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摆舞之乡”迎来春天
——云南省澜沧县班利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近年来,澜沧县东回镇班利村通过党建引领,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探索“农业为根、文化入魂、旅游为形”发展路径,持续调优调新产业产品结构,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绘就出农文旅产业融合的振兴画卷。
  一、基本村情
  澜沧县东回镇班利村被称为拉祜“摆舞之乡”,是享誉全国的拉祜族“摆舞”诞生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传承基地之一,拥有特点鲜明的拉祜文化,以及多才多艺的民间歌手和艺人。近年来,班利村注重拉祜文化名片打造,赓续讲好民族团结新故事,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东回镇班利村距镇政府驻地约12公里,距景迈机场7公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传承基地之一,素有“拉祜摆舞之乡”之美誉,全村下辖21个村民小组,全村常住人口共有人口947户,3438人,其中拉祜族占总人口79.64%。2022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6609.3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9.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90.40元。2021年,班利村“感恩党的好政策、唱响美好新生活”的故事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班利村村民参演的舞蹈《摆出一个春天》登上2022年春晚舞台。
  2018年至2023年,东回镇党委充分利用班利村临近空港的交通地理优势和“摆舞之乡”的传统文化优势,依托上海黄浦区综合帮扶举措,采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振兴+动力提升”的方式,按照整体打造、分步实施、压茬推进的长期帮扶策略,累计投入沪滇帮扶资金4500余万元,建设了佐佐咖啡甜品屋、佑佑茶馆、农特产品交易中心、美食街、朝朝陶艺馆、小面包儿童之家、银荷图书馆、夏夏书吧、暮暮民宿、民族服饰展销馆、纤纤织纺、逅逅画馆、竹艺馆、移动美食小木屋等13个文旅项目,全力培育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的休闲业态,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为示范带动全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筑牢农业发展之基。
  坚持“学”为基。紧抓乡村振兴发展契机,先行组织一支有强烈学习意愿的23名党员小分队“走出去”,到农业科研机构学习、实训,锻造成为接地气、懂农业、有技术的“新农人”,为农业发展输入具有科技基因的“造血”干细胞,不断壮大技术人才“蓄水池”。坚持“稳”为先。依托中国工程院、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团队技术力量,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落实力度,提升传统农业质效,实现茶叶、甘蔗、水稻、玉米等传统产业5年持续增产增收。坚持“绿”为本。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创建“绿色有机食品牌”为契机,通过阳光雨露、生态环境下实施无害化栽培瓜果蔬菜,打造“一村一蔬菜一基地一特色一示范”新型农业样板。坚持“特”为要。依托生态蔬菜园艺博览园项目建设,以“支部带动+流转土地+基地务工”模式,带动27户农户盘活300亩土地,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收益为目的,积极调整种植业作物,将山地变成菜园,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瓜果蔬菜产业。
  (二)党建领航添动能,弘扬民族文化之魂。
  打造民族团结示范村。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为契机,聚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始终,深化“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擦亮“牢记誓词铸忠诚,团结奋进兴边疆”普洱党建品牌,利用支部主题党日、火塘党课、党群联席会等形式开展集中学习48期2000余人次。打造摆舞传承示范村。通过“传、帮、带”促进“三培养”,以先进带后进、师傅带徒弟、长辈带晚辈结成党群互助对子76对,为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村小学通过开办“摆舞”特色课间操,将摆舞融入到学生课间活动中。张娜算、李扎袜、张东妹等10人成功申报为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打造民族交融示范村。结合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傣族等民族世居特点,组建传统文化联艺队4支,利用葫芦节、新米节、火把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邻里互助”“敬老孝老”等主题文化活动,引导全村各族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促进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打造乡风文明示范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争创工作,80余户获此殊荣;定期开展“身边好事我来说”“身边榜样我来学”活动,通过学习全国优秀党员李娜倮、全省优秀党员姚芳等先进事迹,加大德育感召。打造古韵乡愁示范村。依托沪滇协作、中科院院士专家团队以及上海爱心人士扶持,以保护传统“干栏式”建筑为主基调,以葫芦、犬牙等拉祜文化元素为主旋律,对闲置宅基地进行改造提升,形成与自然生态相协调、与民族文化相适应的独特民居。
