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点燃乡村振兴燎原之势——黑龙江省嘉荫县燎原村生态振兴典型案例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引言:近年来,在国家、省市县出台的优惠政策强力助推下,燎原村持续在乡村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上加大投入力度,描绘了一幅规划布局美、整洁环境美、增收生活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基本村情
嘉荫县红光乡燎原村位于伊嘉公路北侧,距嘉荫县城13公里处,为红光乡政府驻地,抵边村、革命老区村、乡村振兴标杆村、国家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辖区面积132.56平方公里,人口397户、908人,耕地面积1.3万亩。燎原村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黑龙江省基层党建示范点等20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近年来,燎原村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公共服务普惠可及、人居环境优美宜人、社会治理和谐有序、精神文化富有繁荣”的目标愿景,聚焦“和”“美”,兼顾“内”“外”,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主要做法
(一)打好规划设计牌,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一是规划先行,高起点定位村庄。燎原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现代农业观光区、民俗风情体验区、旅游餐饮服务区”四区同创的建设理念,先后建设完成了居民住宅楼8栋、独体别墅6栋,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初步形成;建设了3000平方米民俗风情广场1处、演绎舞台1个、荷花景观池1处,并配套完成了附属设施建设,打造了民俗风情体验区;与县农业局合作,建设了占地6万平方米的农业科普示范园,打造了现代农业观光区;通过整合汪家大院、荷花渔村等多家旅游服务资源,打造了旅游餐饮服务区。与此同时,燎原村统筹考虑耕地保护、土地利用、改善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组织驻村干部、村干部多次入户征求村民意见,对村庄布局、产业用地及生态空间等进行科学规划,不断优化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完善基础,高质量建设村庄。燎原村始终将提升农村整体功能作为民生重点工作,积极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坚实基础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在建设村级活动场所方面,为了改善原村级活动场所面积有限,功能不全等问题,燎原村打造了占地面积450平方米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合理布置了综合事务办公室、多功能会议室、群众服务中心等9个各具功能的办公室,村级场所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在室外活动场所方面,燎原村投资25万元精心打造了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的边境党建文化广场,该广场突出“党建+文化”的基本主题,建设了以红色记忆、红色精神和“忠”文化为主要内容的2个主题区域,有效实现了党建教育场所由室内向室外延伸,教育模式由相对封闭向对外开放转型,教育对象由党员为主向广大群众普及的突破。在改善村容村貌方面,自2022年以来,结合美丽宜居村庄示范乡创建和宜居宜业和美精品示范村创建工作,燎原村继续提升村内基础设施建设,陆续投入资金1400余万元,实施了燎原新区道路沥青铺设、小磙沟屯道路硬化项目和楼房进行立面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8个,不断推进农村面貌大改观,居住环境大变样,幸福指数大提升。
三是卫生整治,高标准维护村庄。为实现环境卫生的长效管护,燎原村不断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成立了龙乡新区物业公司,配备了专职环境卫生保洁员,统一配备了清扫工具和清运车辆,按照“户保洁、村收集,统一处理”的模式,对村内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做到日产日清、定点分类存放。同时,燎原村党支部坚持将环境整治工作与“主题党日”“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相结合,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不断推动形成“党员干部做示范,群众跟干部干”的良好局面。另外,结合美丽宜居村庄创建活动,积极打造观光采摘小菜园、美丽庭院,开展系列评比活动,将环境整治提升和评比示范户有效结合,引导村民树立文明卫生意识,自觉清扫庭院卫生、改善生活习惯、提升户容户貌,使美化家园、净化环境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
(二)打好特色产业牌,激活和美乡村新引擎。
燎原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坚持把民宿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切入点,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集群发展,从一枝独秀到花团锦簇。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燎原村探索由党支部带头、村集体出资、创业能人指导,盘活闲置房屋资源打造特色民宿,有效实现了“闲置地变身体验地、闲置房变成经营房、老百姓变成服务员”的“新三变”,推动全村旅游业态提档升级。今年,燎原村按照“精品示范、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工作思路,以民宿产业为突破口,升级改造燎原新区别墅4栋作为高端民宿,新建精品民宿小院1个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带动了全村民宿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同时,为了不断发挥现有旅游资源的模范带头作用,燎原村积极宣传鼓励扶持发展乡村民宿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引导现有民宿不断升级完善基础设施,扩大经营规模,推动民宿品质化发展。目前,全村可同时接待游客500人,进入旅游旺季以来,全村民宿的入住率均达到80%以上。为了进一步实现高中低档民宿之间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燎原村成立了白垩95号岭民宿联盟,有效提高了民宿抗风险能力,有序做大并分享市场蛋糕。同时,以推进党建引领“多网合一”工作为契机,通过科学划分网格的方式将各项服务延伸覆盖全乡所有民宿、农家乐等。并创新推行网格走访制度,坚持联系全面覆盖、定期走访入户,重点围绕民宿规模、存在问题、需求等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民宿行业清单和需求清单“两张清单”,及时掌握当前民宿行业规模、收益等情况,明确民宿诉求,找准制约民宿发展的瓶颈。

