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赋能促振兴 沼气燃开幸福花——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海龙村生态振兴典型案例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一、基本村情
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位于安居区北部,幅员面积2.55平方公里,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因发展沼气建设引领农村地区“能源革命”声名远播,是四川省沼气发展的先进典型。1974年至1975年,来自陕西、河南、宁夏、湖南等省市的参观考察团络绎不绝。以前,海龙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空心化现象突出、人才引不回来、资源用不起来、产业跟不上来等问题尤为突出,自2018年被确定为全市乡村振兴试点村,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近年来,海龙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海龙凯歌”项目建设为契机,连片规划“两镇七村”,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低碳赋能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遂足迹为引领,以海龙村优越的沼气文化自然生态为本底,融合农文旅三产元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主导主抓主推,引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
原海龙村一方面由于坡地错落相间的地形特点,导致对土地规模化利用产生阻碍,也导致农业机械化作业困难、作业成本高;另一方面土地资源零散,致使产业布局零散、产业集群培育难度增大,容易导致产业同质化竞争,也加大了仓储加工等共性生产设施建设和劳务、机械、营销品牌等公共生产性服务等供给的成本和难度,严重制约村发展。近年来,海龙村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坚持典型示范、片区带动、全域提升,通过抓项目、兴产业、优品牌,建设全域共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振兴样板,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
一是采取“专班+专业”,做实项目支撑。2021年6月起,海龙村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招引顾问专家寻方问药,探索执行“领导小组+指挥部+现场组”的专班工作机制,由区委书记、区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牵头抓总,4位县级领导、70余个部门共140余名干部成立现场建设指挥部和工作专班脱产蹲点、一线调度。邀请四川美术学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等专业力量,围绕“两镇七村”高质量、高水平编制海龙凯歌项目规划,锚定“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一个定位,构建“共富之园、凯歌公社、幸福乡村”三大组团,培育四条精品凯歌旅游线路,串联七处农文旅融合体验景点,构建“1347”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实施多功能智慧大棚、稻田学校、鱼虾田趣等沉浸式体验项目20余个。
二是采取“农业+景观”,做强特色产业。整合分散和撂荒耕地资源,由村集体统一对分散的粗放利用承包地和撂荒地等进行整合,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紧扣品种优、品味佳、品相美、品系全、品质好、品牌响“六品”产业发展思路,携手华西生态集团共建无废循环农业示范园,采取田土轮作模式,开展撂荒地治理206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3万余亩、连片建设“春种彩稻夏观景、冬种油菜春赏花”的多彩田园旅游带3000余亩,创意打造海龙仙谷、稻田谜宫等农旅融合业态35个,实现田园变乐园、园区成景区。加大与成都华西生态、重庆金粮源、遂宁辛农民、美宁食品等12家龙头企业合作力度、深度、广度,推动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包装开发“一袋米、一桶油、一壶酒、一罐桃”凯歌好礼系列产品,目前实现销售收入100万余元。2022年实现农业产值增长62%,成功获评“四川现代农业亿元村”。

三是采取“硬件+业态”,做优品牌运营。突出海龙凯歌项目品牌运营规划,聚焦发展乡村旅游,还原建设供销社、知青旧居、农耕文化馆、沼气博物馆等景点,形成特色“沉浸式复古游”IP。通过返乡下乡和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招引星湖咖啡、人民食堂、沼气人家等多元化、多层次、多种类业态97个,大力凸显乡村“第一味”“第一趣”。引进四川东进新希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四川凯歌农旅公司,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推进村级经济合作组织融入运营管理,村集体、村民全面参与项目经营,引爆五一、端午等小长假。园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41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性收入1.5亿元。

(二)坚持民建民办民管,引领打造幸福生活先行地。
原海龙村呈现出明显的农户利益、经营主体结构分化现象,导致村社共同体意识减弱,普通农户获得感不高、发展参与意愿不强。近年来,海龙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生力军作用,激发调动海龙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有盼头、有奔头、有甜头,全力打造“幸福生活先行地”。
一是数字低碳引领乡村蝶变。与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合作打造四川首个“低碳社区”,按4A级景区标准,新建4个村民聚居点,完成320余户农房风貌改造,党群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童伴之家等公共设施全面提升,180亩森林质量提升、佩奇农场提升等工程全面完成;促成大寨农业、农业农村部沼科所、贵旺养殖场三方合作,选址海龙村共建大型生物质能源中心,变废为宝助力低碳建设。积极探索乡村数字化转型和发展的新模式,建成集智慧农业、智慧党建、智慧文旅、智慧治理于一体的数字可视化智慧管理平台;依托“直通海龙”电子商务平台,组织开展电商直播带货、特色产品网络推广活动,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10万元。
