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基层工作案例】产业振兴:津沽小站稻 香飘千万家

2025-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小站稻是我国著名优质水稻良种,其以色香味美驰名中外。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关切询问小站稻;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时再次询问:“天津有个‘小站稻’,‘小站稻’怎么样了?” 为回应总书记殷切期盼,天津市大力推动小站稻产业振兴,制定了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小站稻品牌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成立了天津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和小站稻研究院,选育了一批达到国际一级标准的水稻品种,小站稻优势区达到60万亩,辐射带动种植面积近100万亩。小站稻证明商标是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小站稻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0年农业农村部批准对“小站稻”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2年入选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小站稻成为天津一张靓丽的名片。
  一、小站稻的历史溯源
  小站稻起源于“小站”。1874年,清代督军周盛传的盛字军在河北青县的马厂至如今滨海新区的新城之间修筑了一条马新大道,沿途设驿站,每40里设一大站,10里设一小站。1875年,盛字军由马厂移屯涝水套驿站,军士习惯称其为“小站”,如今的小站镇就由此得名。屯兵小站后,周盛传奉命兴修京津水利,他令军士开挖全长70公里的马厂减河,从静海靳官屯九宣闸引来南运河水直抵大沽海口,并以小站为中心开辟稻田6万余亩,种出的水稻米粒椭圆晶莹,呈半透明状,米饭有亮光,有嚼劲儿,入口甜香,饭冷不回生,有“一家煮饭,四邻飘香”的美誉。小站稻自清朝末年起就成为宫廷御米,特供皇室以及王公大臣享用。南运河又称御河,前人还留下了“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的迷人诗句,小站稻受百姓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二、小站稻的独到优势与特点
  小站稻蜚声中外,受到百姓推崇,要从其独有气质说起。一是好水土。小站镇当年拥有得天独厚的水源优势,南运河水夹带着漳河从黄土高原卷来的富含氮、磷、钾等肥料的泥沙注入小站土地,构成了独特的优质稻生长条件。天津地区持续进行盐碱地改良,采用 “开沟种稻、两水一肥”措施,把改良与利用结合起来,把排水与灌水结合起来,把除治盐碱与培肥地力结合起来,有效提高了盐碱地改良效果,使过去的盐碱洼涝荒地变成了今日有似江南的鱼米之乡。二是优良种。史料记载北宋在河北缘边屯田种稻时引进江东品种,当时记载的品种有210种之多,而栽培较普遍的有红莲稻、金城稻、占城稻。小站地区当时种植较多的属红莲稻。三是有机肥。“碱欺瘦地,碱怕肥田”。小站稻种植期间增施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对增强脱盐效果、实现水稻稳产高产都具有重要作用。四是气候宜。小站地区位于华北滨海平原,东临渤海,属于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年日照较长,太阳辐射强,晴天多,云雨天气较少,光照条件好。
  三、小站稻发展模式
  近年来,天津市坚持以“精品、绿色、品牌”为发展方向,以打造全国高端优质水稻发展引领区为目标,有力实施小站稻提质增效和产业融合两大发展战略。小站稻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单产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同时推进小站稻全产业链建设,成功探索出推进产业全链融合发展的“四化”“四链”和“四强”发展新模式,小站稻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转变。
  (一)以“四化”建设推进小站稻生产体系现代化
  1.推进标准化。先后制定完善地方标准8项,形成了小站稻从种子生产到大米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体系。小站稻“五统一”标准化生产模式覆盖面持续扩大。建立10万亩小站稻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以标准化推动小站稻扩面提档升级。
  2.推进绿色化。以农业农村部绿色高质高效项目为引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药化肥利用率达到42%。中化农业小站稻基地种植环节温室气体排放较华北地区平均水平减排40.2%。发展稻渔立体综合种养面积达到50万亩。小站稻绿色发展模式成功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3.推进品牌化。实现小站稻品牌和证明商标市级统筹管理,推出优质小站稻LOGO。连续举办天津小站稻推介活动,编纂系列宣传画册,充分利用电视台、新媒体等各类平台加大对小站稻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小站稻品牌价值已达到75亿元以上。
  4.推进数字化。依托智慧气象“丰聆”模式为小站稻种植主体提供全生育期精准化气象服务。推广MAP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物联网等农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小站稻生产,现已成功覆盖全市小站稻近50%的种植面积。
  (二)以“四链”融合推动小站稻产业体系现代化
  1.夯实生产链。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80%以上小站稻规模化种植区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项目,改造灌溉面积10万亩,有效保障小站稻用水。育种家服务小站稻生产全产业链模式(BSC)初步构建,小站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持续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全程技术指导。
  2.延伸产业链。将稻作文化与小站练兵等历史事件相结合,建成小站稻作展览馆。天津津南小站稻种植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利用“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小站稻产业与观光旅游、水产养殖、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稻作旅游产业。
  3.贯通供应链。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天津食品集团新建20万吨小站稻存储库,应急储备和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依托小站稻产业集群项目,紧盯小站稻仓储烘干设施短板,持续完善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推动小站稻销售平台建设,支持销售主体入驻京东、天猫平台设立旗舰店,贯通小站稻从种子到餐桌的供应链。
  4.提升价值链。综合运用财政引导资金、贷款、担保、保险等金融手段扶持小站稻经营主体,同时,持续建立小站稻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也能分享产业溢价成果,实现全链协同发展。以日思小站稻(有机认证)为代表的品牌产品价格达到同类普通产品的3倍以上。经农业农村部评选,天津小站稻全产业链列入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宝坻区列入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县。
  (三)以“四强”协同推行小站稻经营体系现代化
  1.主体培育强。聚焦大型央企、市级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打造“链主”企业,并引导产业链上下游的种业企业、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共同形成闭环经营模式。同时,引导小站稻经营主体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已超95%。
  2.科技支撑强。支持各类科研育种机构先后育成审定以“津原U99”“金稻919”“天隆优619”“津川一号”等为代表的小站稻品种50余个,优质小站稻品种屡获全国性大奖,国家粳稻研究中心选育的“天隆优619”被农业农村部授予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市优农中心“半弯曲重穗大粒理想株型创制及小站稻新品种选育应用”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3.人才保障强。紧盯人才这一关键因素,积极引入6个院士团队参与小站稻种业振兴;投入近1000万元扶持水稻创新体系建设;成立乡村振兴人才联盟小站稻分盟,为产业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用好“海河英才”计划,吸引小站稻全产业链人才来津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头雁”培育工程作用,系统培训了一批小站稻经营主体负责人。 
  4.内引外联强。一是做好“引进来”,引入中化农业、中粮集团、益海嘉里等大型龙头企业参与小站稻产业振兴,持续延伸小站稻产业链条。二是推动“走出去”,依托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央视“千县万品好物产”等宣传平台,持续加大小站稻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支持小站稻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销售模式,实现小站稻畅销全国。(天津市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