二是丰富业态,从单一模式到多元发展。“民宿+文化”。燎原村牢牢把握毗邻恐龙地质国家公园的地理优势,将恐龙文化融入民宿发展中,不断丰富乡村民宿文化内涵。将新建的民宿命名为“白垩95号岭-林深艺墅”,并在装修风格中添加了恐龙、田园原木等元素,将乡土风貌、特色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地域特色文化,使乡村民宿更有人情味,让游客旅行更有记忆点。同时,将抗联文化融入民宿建设中,并在民宿中设计了嘉荫抗联故事图书角,让游客感受老一辈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民宿+夜经济”。为了解决“白天看景,晚上走人”留客难的问题,燎原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鼓励发展夜经济,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号召,对风情广场进行了提档升级,作为发展夜经济的有效载体,努力打造主题多元、形式多样、成效多彩的“夜经济”“夜文化”品牌。目前,在风情广场设置固定摊位6个、流动摊位10个,已先后成功举办了啤酒节、夜映、篝火晚会等活动,参与游客达到1500余人次。“民宿+美食”。为了让游客体验到嘉荫县江鱼、铁锅炖、烧烤等特色美食,燎原村在新建的民宿中均设置了外置地锅、烧烤架等设施,并为每一个民宿配备了厨师,不断完善旅游要素,促进民宿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另外,荷花渔村民宿通过不断升级改造,不仅成为了乡村旅游新的“打卡点”,还成功吸引了央视《味道》栏目组取景拍摄。
三是提升收益,从一人致富到多人增收。燎原村将发展民宿旅游产业带动庭院种养殖业、特色美食业作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带领村民打造各类小菜园60户,其中在结合民宿旅游业发展需要,建设“观光采摘小菜园”30户,为实现“观光-旅游-采摘”链条式服务奠定基础。同时,民宿产业的发展,也辐射带动了20余户庭院养殖户以及7户渔民的增收,真正让游客实现了“游乡村、住农家、采果蔬、品美食”,也让农户“种一分田地,获多分受益”。同时,燎原村紧紧抓住民宿旅游产业发展机遇,通过“村集体引领,能人带动”的模式,吸引本村创业能人返乡创业,积极组织村民参加技能培训班,鼓励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全村依托民宿产业解决就地就业岗位80余个,吸引返乡创业青年3人。

(三)打好社会治理牌,引领和美乡村新风尚。
一是抓实自治。燎原村建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统一领导,由村委委员,网格员共同参与的调解工作机制,遵循“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调处、防止激化”的原则,积极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95%以上。根据村情实际,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推选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新乡贤20余人加入“四会”治理工作中,完善运行机制。
二是抓严法治。燎原村十分注重发挥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保障作用。通过健全依法治理工作网络,定期开展党务、政务、村务等公开工作,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规范了基层事务管理,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结合“送法下乡”、“八五普法”等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普法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为营造良好的农村法治环境奠定了基础。
三是抓活德治。燎原村通过建立“道德大讲堂”,邀请党员、网格员、群众参与,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典型教育身边人;通过建立党员帮扶队伍,组织环境整治、政策宣讲和困难群众帮扶慰问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用群众身边可感可触、可敬可学、能评能议的榜样力量引领良好风尚。多年来,燎原村内涌现了“最美儿媳”胡艳春、“最美儿媳”张淑贤、“最美家庭”李洪梅家庭等孝老爱亲榜样10余户,让孝老爱亲成为群众的自觉追求。
四是抓细积分制。燎原村作为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试点,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带动群众积极参与,最大限度激发乡村治理活力,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实现了好人物不断涌现、好环境不断显现、好做法不断出现的“三好三现”。在总结去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燎原村继续完善积分奖惩机制,推动卫生评一评、公示榜上晾一晾的做法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激发村民参与创建活动的荣誉感和主动性。同时,继续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创新“美丽庭院+”理念,先后开展“美丽庭院+家风文明”“美丽庭院+志愿服务”“美丽庭院+富民经济”等活动5次,以比、评、晒方式激发广大农户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了“美丽庭院”创建覆盖率。
三、经验启示
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党中央为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广大基层群众的热切期盼。在这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中,我们还需要再认识、再探索、再创新。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持续推进党建引领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明责任、强服务、补短板、建机制,村庄颜值不断刷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切实解放思想、凝聚共识、转变观念,千方百计解难题,集中力量抓推进,实现示范一点、带动一片。培养激发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提高村民参与度,营造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
(三)规划引领,高位推动。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乡村规划,强化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根据不同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实际,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着力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四)产业支撑,持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农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动美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心,因地制宜的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激发乡村内生力量,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