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器制作技艺成就乡村振兴新愿景 
——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

2024-11-04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小锤敲过一千年,凤凰扶摇九万里。”在大理、丽江两大历史文化名城之间沉淀着一个小锤叮叮当当敲过千年的村落,名叫新华村,旧称石寨子。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党建领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创新发展,新华银器制作技艺带动贫困人口持续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新华村先后荣获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俗文化村、云南十大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淘宝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殊荣。大理鹤庆已成为世界手工艺文化遗产的传承故园、世界闻名遐迩的“银都”。
  一、基本情况
  新华村隶属于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地处草海镇西北部,距草海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鹤庆县城7公里,东邻板桥村,南邻罗伟邑村,西邻西山与丽江接界,北与新村接壤。全村国土面积53.6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4000毫米。全村共有耕地2696亩,林地950亩,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大麦等为主;畜牧业以生猪等为主。2023年全村共有农户1346户6434人(其中脱贫人口22户80人,监测对象2户8人),有3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主要民族为白族、汉族等。全村共有党员123名,6个党支部。低保户66户136人,特困供养户2户2人,残疾88户92人,劳动力4132人,镇外务工人数1842人。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3.98万元,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8345.98元,同比增加6.81%。
  图1 大理鹤庆新华村
  二、项目实施与成效
  (一)创新发展银器手工艺加工销售,提振乡村经济发展。红红火火的银器制作技艺是新华村经济繁荣发展的靓丽底色,新华村始终注重强化传统银器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秉持“千锤百錾、守正创新”理念,精心打造民族手工艺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前店后坊、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及云南鹤庆银器直播基地落户新华银匠村,实现银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2022年淘宝网上活跃卖家122家,全年线上零售总额达5.83亿元,荣获云南省唯一的“中国淘宝村”殊荣。2023年,全村企业达222家、个体工商户达678户、市场主体(个体)达958户;2023年1-9月,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02.87万人次,同比增长57%,旅游业总收入完成27.45亿元,同比增长59.87%。年耗银300吨左右,银器产品种类200多种,年产值约31亿元;新华银器手工艺加工已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为提振乡村经济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
  图2 云南银器直播基地正在线上直播销售
  (二)人才“链”动银器手工艺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振兴,关键靠人。鹤庆县坚持把培育乡土人才作为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千方百计做好人才兴业的文章。一是加强扶持育人才。制定“鹤阳名匠”创新创业行动方案,对优秀人才给予创业贷款、税收、土地等帮扶举措,进一步加强对鹤庆银匠的培养和银器锻制技艺的传承,既留住本土人才,更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才。二是传承技艺兴人才。建立银器手工艺集中研发和设计中心、银器手工艺文化研学和教育培训中心,银器手工艺非遗传承展示中心,采取“师徒培养”方式,积极开展产品研发设计、研学培训,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涌现出一批“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银器锻制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银器锻制技艺非遗传承人达82人,其中新华村42人。三是校地合作聚人才。推动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成为中央美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湖北美院、云南艺术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先后培养银器锻制从业者600余人次(脱贫人口23人)。四是劳务品牌留人才。加强“鹤庆银匠”劳务品牌培育,从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企业和个体户支持,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吸引1000多名新“新华人”慕名前来创业发展,与老匠人共同敲响了“鹤庆银匠”劳务品牌,带动全县1500多户5600多人,其中新华村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53人,直接从事银器手工艺品加工,间接带动从业人员10000多人,“鹤庆银匠”被列入全国典型劳务品牌宣传推广。
  图3 寸发标大师与部分徒弟合影
  (三)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促基层党建为引领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以银器手工艺产业发展和群众致富目标,坚持围绕发展选干部、推动发展配班子,注重选拔“能人”“带头人”进入班子,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提升了村“两委”的“硬度”。一是引领村民上冲在前,村“两委”以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为突破口,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村民自治理事会,组织村民投工投劳,提升人居环境,对道路、电线、排水管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实施了11条道路及4个停车场改扩建、新华老村“五线”入地,村庄面貌发生质的变化。二是引领企业上冲在前。将支部建在企业、协会,成立新华银城文化公司党支部、新华银铜器手工艺协会党支部,全面加强对非公企业、行业协会的领导,推动企业和协会健康发展。三是引领发展上冲在前。带领村民做规划绘蓝图,大力发展促进银铜器生产加工、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多元产业融合,形成特色鲜明“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态势,新华村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银器工艺品加工基地和旅游商品集散地。
  (四)构建生态防线、深化文旅融合,持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颜值。坚持规划先行,紧紧围绕建设“银都水乡”的发展定位,围绕“把人留下来、留得住、促消费”的目标。一是重点项目兴颜值。累计完成投资16.47亿元的新华银器小镇风貌独具特色、功能不断提升、业态日益完善。聚焦“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七大要素,着力打造银器文化产业研发交流核心区和传统银器文化展示体验区、银器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区、文化颐养度假康养区、草海湿地文化旅游区的“一核、四片”空间布局,新华银器小镇被评为2023年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鹤庆新华银器文化产业园被评为2023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园区。2020年投入4.9亿元对寺庄河、清水河、五龙河、海尾河、新河、月亮湾、东草海8条河流水系进行综合治理,水系连通功能得到增强,建成了山水相依的美丽乡村。2019年至今,总投资12506万元分批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建设157.165km,有针对性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系统,镇内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得到提高,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东草海国家湿地公园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PPP项目的实施,持续改善了草海湿地及周边河湖生态面貌,东西草海全年水质稳定在Ⅲ类,到草海湿地越冬的候鸟种类由85种增加到198种,草海湿地成为“候鸟栖息的天堂”,东草海湿地公园成为新华村周边的一道靓丽风景。二是深挖民族文化精华,提升民族文化知名度。新华村创造的风格千变万化的银手工艺品,产品远销泰国、印度、尼泊尔、日本、美国等国家。新华村银器手工艺大师打造的大型银雕屏风《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展出,充分展示了新华村精湛的银器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了高度赞誉。目前,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华银手工艺品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新华村逐步成为“引得来人、留得住人、富得了人、能成就人”的“银都水乡”。

 

  图4 新华银器小镇
  
  图5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展出的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三、经验与启示
  (一)党政引领强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文化赋能。我县将银铜器产业纳入鹤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鹤庆县产业发展三年行动(2022-2024)》,分解银铜器产业发展目标,设立产业链长,确立链主企业,明确政策措施,力争到2025年银铜器加工产值达50亿元。加强镇村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村组干部,成立村民自治理事会,通过“两新组织”覆盖,建立党支部引领银铜器企业和协会健康发展,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二)保护传承添动力。成立民族手工艺协会,建立银器手工艺集中研发和设计中心、文化研学和教育培训中心、非遗传承展示中心,紧扣千年技艺传承,鼓励引导乡土人才、高层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传承、精进技艺,通过挖掘传统技艺,赋予银器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三)人才培引聚合力。开展“鹤阳名匠”创新创业行动,对优秀人才给予贷免扶补、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各金融机构推出“金银贷”“铜器贷”,在留住本土人才的同时,吸引大量外来人才,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昔日走村串寨的小炉匠成为今天享誉海内外的“民间工艺大师”“工艺美术大师”,成为“农村乡土拔尖人才”,昔日离走的家乡成为创业的洼地,先后有1500多名艺术家、文化名人、直播网红、大学生慕名前来,成为“新新华人”,学习传统技艺,创新文化创意,推出新的品牌,形成人才聚焦效应,带动就业1万多人。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