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多元生态旅游品质 合力赋能乡村振兴——河北省阜平县骆驼弯村生态振兴特色经验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一、基本村情
骆驼湾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西38公里处,是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阜平时走访慰问的第一个村。全村耕地面积990亩,共295户582人,常住人口131户260人。2012年底,贫困户189户447人,人均可支配收入950元,贫困发生率79.4%,村民分布在9个自然村,最远的离中心村有8公里,除主村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与外界相通外,其他自然村都是坑坑洼洼的石头路,只能勉强通行小推车和三轮车;村内大多是土坯房,几乎找不到一处水泥浇筑房屋。“山高沟深骆驼湾,石头缝里挣钱难。”一支山歌在这里传唱了一代又一代。村民仅仅靠着九山半水半分田,在石头缝里刨生活。

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到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看到听到的都是群众真实生活情况。骆驼湾村海拔较高,土地面积有限,三面环山,又是自然保护区,无法发展工业企业,养殖业也受到限制,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基础薄弱,村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内生动力不足,想要真正脱贫致富还要另谋出路。骆驼湾村按照总书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指示精神,在省市县各级帮助支持下,聘请知名专家和高等院校开展调研,结合骆驼湾村自然禀赋制定高标准产业发展规划,一改过去玉米土豆的传统分散种植,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食用菌种植、高效林果、乡村旅游,找到了一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目前,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的950元增长到2022年底的20057元。2021年入选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和脱贫攻坚考察点。2023年入选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真正打响了骆驼湾村生态旅游的产业品牌。
二、主要做法
骆驼湾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改革发展的作用,结合村内实际,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食用菌、高效林果、乡村旅游等多个产业,有效促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多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坚持扶智扶志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建强党支部,发挥表率作用。按照总书记“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的殷殷嘱托,大力加强党组织建设,构建起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代会、村委会、村监会为决策执行监督机构,村经济合作组织为辅助的“五位一体”村级治理体系。在驻村工作队和“两委”的带动下,骆驼湾村部分村民由揣着手等、背着手看,到甩起袖子干,做到了“村子产业旺,户户致富忙”,群众收入稳步提高。党组织真正成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和“领路人”。开展典型评选,倡导文明新风。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志气榜”“爱老孝亲榜”“致富带头人”“美丽庭院”典型评选表彰活动,举办农家书屋读书活动,营造脱贫光荣的浓厚舆论氛围,持续掀起人人争当典型、人人学做模范的热潮。拓展创业渠道,吸引人才返乡。定期召开在外务工人员、大学生座谈会,共同谋划村内发展,鼓励他们返乡参与村内建设,目前有52名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比如,刘永刚、翟艳玲夫妇看好村里的发展前景,回乡开起了农家乐;唐虎、李爱明等人返乡后不仅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入选村“两委”班子。现在的骆驼湾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田间、大棚热火朝天,村里没有了闲人,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二)坚持生态文明乡风文明两手抓提升乡村面貌
提升村庄环境为生态旅游保驾护航。骆驼湾瓦窑村公路沿线安装护栏1000米,加宽公路500米、通户路硬化1000余平米。推进生活垃圾治理,深入开展“美化”行动。组织群众深入开展秸杆、柴草、垃圾及建筑废弃物“四清”行动,彻底解决了“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流、柴草乱放”的问题。2017年完成全村新民居提升改造,上下水、电、地暖、网络等设施齐全。村内街道及通户路面全部硬化处理,路灯排列道路两侧,整洁美观,街道两旁、门前屋后种满鲜花绿草。修建农业生产蓄水塘坝、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改造提升农村电网、通讯基站、宽带网络,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引进昌润达保洁公司,采用市场化模式对所有村庄环境进行清洁维护,垃圾处理全部实现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在各个公共场所、居民区等位置合理放置垃圾箱,方便垃圾投放,垃圾转运车每天定时收走垃圾,保洁员每天打扫卫生,保障了良好的村内卫生环境,游客交口称赞。截至目前,全村有225户415人完成改厕,建设公厕8座。村内建有垃圾集中收集点20个,便民垃圾箱100个,公共固定保洁员2人。
推进乡风文明为生态旅游增添人文色彩。骆驼湾村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先行”的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风文明发展。结合村情实际制定《村规民约》,推进文明村风民风建设,在村内形成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志气榜”、“爱老孝亲榜”典型评选,制作橱窗张榜公布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丰富村民文娱活动,发扬本地民俗文化。实行“多网合一”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网格员队伍,将防返贫监测、平安建设、民生服务、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等融合到一张网中,努力实现“一张网格托底、一个平台调度、一套体系保障”,实现“治理重心沉下去,治理能力提上来”,打通服务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三)坚持长短结合多点支撑拓宽增收渠道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骆驼湾村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64.7%左右,夏日有冰瀑可观,年均气温为9.6℃,夏秋季节平均气温远低于周边都市,堪称避暑圣地。骆驼湾村依托美丽乡村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基础,围绕绿色旅游和红色旅游两大主题,成立了阜平县顾家台骆驼湾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对农户房屋进行租赁,价格为100元/㎡/年,共计78户,总面积6274㎡,统一装修并交由北京寒舍集团公司运营,打造高端民宿。同时,配套建设接待中心、小吃美食街(共含鸽子坊、阜平味道、西安味道、山西面坊、慈禧烧麦、京味轩等6个档口42个品种小吃)、回家吃饭(共有油条、豆浆、豆腐脑、莜面饸烙、杂烩菜、阜平八大碗、红豆八宝粥、摊黄、煎饼、烤土豆等10余种阜平本地特色美食)、中华美食小吃、茶室、年画馆、豆腐坊、面食坊、土特产售卖等商业业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村民获得房屋租金、旅游业打工工资、土地流转金等多项收入。从业人员中包括建档立卡脱贫户49人,每人每年增加就业收入2万元。目前,骆驼湾乡村旅游融入了避暑度假、休闲采摘、农耕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党课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展示等功能,针对家庭出行、公司团建和社会团体参观考察提供不同的线路和产品,让人们在与大自然互动、与家人交流、与朋友小聚时,感受在乡村安宁生活的美好。

