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红色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
2024-08-14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阿亚格曼干村产业振兴特色经验
引言:“讲红色故事,做绿色文章。”近年来,阿亚格曼干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优质文旅品牌,探索“红色旅游+”发展路径,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向农家乐、农副产品和文创产品销售、民俗风情体验等旅游消费新业态延伸,赋能乡村振兴,激发新活力。
一、基本村情
阿亚格曼干村深层次发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地方”的特殊效应,科学谋划以“红色旅游+”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布局,深入挖掘爱国感恩教育基地、千米文化长廊、百年幸福树、艾德莱斯丝坊、百年笤帚坊、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场教学点、特色民俗以及特色农家乐等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乡村休闲“红色旅游”旅游产业。坚持以红色旅游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促进红色旅游发展,在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的支撑下,推动玫瑰花、餐饮娱乐、夜市经济以及特色农家小院旅游等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进多产业深度融合。2023年以来,阿亚格曼干村接待参观学习168批4110人次。
阿亚格曼干村位于疏附县东南方向,距离县城约1.5公里,总面积4.2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043户5017人,是典型的城郊村。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11人,平均年龄30岁;党员92人(含预备党员2人),党小组10个,共青团员108人,农村“四老”人员共17人。
目前,村内有耕地4200余亩(林果面积1400亩),主要种植花卉苗木、优质林果等,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4700元增加到2022年的15200元;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不到10万元增加到2022年115万元,农户收入来源主要以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主,目前全村劳动力实现全部就业。2021年7月被自治区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今年计划创建自治区级“五好党支部”、“自治区法治建设示范村”。
一是资源优势。阿亚格曼干村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来新疆视察的第一个村,各方面关注度高,具有极大的政治优势。2014年以来,该村建立了感恩教育基地、千米文化长廊、阿布都克尤木的家等红色参观点,具有红色资源优势。该村有“手工艺扫把坊”、“艾德莱斯丝坊”等民俗工艺品作坊,具有民俗资源优势。该村拥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基地、玫瑰花种植园、玫瑰花主题公园、儿童乐园等在建项目,未来发展潜力较大。全村辖区内18-45岁青年劳动力共2349人,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二是政策优势。各级对阿亚格曼干村发展红色旅游给予高度重视,在政策支持上对该村予以倾斜,尤其是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发挥党校自身优势,为阿亚格曼干村红色旅游发展提供党校智慧。
三是区位优势。该村位于疏附县东南方向,距离县城约1.5公里,距喀什市18公里,作为典型的城郊村,交通便利,交通网络发达,为人们的出行和物流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商贾贸易往来频繁,经济活动繁荣,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资源优势,充分整合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红色旅游一业带百业,一业兴、百业旺。以红色旅游为依托,整合红色元素、绿色生态、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推动村庄变景区、民房变民宿、产品变礼品,把阿亚格曼干村建成集教育、采摘、垂钓、休闲、观光于一体,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3A级景区。一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模块,依托阿亚格曼干村玫瑰花种植园、玫瑰花主题公园、1号花卉温室大棚、508亩西梅地、750亩七月鲜红枣地等,提供休闲采摘、观光等服务。二是结合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建设民宿农家乐、玻璃花房、荷花池、“百年许愿树”、“手工艺扫把坊”、“艾德莱斯丝坊”,呈现真实的民族风情、民居风貌和民族工艺等颇具人文特色的民族文化与非遗文化传承,同时加强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在传承红色精神中为群众增收。三是优化互联网+、电商、快递服务设施和业务,提升当地特色食品(如手工馕、玫瑰花茶、核桃、红枣等)、手工艺品(传统扫把、艾德莱斯衣物饰品、维药香囊等)、绿色有机果蔬等农副产品品销售数量和流量。四是开展区域合作,加强与党校、周边红色教育基地、景区等联系,实现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的辐射式发展。五是设计阿亚格曼干村形象主题标识并注册商标,利用阿亚格曼干村的品牌效应和商业价值,加强与各类企业合作,在公共空间展示阿亚格曼干村形象主题标识,全面提升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完善“红色旅游”配套设施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结合红色旅游规划,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继续深化对村容村貌、感恩教育基地、阿布都克尤木的家等进行提升改造,重点突出红色元素景点的规划布局。同时,运用高流明激光投影、立体成像、裸眼3D等和高科技声光电的技术,打造动、静结合的展馆场景,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二是提升食宿服务水平,对民宿进行统一管理和设计,打造干净卫生、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宿,满足学员、游客等的住宿需求,特别是针对培训学员,根据培训时长,指定就餐地点,设计不同的餐饮方案,满足学员餐饮需求。三是完善交通设施,增设招呼站点,引进共享单车,解决交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交通上的无缝对接,提高阿亚格曼干村的交通通达度。四是引进1-2家中小型综合超市,满足培训人员及游客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学员提供配套服务。五是沿红色旅游线路,配套打造星级标准的公共洗手间,吸纳当地劳动力提供优质的保洁服务,既能提升景区服务档次,又能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三)加强适应“红色旅游”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扶贫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是吸引优秀青年投入到红色旅游发展中来,根据人员学历、专业、特长等要素,培养讲解员、管理员、技术员等工作人员,充分利用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现有资源,或者从有关行业邀请老师、厨师、前台管理、保洁等专业人员分别对岗位工作人员开展专题培训,提升专业化技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二是组织部分民宿、电商等人员到同类产业发展比较成熟、先进的疆内外各地区参观学习,促使群众增强见识、拓宽视野,增强发展的信心。
(四)积极寻求多方合力,提供“红色旅游”新体验。
