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基层工作案例】人才振兴:跨界新农人
2025-09-24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我觉得做农业更踏实,而且更有成就感。”从“金融人”到“新农人”,上海今粹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菁旌对“三农”事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发展规划:“我希望能从一个生产型农业企业向科技型农业企业升级转型。”
2016年,毅然辞去金融工作、躬身农业的“85后”海归孙菁旌,飞得了无人机,进得了实验室,也下得了农田,身兼数职的她在上海青浦区金泽镇的一座生态岛上创立了今粹合作社,打造了“今粹”品牌,用工业化的理念走出一条集生态、科技和产业创新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新“稻”路。
投身农业,深耕水稻产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金泽,被这里的美景和生态所深深吸引,所以就立志赴乡村创业。”青草芬芳、白鹭成群,金黄稻穗在微风下沙沙作响……自然和谐的乡村氛围深深打动了在金融界“打拼厮杀”的孙菁旌。那一刻,她决定弃商从农,在金泽开启人生的农业事业。
从“金融人”变身“新农人”,在不少人看来,这个巨大转变需要不小的勇气,而对于孙菁旌来说,只是遵从本心。因为父亲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教授,从小的耳濡目染,早已在她心底种下对农业喜爱的种子。
金泽种植基地位于一级水源地淀山湖旁,良好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种植。延续金融行业的工作习惯,孙菁旌在大规模种植水稻前进行了一系列的行业调研,向国内外水稻种植专家请教、探讨,经多方调研后认为该环境大概率能种出优质的大米。确定了方案可行性和技术路径规划后,她就毅然决定深耕水稻产业。
重视研发,挖掘农业更高附加值
“我比较喜欢进实验室,对研发方面很感兴趣。”有点“技术控”的她希望每一件事情都搞明白,米为什么好吃,分析稻米的成分、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等等一系列相关的维度指标,“由于日本在气候与环境与我们比较相近,我会去日本参加他们的稻米协会年会,进一步了解他们最新的技术和参数。”
与此同时,合作社更注重自身的研发实力提升。合作社与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精品稻米研发中心,组织国内外专家开展“优质早熟粳稻品种的引进示范”“微纳米气泡水稻育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木霉—纳米硒叶面肥在农田中水稻作物上的应用”“基于s-烯虫酯的食用稻谷储藏害虫绿色熏蒸技术研究”及“竹篙薯(野生山药)、可生食的水果土豆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引入试种”等一系列农业新技术研究。
为了培育更优的水稻品种,从2019年开始合作社每年都会举办稻米品鉴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同行共同品鉴、研讨。近年来,通过优质稻米新品种的研发及产业化开发、与高校合作,已成功研发和选育出“今粹1号”“今粹8号”等优质水稻新品种,在市场上广受好评。目前,合作社拥有绿色示范基地1667亩,主要从事优质稻米和花卉研发及一二三产业化开发。
每年,合作社用于研发投入不小,占到年利润的20%以上。如何持续确保研发投入?“我们合作社在品牌化运营得还不错,目前已经慢慢地打造成一个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孙菁旌表示,这样良性发展的结果是,销售收入的一部分足够可以支撑研发投入,也保障了农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过程。
同时,“今粹彩稻画”项目也为合作社创造了多样的产出附加值。
以稻田为画纸,用彩稻作画,一幅幅巨型艺术画作在田间徐徐铺开,从初现时的惊艳,到创意的不断萌发,孙菁旌带领团队与浙江大学合作,创立“今粹彩稻画”项目,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彩稻实施团队,打造出“育种+设计+实施+运营+品牌”五位一体特色商业模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水稻画,更是科学家们在育种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据介绍,该项目在全国推广已超过7000亩,累计帮助农民增收8700万,帮助650户4000人脱贫。
跨界思维,打造“用数据说话”的农业工业化
作为一个从金融行业转行的“新农人”,孙菁旌对于农业的认识和思考角度与传统农人大相径庭。
从零开始,一点点学习“怎么种”“种什么”之后,她考虑不是单纯如何在单位土地上产出最大化,更多的是“如何形成一个技术模型”“是否能构建一个可复制的商业模型”。按照这个目标,今粹合作社一开始就注重合作社数字化发展,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当大,近几年都超过年收益的20%。
无论是最初的“三品一标”建设,还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都凸显出合作社对于生产标准化的重视,通过生产、加工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一套成熟的数字管理系统,将原本靠经验来运行的农业转变为能够用数字化形式规范运营,从而实现农产品品质稳定。
“其实我希望能够实现农业工业化发展,无人农场的建设也是路径之一。”孙菁旌介绍,在最初规划整个合作社发展时,就是奔着农业生产、加工全过程标准化的目标进行的,通过我们的技术手段,建设育苗工厂、智慧管理系统,以及后端的烘干加工中心,形成未来智慧农业的雏形。
通过近些年的发展,她正一步步让这个设想实现:从农业生产机械化,到基于气象、土壤等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以数字化模型展示出来,进而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的农业智慧化。
是“头雁”,是“新农人”,还是政协委员
作为第二批“头雁”队伍中的一员,孙菁旌认为,该头雁项目培训模式多样、课程丰富,不仅有专家多领域的全方位授课,还有专业导师团队的上门考察指导,以及与优秀的本市、外省市头雁的互动交流,都让自己受益匪浅。
“我觉得导师们站在一个比我们更高更广的立场来看问题,比我们普通从业者对于农业的了解更为深刻,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也得到了一次思想理念上的蜕变与迭代,对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孙菁旌说,导师金英不仅对正在推进的无人农场育秧工厂和烘干加工中心水稻全产业链进行指导,还为自己提出的“形成区域产业联合体”的想法给予政策和操作层面的建议。
导师们的指导让她更坚定了合作社建设智慧农业的步伐。“我们希望能够在本区域内形成一个产业联合体,形成一套标准化操作流程,覆盖产销全过程,带动更多的合作社和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除了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孙菁旌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市政协委员,这就意味着身兼数职的她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去年全市政协会议中,她提议可在上海乡村打造可食地景,把景观绿化换成可以食用的果蔬和草药,令人耳目一新。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她提出“粮食烘干能力如何布局和提升”等农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短板问题,希望能帮助更多农户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上海市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