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庭院经济之路 促乡村全面振兴
2024-08-14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安徽省歙县卖花渔村产业振兴特色经验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23年庭院经济首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歙县卖花渔村利用庭院空地培植盆景,走出了一条“产业+庭院+兴旅+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基本情况
卖花渔村地处新安江江畔,位于歙县雄村镇西北角,距新安江山水画廊仅4公里,距徽杭高速公路金山出口6公里。卖花渔村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全村以种植花卉盆景闻名全国,因村似鱼形,村民在“鱼”字左边加上三点水,有如鱼得水之意,故取名“卖花渔村”,是徽派盆景发源地。据《洪川洪氏宗谱》记载,唐乾符六年(879年),因避黄巢起义烽火,洪川始祖洪诚、洪诗兄弟迁居此地。根据《歙县志》推断,当地盆景孕育于南宋中晚期,由自然种植,逐渐上升为一门技艺。明宣德、正统年间,洪宗义、洪宗仁“隐处山林,栽花植竹”。万历年间,洪时阳以盆景技艺“商艺北京”。天启年间,洪善文、洪善武、洪善智以盆景技艺“同艺北京”。说明到明清时期,徽派盆景技艺已逐渐形成。
全村下辖9个村民组, 共236户641人。近年来,卖花渔村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壮大盆景产业,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乡村建设的生态底色,大力发展“盆景+旅游”产业,以盆景兴农、以梅花促旅,走出了一条“产业+庭院+兴旅+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赢。现在走进卖花渔村,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阳台上,摆满了造型各异的盆景,村民每年都会把初期培植的树桩从山上采掘移植到庭院之内,进行精心“梳妆打扮”,打造一个个“美丽庭院”,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整个村庄仿佛一个大盆景园。粉墙黛瓦的屋舍,在各色盆景的映衬下,充满生机与光彩。徜徉其间,处处皆景、步步入画,引来游客争相观赏购买。卖花渔村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村、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安徽省农村电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并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卖花渔村依托盆景产业和3A级景区村庄打造,以花为媒,通过兴办“梅花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村现有农家乐13家(省级4星级农家乐1家)。2023年“梅花节”期间,卖花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与黄山杭徽长运有限公司合作运营,为游客提供换乘服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80余万元(高峰期日均收入约10万元);村内农家乐、小商户等接待游客食宿收入达200余万元;发展“后备箱”经济,游客直接购买盆景销售收入达400万元。202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预计202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可达4万余元。
卖花渔村漫山遍野、房前屋后的苗木盆景既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也是村民的“绿色存折”,每年出售盆景的收入少则十几万元,多则上百万元。随时可变现的“绿色存折”为后代子孙存下永续财富。卖花渔村通过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盆景产业,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产业+庭院+兴旅+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两山”理论转化的生动样板,更让卖花渔村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和美乡村”样板。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卖花渔村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以花卉苗木为盆景,以授人以渔为传承,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走上了一条“产业+庭院+兴旅+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科学谋划全面布局,擘画盆景产业发展蓝图
一是夯实“庭院经济”基础设施。根据地理环境和村民急难愁盼事项,结合美丽庭院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打造卖花渔村水口,新建生产便道、自来水工程、电商大楼、洪岭旅游古道、进村循环道多个项目工程,为发展“庭院经济”和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推进“庭院经济+旅游”融合。依托“美丽庭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心打造卖花渔村3A级景区。坚持以花为媒,加大宣传造势,连续举办11届“梅花节”,并在活动期间开展摄影比赛,让游客在景区内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参与,进一步提升卖花渔村的文化内涵和乡村旅游品味,提升卖花渔村知名度。初步形成集盆景销售、摄影采风、农家乐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逐步形成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以花卉盆景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为纽带,积极引导盆景生产经营户加入联合经销组织,互通信息资源,严守信誉质量,借助美丽庭院,打造直播现场平台,将盆景销往全国各地。全村现有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1家、经营网店40余个,有50余户村民通过自媒体直播带货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进行线上销售,年销售额已突破500万元。四是谋划盆景产业发展蓝图。以绿色为发展底色,以徽派盆景为产业发展核心,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起来,着力打造卖花渔村徽派盆景小镇。小镇规划总面积3.5平方公里,分为核心区和延伸区。核心区卖花渔村,聚焦盆景种植、培育和成品展示,以徽派盆景特色产业为基础,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业。延伸区辐射至其他乡村,包括大梅口、瀹岭下、瀹岭坞、鲍庄、夏坑等地,重点建设小镇会客厅、徽派盆景交易与配送管理中心,主要功能体现在盆景研学讲堂、创新服务、信息咨询、旅游服务等方面。
(二)组织引领乡村治理,夯实盆景产业发展根基
