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基层工作案例】人才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 提升产业附加值

2025-09-03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一、基本情况
  汪琰斌,男,宁波市鄞州区姜山归本水稻农场负责人,曾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粮食增产保供先进典型、浙江省基层农机推广“万向奖”先进个人等荣誉。
  二、主要事迹
  2013年,汪琰斌从浙江农林大学毕业,和大多数选择在大城市找工作的同学不同,他一头扎进农村创业。奋进十余年,从创业初期承包900亩农田,到如今种植面积达5500亩,他一路敢闯敢拼,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聚焦农业前沿科技与消费市场,成为一名农业致富带头人。
  (一)科技赋能,实现农业“加速跑”农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科技与产业的变革,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撒把种子看天气”的传统农业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汪琰斌深知科技强农的重要性,用科技的力量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是年轻一代农创客的责任与使命。他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借力“互联网+”与数字化改革,推动农场机械化、智慧化发展。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农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如购入插秧机、收割机、烘谷机、植保飞机等新型农机,基本实现田间管理智能化;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参数,科学指导农事操作。科技的赋能,让归本农场插上了“智慧翅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走在了前列。目前,农场种植面积达5500亩,粮食总产量近3000吨,亩产高于周边平均水平10%,年产值近900万元。
  (二)融合发展,走出三农新“稻”路。实现水稻规模化种植后,从业的第五年,汪琰斌和团队一起在新张俞村承包的稻田里,开始了稻虾养殖。“水稻+虾”模式能让小龙虾和水稻在同一空间共生互利。小龙虾在水稻田里安家,可以吃掉杂草和水生生物,让水稻的生长过程更原生态,同时还增加了稻田里水的溶氧量,小龙虾排出的粪便能为水稻增肥,让田里种植出的大米口感更糯更香;而小龙虾在稻田干净的水中长大,外观更干净,鳃更白,肉质也更紧实。2022年11月,汪琰斌又把目光投向了稻田鸡,在农场搭建了鸡舍,打造鸡粪肥田、田长稻谷、余稻喂鸡的立体循环农业模式。 
  从种植水稻到开发稻虾综合种养项目,从七彩油菜花到压榨菜油,汪琰斌探索和创新的步伐从未停下。汪琰斌不仅关注农业生产,还积极探索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归本农场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开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2019年至今,汪琰斌累积种植了1400多亩彩色油菜花,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地。收割后榨制的菜籽油比普通菜籽油贵1倍,且营养价值更高。
  此外他还成立了莫笑农农业科技公司,建设了三农体验馆,连接宁波在地农业和消费者,定期供应优质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平台,他将优质农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并与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等建立合作关系,扩大销售范围。
  (三)助力共富,让农创成为新风尚。2020年,汪琰斌发起成立了鄞州区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与许多志同道合、年纪相仿的创业者一起开展头脑风暴,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文章,解锁农业发展新路子。他们把油菜花基地变成网红打卡地;通过“直播带货”让更多农产品在网上销售;与中小学签约研学基地,让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体会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年轻的思维让农业产业持续迸发出生机和活力。同时,他成立了农机作业服务中心,帮助周边农户开展农机作业,提供粮食统一收购、加工服务,帮助实现标准化种植,年服务面积5万亩。2020年,归本水稻农场被选为鄞州区创业共富基地。身为一名身兼数职的90农创客,汪琰斌用务实、热情、担当不断擦亮身上的标签,在新时代展现新青年的奋斗力量。未来,他将继续秉持农业初心,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管好老百姓的“米袋子”,鼓起农民的“钱袋子”,真正实现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也是青年农创客们一直努力并且将继续奋斗的目标。目前,鄞州区像汪琰斌这样的农创客已有400余名,他们积极投入到现代农业、农村生态、乡风文明等建设中,正逐渐壮大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浙江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