发展林果产业。发展苹果、樱桃等高效林果700亩,带动常年务工39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季节性务工150余人,人均年增收4000元。土地流转金每年87万余元,户均年增收3000多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高山苹果已进入高产期,挂果率达到80%,所产苹果品相好、口味甘甜,供不应求。

发展食用菌产业。建成香菇冷棚75栋,32户包棚户户均年增收6万元,带动务工104人,人均年增收1万元。骆驼湾村适时对该产业进行了巩固提升,邀请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创新团队专家定期指导,菌棒通过提纯复壮产量提高,且更加适应当地气候,平均比往年每棒多出2两菇,产业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休闲渔业。骆驼湾村充分利用村内优质水源,发展冷水鱼养殖。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由省农业农村厅渔业处扶持的河北省休闲渔业扶持项目在村内落地。积极与河北省淡水鱼创新团队对接,协调2万元的虹鳟、金鳟、三文鱼供游客观赏。目前已组织过两届垂钓比赛,规模垂钓活动举办的同时,散客垂钓日渐增多。
(四)坚持优化管理机制筑牢防返贫底线
实行网格化管理机制。镇党委书记任乡级网格长,各村支部书记任村级网格长,下设网格员,实现日常排查全覆盖。骆驼湾有防贫网格员25名,对全村所有农户进行分包,进行入户政策宣传、日常风险排查、帮扶联络等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重点关注大病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困难老人等特殊群体,做到防贫监测对象早发现、早纳入、早帮扶。严格执行“入户核查核实、村级评议公示、乡镇核查初审、同步信息比对、县级比对审定”程序,确保防贫监测对象纳入程序规范,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扩大务工就业渠道。骆驼湾村对200亩荒山河滩进行改造,建成食用菌大棚,每年种植香菇88万棒,年销售额约600万元,农民年增收260余万元。建成瓦窑三座暖棚,现发展花卉种植培育产业,3年增加集体收益10万元。种植猕猴桃25亩,带动20人务工。流转土地780亩,覆盖全村147户,种植高山苹果、优质核桃、樱桃、林下药材,带动60余人务工。目前,全村劳动力398人,371人实现就业。

三、经验启示
(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骆驼湾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和省市县各级会议精神,村两委干部坚持以身作则,带头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以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为主线,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不断强化村党支部龙头作用,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深化基层民主管理实效,着力强基础、育头雁、壮产业,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把坚持党建引领作为工作基础。始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到坚持党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健全村“两委”成员经常入户制度,结合推进村级党组织换届,采取考核留任一批、本村选拔一批、能人回请一批、跨村交流一批的方式,选优配强乡村振兴“头雁”队伍。依托村“两委”和党员代表带动村民进行村庄规划建设,立足“一村一策”,培育“一村一业”,通过统筹各方资源,探索出村企共建、社会参与、产社融合等多元化共富机制。在骆驼湾打造脱贫攻坚实践课堂,有效运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品牌优势,充分展现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三)把对品牌优势和特色产业的挖掘升级作为主要路径
一是深耕乡村文化内涵,做到内外兼修。传承发扬传统乡土文化,培育特色文创,重点传承霸王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乡村内在品质和文化气质。二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擦亮乡村“外装”。坚持绿化和整治并行,围绕“拆、改、清、绿、整”,实施农村环境提升,着力打造秀美、生态、宜居、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政府引领和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让群众变被动为主动,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和美乡村打造中来。三是强力推进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围绕食用菌、民宿旅游、高效林果三大支柱产业,引进阜裕公司,延伸产业链条,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增加群众收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