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基层工作案例】人才振兴:不忘初心·匠心传承
2025-09-15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一、基本情况
敦煌古代工匠创造了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为我们留下莫高窟、榆林窟等珍贵的文物遗存。同时,也将敦煌艺术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代代传承了下来。近几十年来,在敦煌文化艺术领域,继常书鸿、段文杰等老一辈艺术家、学者之后,又有许多优秀的文人艺人,毕生致力于保护、研究、传承敦煌文化艺术。他们情系敦煌,勇担重任,继承前人事业,创建新的成果,为敦煌文化艺术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杜永卫就是其中之一。
杜永卫曾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非遗敦煌彩塑技艺代表传承人、甘肃省陇原工匠、全国旅游能人、酒泉市领军人才、敦煌飞天工匠等称号和荣誉。1977年,17岁的杜永卫因艺术特长被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前身)考录特招,成为一名从事敦煌石窟临摹的研究人员。1978年,他被敦煌艺术老一辈专家、著名雕塑家孙纪元先生相中,收为徒弟,专攻雕塑,从此走上了研究和传承敦煌彩塑之路。1983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归来,雕塑技艺日益精湛娴熟,不仅临摹了许多莫高窟经典彩塑作品,还创作了肃北、安西、玉门、嘉峪关等地的城市雕塑,并参与了敦煌研究院全面介绍莫高窟壁画、彩塑、建筑的十六册丛书编撰,之后又撰写了《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彩塑分册》的全部200多篇图版撰文。1995年,作为访问学者,被公派到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东京和大阪研究中心研修,1996年至1998年,又被公派到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留学。1999年至2000年,杜永卫中标台湾慈济静思堂建筑上的浮雕装饰设计。2001年,身为敦煌研究院美术所副所长的杜永卫毅然辞去公职,从此让自己的艺术创作走向了民间。

二、特色做法
杜永卫在他40余年的敦煌艺术生涯中,在敦煌艺术临摹、修复、再造、创作、创新等方面,至少创造了六个之最:
其一,最大的敦煌彩塑临摹——莫高窟158窟长12.5米卧佛像;
其二,最多的敦煌彩塑临摹——涉及佛、弟子、菩萨、天王、佛龛、影塑、浮塑等各类造型达百余件之多,其中莫高窟45窟菩萨临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甘肃厅,还有许多临品多次参加敦煌研究院在国内外布置的敦煌艺术展;
其三,最大的彩塑修复——复原莫高窟96窟7米之长的大佛双手;
其四,最大的彩塑再造——重新塑造了榆林窟第6窟弥勒大佛像;
其五,最多的敦煌题材金银币设计——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发行的五枚“敦煌石窟艺术”金银币,全部由杜永卫中标设计,并获新加坡“国际钱币博览会”金奖,五枚之一的《敦煌菩萨》银币在美国举办的世界钱币大奖赛上获最佳银币奖;
其六,最多的敦煌飞天创新设计——362身世界各民族飞天设计,用作台湾慈济静思堂建筑上的浮雕装饰。

