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基层工作案例】人才振兴:不忘初心谋发展 稻花香里促增收
2025-09-04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一、基本情况
吉林省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地处长白山脚下的平岗河谷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其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借助这一优势,这座祖国边陲的朝鲜族村落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和龙市东城镇淳哲有机大米农场是一家以种植、加工、销售有机大米、有机杂粮为主的农业企业。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边时,到光东村种植基地进行考察并提出:“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 按照总书记的嘱托,金君从国外留学回来后,满怀“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志向返回家乡、扎根农村、报效挚爱养育他的黑土地,经过多年来艰辛努力,摸索出了精细化管理,现代化经营,推动新时代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农场共经营土地945亩,各类农业机械20多台(套),农机库房480平方米,拥有2500㎡的大米加工厂,以及日产100吨大米的加工设备、全自动包装设备和烘干设备等,有机大米加工能力可达2万吨/年。2023年经营收入达到1300多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生态种植,提升农产品质量。在不改变农村原有土地家庭承包所有制的前提下,通过转包方式流转水田63公顷,订单300多公顷,实行统一选种、统一育苗、统一插秧、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的生产方式,开展绿色自然生态资源生产,经营有机产品。农场使用无人机在田间播撒生物肥,物联网监控系统全天候运转,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等数据实时显示在农场中控室的大屏幕上,以此作为参考进行统一耕种、施肥、收割、加工、销售,依托先进设备,还会对病虫害进行预警,农场利用先进科技,助力提高产品质量,拓展产品销路。
(二)提高品质,打造粮食好品牌。为提高大米品质,农场请农业专家为水稻种植提供科技支持,老品种得到了改良,米粒变得更精,更细,更香。在生产和销售有机大米的各个环节不断改革创新,已注册“吗西达”(朝鲜语好吃、美味等意思)和“光东村”“海兰江畔光东村”等商标。近年来,“吗西达”大米一方面不断升级生产环节,使得大米被磨得更白、更剔透,实现品质提升与包装改善;另一方面借助各种传播渠道,不断扩大影响力,建立线上线下双渠道,用货真价实的好品质讲好光东村大米的故事。“吗西达”大米已经成为延边的一张鲜活名片,产品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同时远销至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真正让光东村的水稻有了响当当的名字。
(三)履职尽责,带动农民同致富。多年来,金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把引领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作为第一使命,于2009年牵头组建了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有机大米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252户,有效带领农户增产增收。
三、取得成效
农场的科学种植不仅自己受益,也带动了相应产业链的发展和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是通过订单农业积极带动农民种植有机水稻,目前,经营规模(包括订单生产)360公顷,每公斤有机大米从以前的卖8元到现在卖15元,有效推动光东村和临近村有机大米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二是2023年农场销售有机大米1100余吨,销售额达到1300余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同时远销至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农场荣获“延边州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延边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边名牌产品”“吉林省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吉林和龙稻米科技小院”等荣誉称号。三是农场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每年给64户96名脱贫户分红5万元(每人520元),向村集体缴纳3万元。为了帮助村里无劳动能力农户增收,又以高于土地流转市场价500元/公顷的方式,流转了92户农户的土地,面积为63公顷,人均每年增收270元。
四、特点说明
和龙市东城镇淳哲有机大米农场有限公司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保证了家庭农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期稳定经营,极大提高了农场的经营收入,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
今后,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抓住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在种好米、健康米的基础上,做好大米深加工产品,如,自热米饭,朝鲜族米糕,锅巴等研发和推广,与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引领村民增收致富,为打造让党放心、农民信赖、消费者满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懈努力!(吉林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