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红色文化载体 引领乡村振兴发展——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引言:近年来,光东村以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依托,结合总书记考察路线,细化总书记视察光东村时每个点位的指示精神,打造重走总书记视察路线,讲好乡村发展故事,做好红色旅游文章,开展红色文化、民族融合、党建引领、干部实训等精品课程,为各类教育培训、研读交流提供阵地保障。曾先后荣获“国家级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吉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吉林省研学旅行基地”等13个荣誉称号。
一、基本村情
光东村位于和龙市东北部,距和龙市区45公里,距延吉市25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有村民291户804人,其中,朝鲜族78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7%,常住人口93户155人。村幅员面积724.71公顷,耕地面积386公顷(水田171公顷,旱田215公顷),林地面积212.97公顷。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5.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和龙市视察指导工作。近年来,光东村始终把总书记指示精神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发展举措,推动指示精神落实落地,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坚定态度,转化为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致富奔小康的热情空前高涨,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新局面。
2022年7月16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光东村7周年的日子,又恰逢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光东村村民饮水思源、不忘党恩,满怀深情地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和光东村发生的可喜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说:“来信收到了,希望乡亲们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回信让乡亲们备受鼓舞,进一步激发了村民们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热情。8年来,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党建引领,在探索中发展,在创新中奋进,团结带领广大村民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
二、主要做法
(一)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教育
光东村是总书记到访的唯一朝鲜族村落,也是延边地区最早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民俗村,无论从政治优势还是资源优势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多年来,光东村注重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基地教育内容,提升教育水平。打造重走总书记路线精品培训项目,并以总书记视察过的老村部为核心,以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主线贯穿各展区始终,最大限度还原总书记视察光东村时的部分场景,保持原貌基础上修旧如旧,通过扩建、改建的方式,将老村部周边空地、临近房屋全部纳入建设范畴,总投入5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900㎡的光东村史馆,将总书记视察光东村的情况、光东村的过去和现在、项目建设、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民族团结、农业发展、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等内容展示在在村史馆内,通过图片展示、文字综述、影像播放、实物展出等方式,全面展现光东村、和龙市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指示要求,在推动基层组织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中的成果成就、经验做法及美好发展愿景,为到访光东村的党员干部和游客们提供一个能学习受教育的场所。村史馆建成以来,共接待各类学习300场次,累计参观人数超过4万人次,做到以史育人、以情动人的教育目的。

(二)选优配强干部队伍,为基地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为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光东村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推进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思想建设。在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深入落实“四个一批”举措,在人员配备上突出结构优化、多样化,通过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选举产生新一届村“两委”干部7人,平均年龄46周岁(其中朝鲜族6人、女3人、“村务岗”人员1人、返乡创业人员1人、种植能手2人),大专及以上学历3人,为全面做好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注重在返乡创业、退伍军人和回乡大学生队伍中发现和培养年轻党员和后备干部,不断提升村班子的整体素质。并结合“党日+”主题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建基本制度,不断提升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产业项目建设,推动实践基地发展
近年来,光东村秉承“强基固本抓党建、提质增效抓产业、聚焦项目抓建设、强化基础抓民生”的发展思路,全面落实总书记视察光东村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铆足干劲、攻坚克难,在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构建和谐光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在“党委统领、政府带动、整合资源、社会参与、金融支持”的工作思路引领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使光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入1600万元,铺设污水管道5500米,新建两座小型污水处理厂,同步实施村内供水保障项目,对210户农家旱厕进行了全方位改造,为新农村建设锦上再添花。目前,家家用上了室内卫生间、冲水马桶和热水器,让村民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二是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保持好生态优势,全面推广有机水稻种植,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位于北纬42°黄金水稻带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水稻,在171公顷的水田地上推行“共享稻田”“稻田养蟹”“鸭稻共生”等模式,培育壮大“吗西达”“海兰江御米”等品牌,2022年专业农场有机大米产量达2000吨,实现产值2300万元,比2015年增长了30%。2018年-2020年光东村创新谋划实施了“共享稻田”项目,紧紧抓住东西部协作帮扶的有利契机,驻村工作队及帮扶部门身先示范,到宁波市鄞州区宣传推广和龙大米,成功推介“共享稻田”24000份,销售额达2400万元,获得效益资金850万元,促进村集体、村民收入实现“双增收”。目前,正积极申请“光东”字样商标,接下来,我们将聚力整合光东村全部商品,使用“光东”商标打拼市场,要效益,打造独具一格的区域品牌。通过商品内循环向外循环转变,在光东村建设电子商务平台,设置网红直播间、吸纳全市优质农副产品,全面推行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向全国市场、海外市场推介和龙优选产品,切实提高全域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品牌化高地。

三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通过多种途径着力构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指示精神,光东村重点突出民俗特色、自然风光,建设停车场、景观大门、水稻园,整合村内闲置房屋,建成60户不同主题风格的特色民宿。八年来,累计接待游客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22万元。2022年,光东村以“企业+村集体+村民”的模式,与延边光东朝鲜族民俗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000万元,实施光东村稻禾间童野乐园项目,该项目建设面积15000平,是集稻田文化、农耕体验、亲子娱乐、研学教育、田野派对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区。光东村将60间民宿、稻禾间童野乐园及线上农特产品销售平台等资源整合,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创业和就业,以新型村集体三三三一增收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带领更多的村民走在共同致富的路上。

(四)升级配套设施,提升教育服务水平
2011年开始,光东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研学”,主要以“稻田文化+民俗文化”为依托,以“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运行模式发展。自实践交流基地工作开展以来,光东村不断完善服务设施。住宿方面,光东村现有民宿60间,可承接300人住宿,每个民宿房间配有专门的淋浴设施、床上用品、空气能供暖系统,并有专人管理卫生情况;饮食方面,农耕大食堂可容纳300人就餐,稻田主题餐厅可容纳120人就餐,食物采取营养搭配原则,带有朝鲜族特色,严格按照国家卫生标准执行,确保安全性和高品质。建设和龙市光东村干部培训学校,配备教学实验楼、农产品交易展示楼(电商基地)、食堂、宿舍楼及户外活动场地,其中:教学楼共有可容纳50人的教室24间,多媒体阶梯教室1个;学生寝室174间,其中单人间30间;食堂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培训课程会依据不同班次进行匹配,也会设置一些特色课程,如围总书记视察光东时重要讲话精神解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统一战线政策精神解读、乡村振兴时期如何做一个优秀基层干部等开发课程,做到既唯一又可复制推广。
三、经验启示
(一)找准优势、突出特色资源。 大部分农村缺少发展制造业的基础,农村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农业和服务业。无论是发展种养殖产业还是发展乡村旅游,都要像光东村那样,找准自己的特色资源并突出、放大,制造话题热度,持续吸引各方面关注,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实现产业快速发展。
(二)选好用好党员干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头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的。各村要在党委的指导下,选出政治觉悟高、致富能力强的村两委班子,更好的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开阔视野,敢于搏击市场浪潮。目前农村产业发展,在组织生产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但在市场开拓上存在着严重不足。这就要求生产组织者要紧盯市场,跳出区域限制,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寻找市场机会,将生产端与消费端实现有效对接。
(四)持续提升,保持生产和服务的高水平。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无论是什么产业,都会持续不断地产生新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广大农村发展种养殖业或者乡村旅游等服务业,经营者必须紧盯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和服务水平,始终走在产业头部,巩固市场优势,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永葆活力。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