在当地党委政府等部门、群众、企业等多方参与下,共同发力,深入挖掘新时代红色旅游资源,加大红色旅游产品的供给,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一是利用“千米文化长廊”、感恩教育基地、红色电影院、文化广场等,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在阿亚格曼干村结出的累累硕果、带来的“乡村巨变”,打造阿亚格曼干红色文化名片。二是通过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阿亚格曼干村的足迹、回溯习近平总书记到阿亚格曼干村视察时的场景、聆听亲历人员讲故事,丰富红色旅游资源。三是策划举办红色主题旅游节。组织文艺演出队,用歌曲、舞蹈、小品等方式使红色资源不再是呆板的文字,让红色故事活起来。同时,注重个性化、参与性,通过学员、游客积极参与、互动、共享等,激起学员及游客对红色故事的共情,增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实效力。
(五)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教育。
阿亚格曼干村以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进程为主线,以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乡村民俗、忆苦思甜、应急救援、户外拓展等活动为辅助,依托爱国主义感恩教育基地、疏附县党性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等红色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教育产业,围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辐射带动考察调研、主题党日、户外团建、休闲观光、住宿餐饮以及购物娱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切实推动实现阿亚格曼干村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累计377批11193人次赴阿亚格曼干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参观。
(六)筹划精品活动,增强群众参与力度。
群众的积极参与,是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以红色旅游带动阿亚格曼干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增加群众收入,让群众从“钱包鼓起来、手头有余钱”的真正实惠中认识到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性,提升荣誉感和自豪感,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以红色旅游为依托的乡村振兴上来,逐渐转变阿亚格曼干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充分挖掘阿亚格曼干村特色文化和特色农业等资源,策划、组织一系列节庆活动,凸显文化内涵,强化旅游主题。二是积极策划举办阿亚格曼干村“曼干玫瑰”千人赏花游系列活动、阿亚格曼干村特色美食文化旅游节、西梅采摘节活动、阿亚格曼干村喊您过端午活动、阿亚格曼干村葡萄文化旅游节及4.28感恩节活动。三是研究出台阿亚格曼干村核心区农业奖补政策,开展规模化、景观化种植,打造阿亚格曼干村“田园风光”景观区,形成特色乡村景观吸引物,着力改变阿亚格曼干村周边旅游环境。四是依托阿亚格曼干村玫瑰花产品深加工基地,做好特色优质产品深加工,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满足游客购物需求。五是围绕阿亚格曼干村千米长廊核心区两侧门面,谋划了农家餐馆、民宿、“百年手工坊”、“百年馕坊”等旅游运营项目。如今千米长廊已成为阿亚格曼干村人气街区和网红打卡地。
(七)强化宣传力度,讲好阿亚格曼干村“红色”故事。
宣传是提高阿亚格曼干村红色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与自治区党委、喀什地区及疏附县等各级宣传部、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拍摄专题宣传片。二是加强与各地旅行社的合作,联手推广阿亚格曼干村红色旅游线路,扩大人际传播范围。三是加强数字化的运用,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用好融媒体资源,招募、成立专业网络人员、网络讲解员、网络直播带货人等,根据受众特点,用好抖音、快手、微视频、哔哩哔哩、微博等平台,提高宣传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扩大宣传覆盖面。
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是灵魂,产业是基础和动力,可以带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餐饮住宿等旅游消费、旅游商品销售、旅游劳动力就业、脱贫致富以及乡村振兴。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思路,阿亚格曼干村构建了与农户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目前,村民的土地大部分已流转,每年流转费都会按时发放,周边农户自主到各休闲农庄或者园区务工,获取稳定的收入。2022年阿亚格曼干村合作社、餐饮基地、种植基地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吸纳周边农民从事田间管理及旅游服务,占全部用工的90%。这些农民每月可获得1500—3000元不等的工资。
三、经验启示
红色旅游已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阿亚格曼干村当前的红色旅游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乡村振兴,将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课题。阿亚格曼干村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是一项时不待我的重要任务,就如何充分挖掘阿亚格曼干村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一是合理布局产业,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利用该村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教育旅游基地;依托玫瑰花产业,打造集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婚摄摄影等为主的玫瑰花主题公园。
二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红色旅游+”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民情”信封的作用,积极征求和听取村民对于村里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三是以弘扬中华先进文化为根本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积极对接上级文化部门,通过红色文化教育熏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中华文化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村民接受红色教育,不断增强村民“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是提升村民生态环保意识多举措营造“红色旅游”向善向美的氛围。借助国旗下宣讲、入户走访宣讲等途径,宣传环境保护的好处;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活动;与上级环卫部门对接,在村里建立固定垃圾点对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理,打造富美和谐新农村。
五是固本强基提升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发挥工作队“传帮带”作用,着力提升村“两委”干部的能力水平;加强对后备村干部培养,安排后备干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让其在实践中积累“红色旅游+产业”工作的方法经验。
如今的阿亚格曼干村,正努力实现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提出的“凡是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事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的美好愿景。阿亚格曼干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继续探索,不断创新,融合旅游+,激活阿亚格曼干村集体经济内生发展新动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旅游致富的新格局。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