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基层工作案例】产业振兴:守好浦城“米袋子” 鼓起百姓“钱袋子”——“浦城大米”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之道
2025-08-06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对浦城抓好粮食工作提出工作指示。近年来,浦城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聚焦“农业强县”建设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等,促进粮食产能、单产、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实现了浦城大米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浦城县是福建省的“北大门”、海西绿色腹地对接长三角的最前锋,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孕育出了优质的浦城大米,其色泽晶莹、入口香软、营养价值高,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是皇家“贡米”,富含硒、铁和锌元素,且常量元素磷、钾、镁和微量元素硅、钼、锶测定值高于国家标准值,因此至今深受市场青睐。
浦城全县耕地面积50.87万亩,2023年粮食种植面积48.06万亩、产量21.28万吨,其中“浦城大米”种植基地面积超过12万亩。全县粮食(水稻)加工企业24家,其中“浦城大米”授权企业4家;拥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 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年产值达2000万元的规上企业有10家,加工产值为3.9亿元。浦城大米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公示,“浦城大米”产业集聚区获评品牌价值407.92亿元,品牌强度841。
二、特色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推动“武夷山水”品牌建设工程力度,促进我县企业转型升级,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武夷品牌”建设工程领导小组(浦委[2018]68号),下发《浦城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方案》(浦政规[2022]2号),并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加强浦城大米产业发展的领导与指导,连续出台加强粮食生产若干措施等“浦城大米”品牌培育相关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划拨300万元成立浦城大米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至2023年止共计补贴资金1538.63万元。
(二)落实种植面积。为从源头开始严控“浦城大米”品牌质量,确保各优质产品单一品种的纯度,为“浦城大米”实现产品追溯打好基础,2024年全县推广优质稻种植面积14万亩。目前浦城大米品牌使用的福香占、野香优莉丝、中浙优8号、明1优臻占、桃湘优莉晶等品种,都是在浦城经过多年多点示范种植,筛选出的产量稳定,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和食味品质优良的品种,其中4个达到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4个品种获得了全国或省级优质稻米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收购价格160~200元/百斤之间。
(三)规范种植技术。一是开展“三确”工作。“三确”即确地块,确品种、确投入品,全县确定浦城大米适种区域面积39.4万亩,确定浦城大米推荐品种5个,设立绿色食品农资专柜,确保浦城大米种植环节按照绿色食品标准使用投入品。二是加快基地建设。浦城县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20.27万亩,2023年浦城大米推荐优质稻品种种植基地达13.47万亩,为浦城大米提供优质原粮。实施粮食产业“1133”工程,持续出台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若干措施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38.2万亩,占全县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82.5%,被列为“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进一步夯实水稻产能基础。三是深化院企合作。与福建省农科院合作成立“浦城米业产业研究院”,提高“浦城大米”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技术含量;与福建省科协、福建省农技协、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共建“福建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和“福建浦城水稻种业科技小院”,建设集农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扩大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覆盖面,引进省、市、县个人科特派84人,团队科特派10家,法人科特派1家。实施国家级、省厅级项目攻关与推广,开展农业“五新”科技应用。近年来先后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项目共41项,引进新品种(系)98个,选育新品种(系)3个。仙阳镇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水稻),浦城县入选2024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油菜)项目。
(四)加强品牌打造。一是制定团标与管理办法。深度挖掘农产品文化内涵,通过提炼核心价值,统一品牌LOGO、申报外观专利等手段提升品牌形象。借助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专业力量,制定出台了浦城大米团体标准,严格产品准出和市场准入,建立“三确一检一码”溯源防伪追溯体系,制定《浦城大米团体标准》《浦城大米溯源防伪管理方案》《浦城大米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抓好浦城大米品质管控。二是开展“三品”认证。全县认证绿色食品15家35个产品,认证面积8.56万亩,认证产量2.95万吨;认证有机产品2家4个产品,其中稻谷2个产品,认证产量144吨,大米2个产品,认证产量81.2吨。三是拓宽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移动电视与手机等新媒体资源,精心打造互联网+农业智慧化发展示范县,探索大数据下的新型订单农业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成立浦城大米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淘宝旗舰店,运营企业微信和公众号,通过文章、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公众推送浦城大米相关信息,提升浦城大米品牌知名度。建立浦城县电子商务孵化园、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县级服务中心和52个淘宝村级服务站,积极创新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邀请网红到水稻田间地头、加工车间和品牌展示间,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为浦城大米进行直播宣传带货;开设“县长带你买好货”直播间,通过海峡卫视、海博TV平台进行带货直播,重点推介浦城大米,两小时直播期间全网观看量达到187.2万人次,总销售额达151.4万元。四是扩大品牌宣传。浦城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武夷品牌”建设工程领导小组,编制《浦城县品牌强县发展战略规划(2021—2025年)》、浦城大米产业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在品质管控、品牌宣介、品牌运营上下功夫,把浦城大米品牌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同时,通过央视“浦城大米”公益广告、大型推介会、展销会、发布会等品牌宣传活动,大大提高了“浦城大米”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为浦城大米产业发展绑上助推器。
三、突出成果
(一)提高了品牌价值。2023年5月,依据品牌价值评价有关国家标准,经专家评审、技术机构测算、品牌评价发布工作委员会审定,区域品牌“浦城大米产业集聚区”的品牌强度为841,品牌价值达到407.92亿元。
(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通过品牌打造,“浦城大米”销售价格从原来的2.5元/斤上升到4元/斤,中、高端米价格上升为5-8元/斤,最高售价达到16元/斤,大幅提升了“浦城大米”的产品附加值。
(三)增加了农民收入。凡对种植“浦城大米”推荐品种除政策上给予扶持外,在收购价格上给予保障,收购价格在国家保护价的基础上上浮15%—56%,仅优质优价一项就可增加农民收入3200万元以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浦城力量。(福建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