  (三)党建赋能增活力,塑造乡村旅游之形。
  依托蔬菜基地项目转变成农科员。推行“党组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和党员示范作用,采取土地流转、吸纳务工、订单收购等联结机制,将27户84人“捆绑”在瓜果蔬菜产业链上,并将其培养成新型农业科技员,提高种植技术的同时实现户均增收1万余元。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转变成带货员。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值班值守制度,基于党群服务中心为民办事、提供服务的职能,开展值班党员现场代售和直播带货,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通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今年以来销售产值达30万余元。依托啵喋演艺公司转变成演职员。由支部牵头,组建澜沧班利拉祜啵喋演艺有限公司,把分散的民族文化整合起来,重新规划发展定位,组织群众抱团发展,通过现场展演和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积极推送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作品,不断提升班利村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其中《摆出一个春天》走出大山走进春晚,户均演出收入从3847元增加到1万余元。依托旅游项目发展转变成讲解员。把“摆舞之乡”的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产出和发展动能,以临近机场的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吸引客流、发展旅游的产业基础,推出《牡帕密帕》《快乐拉祜》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作品,探索出“党建+文化+旅游”模式,打造班利“摆舞之乡”文旅融合的新路子,35名党员群众成功化身为导游和讲解员。依托民族特色小吃转变成餐饮员。充分挖掘拉祜鸡、佤族鸡肉稀饭、手抓鱼米线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党员带头开办农家乐3家,特色小吃点18家,宣传推广民族宴席、特色小吃,打造特色美食一条街。依托民族特色建筑转变成收银员。通过上海黄浦区定点帮扶、社会爱心人士帮助,打造精品民宿,有效盘活沉睡的民房资源,探索“支部+农户”管理模式,实现村集体持续增收,老百姓就业致富。现如今班利村人均纯收入由2018年的3847元提升至2022年末的17000元左右,贫困发生率由42.5%降至零,成功脱贫出列并建立起符合班利实际、具有民族特色的稳定产业支撑,已大步迈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
  三、经验启示
  (一)“一个引领”,推进文化发展新实践。以“党建引领”为鲜明主线,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改革、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原则,采取“支部引领公司,公司带动产业,产业推动致富”模式把分散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民族民间艺人、民族文艺爱好者组织动员起来,成立演艺有限公司,让农民成为演员,让演出变成收入,把传承摆舞文化作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之一。
  (二)“两个抓手”,提升乡村旅游新品质。一是以上海结对帮扶为抓手。整村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公益事业、技术培训等项目,推进民族风貌保护,分步实施多期传统拉祜族建筑风貌综合改造项目,让古老的班利山寨旧貌换新颜。二是以增强村集体经济作为抓手。整合财政资金、街道结对资金和村企结对资金,建设特色农产品交易场所,有效弥补了村功能短板,形成村集体经济及群众收入多管“进水”的局面。
(三)“三个模式”,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一是农旅融合促振兴。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打造以咖啡、鲜花、瓜果为主导的多个农旅融合综合体,通过扶持现代农业种植和牲畜养殖产业发展。二是文旅融合赋活力。依托拉祜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特点,引导群众在农闲劳作之余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编排独具拉祜族文化特色的歌舞,如《拉祜摆舞》《拉祜鼓舞》《芦笙舞》《拉祜甩包舞》和“民间武术”等艺术作品,延伸旅游产业价值链。三是乡村旅游助发展。聚焦村容村貌、乡风文明,持续健全村规民约、完善村民自治等,民风民俗从“原始纯朴”向“文明开放”迈进,思想观念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