三、模式机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互联网在国内盛行,人们都流行给自己取一个网名,杜永卫也不甘于人后,也想给自己取一个别致的网名,这时他想起一件往事:早在1983年,当时敦煌研究院的院长段文杰先生给杜永卫安排了一个任务,要在莫高窟九层楼前的广场上雕塑一座“敦煌工匠纪念碑”。为此,杜永卫还精心做了设计,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实现。但是“敦煌工匠”这个厚重的词汇却从此埋在了他的内心。于是多年后的杜永卫注册了“敦煌工匠”的网名,并一直用到了今天。
无论前二十多年的莫高窟工作,还是后二十多年在民间自我奋斗,他都初心不改。早先在莫高窟日复一日的“面壁临摹”,练就了他敦煌艺术的内功,也造就了他至死不渝热爱敦煌艺术的信念。而台湾慈济静思堂的“世界飞天”艺术工程,锻炼了他的综合能力,也使他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他选择留在“离窟最近”的敦煌创业,和两个弟弟开办敦煌大乘艺术公司、成立工作室,除了致力于对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还挖掘敦煌艺术与市场结合、为现实社会服务的途径。他研创了铸铜、陶艺、石雕、木雕等各种材料的一百多种敦煌特色的文创产品,还完成了四十多个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艺术工程,创作了一百多件的城雕和陈展雕塑。这些作品有的被外国政府和国内重要部门收藏陈列,有的入选国际国内美术大展并获得奖项。其中:《杨柳菩萨》被埃及政府收藏陈列;《唐风菩萨》被人民大会堂收藏陈列;城雕《张骞出使》成为阳关博物馆的标志敦煌著名景观;敦煌石窟2盎司银币设计获世界硬币大奖赛最佳银币大奖;《思维》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腾飞》获甘肃省美术百花奖金奖;《水月观音》获中国首届佛教艺术展优秀作品奖和云冈国际佛教艺术大展最高学术成就奖;灵台博物馆陈列被评为甘肃省首个陈列艺术精品……他的城雕《张骞出使西域》已成为敦煌阳关的标志。

四、突出成果
2013年,他与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合作,申报课题《敦煌彩塑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被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立项(现已结项)。兰州交通大学获得教育部设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也是以杜永卫主持的“敦煌彩塑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为主要内容。近二十年来,杜永卫先后被中央美术学院、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大敦煌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聘任为实训老师、校外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等。他除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敦煌彩塑技艺的演变发展,带徒弟传授彩塑技艺外,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将他的工作室作为课堂,让学生感受、学习、热爱敦煌彩塑。虽然这些工作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但他一如既往、无怨无悔,为培养敦煌艺术后继人才尽心尽力,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006年,杜永卫开始对敦煌彩塑技艺进行非遗保护项目申报。2008年,敦煌彩塑技艺被列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杜永卫作为该项目的申报人和代表技艺传承人,在当时就萌发了一个愿望,即:打造一个敦煌工匠村保护基地,聚集掌握这种技艺的工匠扎根敦煌,带徒授业,开展传承、研究工作,让敦煌彩塑这门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几近濒危的古老技艺存活下来并发扬光大,为当今社会服务。2017年,他自己出资开办《当代敦煌》微信平台,致力于传承、弘扬、发展敦煌文化艺术,取得了广泛社会好评。
2016年,杜永卫开始筹建“莫高里工匠村”,落脚于敦煌市莫高乡新墩村,成了一位地道的乡村艺术家。他亲自为工匠村大门撰写楹联:“坊间隐巧手,传承千年敦煌绝技;院内留名师,延续一种莫高精神”,这是他建设工匠村的宗旨,也是他多年的心愿。由此向社会展示古老敦煌石窟创造情景和技艺魅力,从工匠、工种、工艺等三个方面,以雕塑场景为主要形式,全面解析莫高窟艺术的创作历史和技艺奥秘。以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为理念,开创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式旅游及研学旅行新模式。通过生产性保护,助力非遗文化持续发展,传承、传播古老的敦煌艺术,将一千多年的对于艺术不懈追求的“莫高窟精神”发扬下去。

2023年9月17日,杜永卫的文学作品《敦煌传》在敦煌首发,这是由中国国际出版社策划的《丝路百城传》中的一部,杜永卫作为特约作家,独立完成了这部50万字的大作。从艺术创作到文学创作,有人说他行当跳转得不可思议。其实,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杜永卫对敦煌的熟悉,对敦煌的热爱。他依旧是那个全身心守护敦煌艺术的民间工匠。他说:“我信仰的工匠精神,就是将自己的技艺磨炼到极致,就是怀揣着对技艺的尊崇,孜孜不倦,甘愿奉献。我愿意为敦煌艺术、为敦煌文化奉献自己的一生。”(甘肃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