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基层工作案例】人才振兴:全程土地托管,扛稳粮食安全
2025-09-22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一、基本情况
李杰,中原粮仓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民建中央第十二届农业农村委员会委员,民建河南省委会乡村振兴委员会主任,郑州市第十五、十六届人大代表、十五届优秀人大代表、荥阳市第五届、六届人大代表,农业农村部全国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6年度全国合作经济十大新闻人物,2016年河南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2016年走进中南海,参加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的科教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的座谈会,2021年农业农村部抗击疫情突出贡献农民。2021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2019年参加中联部、河南省委组织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河南省委的实践,作为6个故事分享人之一,向全球的近300个党政要员讲述当好土地保姆-做新时代农人故事。
“中原粮仓”成立于2020年7月,前身是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是河南省首家全程数字化土地托管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
公司采用全程数字化运营管理,实现“耕、种、管、收、烘、销”的全产业链条服务,确保能够“种好地、多打粮、打好粮、卖好粮”。目前覆盖安阳、兰考、荥阳、新郑、许昌、漯河、鲁山、周口、信阳等11个县市,托管服务面积11.7万余亩,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3万亩,带动农户达46000余户,达到了农户”离家不丢地,离地有收益“的效果。
二、经营模式及特点
(一)三个主体:以镇政府、村集体、公司三方作为全程土地托管相关方。
(二)三个原则:一是不挣农民一分钱、二是不挣土地一分钱、三是农民种地不花钱。
(三)三种模式:一是土地入股+全程托管模式、二是土地流转+全程托管模式、三是“1+N+1”的模式。
1、土地入股+全程托管模式:农户把土地的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公司来完成全程土地托管,农户参与一年两季的分红,实现了农民收益最大化。
2、土地流转+全程托管模式:农户将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取固定旱涝保丰产的收益,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一年两季的分红,进而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最大化。
3、“1+N+1”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1表示:生产资料集采,通过公司平台大幅度降低种子、化肥、农药、喷灌设备的价格。N表示:农业机械集服优质农机服务商通过工业化管理提升作业质量,大规模作业把作业费用大幅度降低;标准化技术集成方案依托公司数字农业管理平台,按区域定制技术集成及高产栽培方案,实现产量、效益双增加;银、担、保资源支撑打造“业财一体”的全流程数字化,为银行、担保等机构提供服务决策依据及还款来源保证。1表示:订单+期货+价格指数保险;对所有基地的小麦采用订单+市场模式开展粮食贸易;二是中原粮仓按照每2万亩配备万吨标准仓一座(河南粮食局合建),用于社员的粮食晾晒、周转、储存;三是建立仓单,通过粮食期货来对冲风险;通过粮食三种主要的销售手段,来综合保证中原粮仓托管土地的粮食销售安全。
三、土地流转+全程托管模式案例分享
农户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由村集体委托公司来进行全程土地托管,农户每年获取固定收益,村集体享受每年两次分红,实现村集体收益最大化。
举例:兰考县红庙镇关东村村集体(沙土地)
一是2020年小麦季分红680元,玉米季分红700元,合计1380元,农户获取固定收益800元,村集体每亩纯收益580元。二是2021年小麦季分红600元,在玉米季全淹,减产40%的情况下分红430元,合计1030元,农户获取固定收益800元,村集体纯收益230元。
四、取得成效和经验
1、通过全程土地托管模式实现粮食增产、增收。2022年针对托管的8个县域,均采用库拉斯拌种、包衣,同时根据优质强筋小麦在不同维度配备不同的技术集成标准,优质强筋小麦平均亩产均在1200斤以上,漯河源汇区伟隆169亩产达1410斤,和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种相比,平局每亩增产达150斤以上;在息县、淮滨县弱筋小麦杨麦30的平均亩产达1001斤,平均亩产高于周边农户200斤以上;2023年测产数据均在1200斤左右,通过全程土地托管实现了粮食的增产增收。
2、通过全程土地托管和订单,实现了土地节本增效。公司通过“优选品种、测土配肥、无人机植保、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粮食烘干”等综合性优势,节约了农户投入的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公司和中粮(郑州、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中粮河南分公司签订6万吨订单合同,平均每市斤高于市场价7分给与村集体和农户结算,让农户真正享受到优质优价的好处,进一步增加了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
3、通过全程土地托管,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2022年温县西南马村1106亩土地全部交由公司托管,农户获取了950元的流转费,并参与每亩两季分红100元,西南马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分红58万元;郸城县李楼乡陆游坊村公司共托管589亩地,扣除农户地租和种植成本,陆游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5万元;漯河源汇区的望天村、鲁山磙子营乡的董庄村等,均是公司通过流转+全程托管的模式,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党建,实现了党建振兴,为地方乡村振兴的一产振兴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为村支部五星支部创建塑造了新的模式。
4、数字赋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粮食高效、绿色、数字发展。在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公司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连续召开两年“河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大会”,培养了37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部采用“我服务的田”的小程序,为种粮大户提供“空、天、地”的农业数据支撑和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并通过“1+N+1”的模式开展合作,通过“集采、集服”降低了其种植成本,通过“高产栽培技术和技术集成方案”提高了粮食产量,通过数字化平台降低了劳动强度。
五、风险和控制措施
种植风险: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区域、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节点制定农业技术集成方案,来规避种植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根据河南各县市的维度,采取豫东、豫西、豫南、豫北的点状布局和农业收益险的投保来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
粮食价格风险:采取订单先行的模式来规避价格风险。
运营风险:数字平台采用业财一体化的模式,资金跟着业务走,形成业务、资金双闭环来规避运营风险。
依托数字化平台管理耕地,是我们的特色之一,采取“空(无人机巡田)、天(卫星遥感)、地(事业部巡田)”相结合的数字化手段进行全方位监督、反馈机制,实现“一田一码”。
习总书记讲:中国的饭碗要盛中国的粮食,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谆谆嘱托河南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数量安全,还包括质量安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数字化平台管理,从种到收,化肥农药减量,实现绿色种植。拿到产品后,扫码即可查看这部分粮食产自哪一块土地,并可以追溯整个种植过程,进而实现粮食的产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河南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