二是吸纳人才引领乡风文明。创新实施人才蓄引工程,以乡情引才、岗位引才、项目引才,利用在外流动党支部、安居商会、农民工服务站等平台,发布“海龙招贤令”,回引海龙村籍优秀大学生、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者283名,带动创办乡村民宿、手艺作坊等文旅业态23个,实现“归乡雁”成为“带头雁”。深入实施“三治融合”,创新设立海龙理事会,组建“五老会”,落实院落网格长,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海龙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多社融合引领乡村共富。探索产业融合、项目带动、股份合作等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由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海龙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村级供销社理事长,采取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产业发展得现金、就业务工得薪金、旅游创业得真金的“五金”模式助农增收,打造“社会资本+国有资本+集体经济+群众”利益共同体,形成产业纯利润“保底+55”分红机制、集体经济收益“622”再分配模式,2022年海龙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81.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2万元,增长20.8%,增速为全市的3.1倍。
(三)坚持联动联建联合,引领打造学思践悟必选地。
原海龙村相对于山区,乡村农业特色资源、生态景观资源等较为稀缺,以产业效益实现要素聚集的激励难度更大。近年来,坚持以文化魂、以文化人,将文化内涵培育作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重要板块,讲好沼气能源革命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学细悟、务实笃行、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力打造“学思践悟必选地”。
一是坚持文化铸魂联动。善用“特点”变“亮点”,组建“知青与沼气”研究课题组,邀请省市党校、党研室等专家团队“沉浸式”指导,厘清“沼气文化”脉络,挖掘“沼气文化”资源,集成省级非遗观音绣等10余项“安居手艺”,推出稻田集市丰收节等20余项乡愁体验,情景音乐剧《凯歌记忆》、特色美食“海龙九大碗”广受好评,形成了“中老年怀旧、青少年研学、乡村干部培训、亲子教育体验”产品体系,持续擦亮“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地域品牌,打造“沼气文化”独特文化IP。利用村内的48口沼气池,倾力打造“中国沼气博览园”,建设沼气学院、沼气陈列馆等特色馆区2个,讲好农村沼气能源革命的演进史、实践史、发展史。
二是坚持党建引领联建。打破地域限制,采取跨村、跨镇联建方式,以海龙村为中心,联同“两镇七村”组建海龙联村党委,联通蓬溪县拱市联村组建全市首个跨区域“同心共振”红色党建联盟,同时与成都战旗村等4个川渝集体经济强村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川渝地区首个党建联盟共富圈,实现阵地联建、活动联抓、资源联享、发展联动、管理联促。以红色课堂践初心、廉洁课堂守底线、实践课堂提能力为主题开设“三堂精品党课”,依托红色游船、文化大礼堂、航空育苗等资源开发三条精品研学线路,建设马克思“精神丰碑”浮雕墙、沼气陈列馆、乡村振兴学院等三大研学基地,推动凯歌文化建设永葆红色,更具特色。
三是坚持创新创造联合。全面提升对外形象、塑造文化品牌,聚力一批创新基地、优质项目、金字招牌,推动海龙村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天府旅游名村等国省品牌40余个,成功挂牌FAO沼气技术研究培训参考中心国际培训基地、四川省对台交流基地、四川省研学实践系列标准全域研学试点营地等,与农业农村部沼科所共建全省首个“低碳社区”,与中国航天育种中心合作培育太空观光农业,先后承办全省非遗宣传展示现场会、川渝红色文化创新与发展大会等盛会,全力提升海龙凯歌项目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奋力建设成为遂宁标杆、全省示范、全国品牌。
三、经验启示
(一)注重地方特色元素的充分挖掘。海龙村高度重视本地特色元素挖掘,在主题元素上,聚焦“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村庄品牌,塑造独特沼气IP,“沼气+”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选择上,选择发展具有长久历史积淀并且符合当地资源禀赋特征的脆桃、莲藕、粮油等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以“怀旧经济”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在文化重塑上,挖掘沼气文化、公社文化和农耕文化,打造共富之园、凯歌公社、幸福乡村三大组团,高品质塑造“海龙凯歌”乡村旅游品牌。
(二)注重优势产业集群的整体培育。通过组织7村统一规划,选择脆桃、莲藕、粮油等绿色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延续一脉相承的绿色发展主线,探索“猪-沼-果”生态产业模式,探索“碳汇”交易机制和生态调节服务有偿使用制度,推进建设“零碳社区”的模式,输出美丽宜居村庄和四川省首创性乡村“零碳社区”。
(三)注重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重构。以党建为引领,整合7个联建村村集体的人才、资源、资产等,汇聚闲散劳动力和具备建筑技能的返乡农民等人力资源承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村集体以承包地入股村集体的二次分红、集体资产股份分红争取更多就业机会,以村集体收益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四)注重多种外部要素的有效导入。在海龙村建设中,由村集体整合耕地、建设用地等分散资源,开展7村连片统一规划,实行7村组团招商,构建“村集体+国有企业+社会资本”“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等多元主体合作机制,实现财政投资、社会资本和乡村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多元主体、多元力量注入的“化学反应”。
(五)注重多元改革政策的系统整合。在海龙村建设中,以村集体为主体盘活撂荒地、粗放经营承包地和闲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资产资源,创新7村协同的政策支持争取方式,实现多部门资金项目的有效整合,通过多元多层次整合抑制政策碎片化和分散化局限,显著提高政策支持绩效。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