一是抓班子、强队伍。扎实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将一批种植能手、销售大户培育成党员,将党员培育成种植能手、销售大户。村两委团结协作,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明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建立镇村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卖花渔村获评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二是抓管理、强服务。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规范村级财务管理、重大事项决策,群众参与村级事务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强化服务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做贡献,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梅花摄影节志愿服务、义务献血、盆景制作技艺互帮互助、盆景销售比拼等活动。村两委的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三是抓带动、强发展。积极开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立了歙县卖花渔村花卉盆景专业合作社,2010年5月建立合作社党支部,营造了党组织助农增收有平台、农户生产经营有后台、党员展示作为有舞台的良好氛围。2017年4月,歙县卖花渔村花卉盆景专业合作社被表彰为省级先进集体。四是依托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促推“庭院经济”发展。围绕村庄颜值提升,将村庄“大盆景”和庭院“小盆景”有效融合,按“净化为先、绿化为表、美化为本”的原则,广泛宣传动员,采取自荐或推荐的方式,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同时践行“美丽庭院+”理念,将美丽庭院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家庭建设、低碳生活等相结合,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打造了一批“美丽庭院”,进一步促进庭院盆景经济发展。卖花渔村家家户户的庭院,既是村民盆景展销平台,也是外来游客观光赏花的打卡点。美丽庭院催生出美丽经济,实现了从“方寸地”到“增收园”的转化,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三)传承非遗培育人才,储备盆景产业发展动能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花农。加强与省、市农林科研院所的合作,每年举办盆景栽培、制作技术培训4期,组织村民参加徽派盆景技艺培训班,受训人员达400余人。邀请北京林业大学、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阿里巴巴数据学院和黄山市书画院等涉及盆景、电商、艺术方面的专家进行授课,有效提升了当地花农盆景制作技艺和销售能力。在安徽省行知中学设置徽派盆景专业,积极引导青年学生从事徽派盆景制作。组织村里青年花农到全国各大盆景制作基地研习闽南派、苏派等各派盆景制作技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徽派盆景技艺大展、徽州工匠技艺大赛和北京、上海等地盆景花卉展,在技艺交流中提升专业化水平。二是持续开展非遗“名师带徒”育才工程。2008年,“卖花渔村盆景技艺”被国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卖花渔村不仅是培养传承人的基地,更是对外展示徽派盆景魅力的窗口。目前,卖花渔村已拥有徽派盆景技艺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12人,县级21人。引导 “名师”与“徒弟”结成教学对子,徽派盆景技艺传承队伍越来越壮大,已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专业队伍86人。三是支持人才返乡创业。鼓励卖花渔村在外大学生、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支持村民在村就地就业。卖花渔村现有35岁以下徽派盆景制作从业人员达60余人,先后涌现出洪晨、洪林、洪涛等一批年轻技艺大师和销售能手。
(四)深入推进乡风文明,营造盆景产业发展氛围
一是弘扬优良村风民风。“亲帮亲,户帮户,邻里帮邻里”是卖花渔村的优良传统,也是徽派盆景技艺传承不息的独特精髓。老一辈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承给下一代,传承人手把手免费将技艺传授给有需要的邻里。为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全村自觉形成文明习俗,实行封山育林,坟墓深埋不建白化坟。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村民整体素质显著提升,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家庭”“最美庭院”“文明诚信经营户”。二是推进乡贤文化建设。投入35万元,利用卖花渔村小学旧址打造卖花渔村村史馆,陈展分为序厅、锦绣渔村、诗画渔村、卖花千年、匠心渔村、风雅渔村六部分,通过图片、实物、历史故事等,从不同视角呈现村史和人文传统。发挥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等乡贤作用,收集资料撰写村志、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参与家园建设和管理。三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建健身舞蹈队,编排以村歌为主题的广场舞,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表演,营造浓厚节日氛围,并多次参赛获奖,村歌《卖花渔村好风光》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金奖。开展徽派盆景制作技艺展示、钟馗送福、摄影大赛等活动,吸引国内各地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和乡村品味。
(五)践行绿色生态理念,促进盆景产业良性发展
一是引导盆景产业绿色发展。积极引导村民在裸露山地培育“梅桩”,在房前屋后“增绿添绿”,有效保护水土保持,美化生态环境。坚持采用“移一培一”模式套种培育,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土地资源,释放产业活力,实现盆景产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对村内小溪进行集中清淤,集中整治露天粪坑,共修建“三格式”化粪池58个,改厕率达93%。完成村内主街道污水管网铺设,新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处。加强 “三线整治”,改变乱拉乱搭现象。实施村庄亮化工程。卖花渔村人居和生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荣获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省绿色村庄示范试点、安徽省森林村庄、全国首批改善人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荣誉称号。
三、经验启示
一是以“两山”理念为本,厚筑生态文明之基。始终坚持践行“两山”理念,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持续转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乡村,为卖花渔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多年来,卖花渔村以盆景花卉种植为主的“高端绿化”,从村庄、山地出发,向周边村镇拓展、延伸,形成了点、线、面一体的生态绿色乡村旅游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集中展示中国徽派盆景文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二是以徽州文化为根,构建文化传承之魂。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卖花渔村中国徽派盆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和魂,与徽派盆景技艺一起融入了广大村民血脉之中,世世代代传承不息。现有的35名徽派盆景技艺传承人,以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和加强徽派盆景文化保护传承为己任,大力实施“名师带徒”工程,倾情讲述徽派盆景非遗传承故事,集中展现了徽派盆景文化的魅力和活力,成为乡村旅游核心吸引物中最为亮丽的一张名片。
三是以全民共享为核,拓宽融合发展之路。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利用产业服务团队、村级网格员和致富带头人,筑牢农户信息和盆景产业发展基础,营造良好的乡村发展环境。以歙县卖花渔村花卉盆景专业合作社为平台,以“庭院经济”为纽带,引导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研发文创产品、培育电商产业、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徽派盆景制作技艺,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赢。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