推进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发展,依托“一地一策”“一村一品”,打造“黄金招牌”。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民种植收益保障机制,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有钱赚、得实惠、富起来。在旅游发展方面继续按照“两魂三力四色八美”指引,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提升品质标准、提高运营水平,全面加快蜀江古村、高空悬廊漂流、中洲生态体育公园(含卡丁车赛道、越野车基地、音乐广场、儿童乐园项目)、凤巢营地、水上游线等业态项目建设及旅游产品开发,深入做好庐陵文化与赣江“一文一水”融合文章,积极融入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建设,以文旅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建共富共享美好生活实践区。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