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基层工作案例】产业振兴: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脱贫增收 ——甘肃省陇西县“陇药”产业绿色高质量融合发展案例
2025-07-11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摘要】中药材产业是我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陇西县委、县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中国药都”、“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定位,打造集群成链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特色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聚力实现了“四个提升”(面积提升、品质提升、品牌提升、效益提升),接续推动特色产业向跨乡成片、集群成链和“四生契合服务”、“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一体化方向发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陇西县围绕打造“中国药都”和创建“绿色道地”品牌的目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国家级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和“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陇西白条党参”“陇西黄芪”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陇西黄芪”入选“甘味”区域公用品牌目录及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药材产业已成为陇西县促农增收的首位产业。
二、特色做法
一是依托基地建园区,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一是产业园区全链条发展。抢抓“一带一路”和甘肃建设国家级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大力培育发展中医中药等生态产业的历史机遇,立足打造“中国药都”和百亿级产业大县的目标定位,聚焦强县域行动,积极推进产地种植标准化、药材加工精深化、原药仓储规范化、市场交易信息化、质量监测常态化、产业发展品牌化,中药材产业实现了全链条、快速度发展。二是种植基地规模化发展。突出党参、黄芩、黄芪三大品种,围绕“两园两片带”的布局谋划打造中药材绿色标准化基地。鼓励制药企业建立标准化药源基地,每年筹措专项扶持资金400多万元,建立标准化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8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19万亩,从源头上保证了中药材道地品质,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国家级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三是产地初加工集约化发展。按照“规范提升,整合重组,集团发展”的思路,打造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特色村镇,逐步优化完善全县中药材初加工产业布局。支持首阳镇饮片加工散户组建中药材初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甘肃江能医药科技产业园和甘肃扬子江中药材研发有限公司饮片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在首阳镇规划建设“中国首阳饮片城”,新建、改造标准化产地初加工合作社236户,全县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产值突破100亿元。四是仓储物流信息化发展。陇西县气候干而不燥、凉而不阴,是中药材存储的“天然药仓”。先后引进康美药业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了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的康美甘肃西部中药城,带动全县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总投资4亿元的中国中药陇西中药材交易仓储中心项目正在实施,建成后陇西县规范化静态仓储能力将进一步增加。同时,依托“陇上旱码头”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千年药乡”的产业基础,在首阳镇规划建设了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的首阳地产药材交易市场,可满足3000多个固定商户和2000多个摊位正常交易,年交易原药材和饮切片50万吨、交易额近百亿元。2018年1月起正式运营的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上线交易品种44个,日交易额500到1000万元,被列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目前,陇西县建有各类中药材交易市场23处,中药材经营企业500多家,年交易量近100万吨,交易额近200亿元,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份额达到20%以上,党参、黄芪等部分品种占到全国一半以上。
二是绿色生产强品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建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农药减量施用上,每年投入120多万元,推广抗病品种、轮作倒茬、配套杀虫灯、诱虫板等物理防治手段,示范农药减量精量施用技术,实现减药控害增效提质目标;在化肥减量施用上,配方肥到位率达到80%,化肥用量减少3%以上,探索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点对点、面对面”技术推广和土肥水技术社会化托管服务模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9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41万亩,实现年内化肥用量“负增长”。二是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按照统分结合、布局合理、全面覆盖的原则,依托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全国只有河北安国、甘肃陇西、云南文山三家获得CMA和CNAS资质),加强对中药材成分、农残、重金属、投入品的检测化验等工作。品种引进驯化上,依托中国药都·陇西药圃园,引进中药材新品种184个,成功种植126个,向全县大面积推广36个;引进野生品种187个,驯化成功87个,向大田推广种植38个。良种选育上,依托陇西县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投资3000万元,以黄芪、党参、黄芩、柴胡、防风等品种为主建设良种繁育基地3400亩,巩固提升良繁基地570亩。种子种苗繁育上,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4371.5亩,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万亩以上,逐步建成中药材良种生产“育、繁、推”体系。道地中药材质量追溯上,建成1个县级监管平台、17个乡镇监管站、8个重点村监管平台、53个生产经营主体追溯点、7个野外监控点、5个气候观测站。三是建立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以“陇药”保存、分子生物和基因测序为突破口,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国家级甘肃省中草药种质资源库,成为“西北最大、国内一流”的种质库。目前已采集野生资源标本4000多份、收集中药材种子86种1610份。年底达到100种3000份规模。初步建立了种质资源的保存、查询系统,实现了中草药种质资源信息数据的有效管理、保藏、共享、交流和利用。
三是面向基层搞服务,保障产业发展质效。一是抓实基地技术服务。在全县组建由甘肃农业大学陈垣教授担任技术指导总负责的专家团队和技术服务小组的指导下,重点在土地流转、土壤处理、种子种苗质量、生态仿野生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产地质量追溯、农业保险和技术培训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撑,保障了基地建设高标准、高质量。二是抓严基地农资服务。基地建设严格实行专人专责制度,农资配送清单实现精准到村,进度推行日报制度,每天统计调度各乡镇示范区药材种植、配方施肥、农家肥施用、机械耕作、机械覆膜、机械播种、机械移栽等进展情况。三是抓好绿色技术服务。不断探索创新完善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示范基地按照亩施用有机肥80㎏、复合肥50㎏、2%氟氯氰·噻虫胺颗粒剂3㎏、0.5%咯菌·噁霉灵颗粒剂3㎏、氨基酸水溶肥3㎏的套餐标准,结合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实现了基地化肥、农药的“双减”。四是抓细试验示范服务。充分发挥各技术协作的特点和技术优势,全力打造首阳镇禄家门村绿色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创新发展机制,围绕“三个结合”,分试验研究区和示范展示区2个区建设核心试验点面积200亩,主要安排新品种引进筛选、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联合作业、标准化种植等5大类28项试验,落实试验小区269个。
三、模式机制
一是建立“园区+基地”运行机制。陇西县以“公司牵头建基地、协会搭桥连农户、技术部门搞指导、乡镇配合抓面积、县上适当拿补助”的运作模式,积极衔接国药集团等1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75家合作社,在全县16个乡镇91个村建立500亩以上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129个19万亩,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23万亩,居全国县区首位。
二是建立联农带农增收机制。种植基地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政策支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服务、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回收加工和农户分散种植的“六统一分”管理模式,并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帮助农户增产增收。同时,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稳增收”的思路,引导31家中医药企业同基地农户签订高于市场价8%的收购协议,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
三是建立产值保险保障机制。严格按照省政府关于保险“成本垫底、收益托底、产业全面覆盖”的总体要求,建立防范和化解中药材种植期间自然风险和收获期市场价格风险的长效兜底保障机制。立足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将大宗中药材党参、黄芪、柴胡、黄芩、款冬花等品种纳入保险范围,化解中药材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建立稳固有限的风险保障体系,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有效保障了农民增收。
四、突出成果
陇西县始终坚持把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西部大健康产业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定位西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地,打造集群成链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在技术基础研究上求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求突破,建立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的闭环链条,培育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生产规模大、加工能力水平高、市场营销体系健全的中药材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中药材生产大镇、加工强镇、产业强镇,争创中药材产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品牌化,以“甘味”品牌引领陇西中药材产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全县中药材产业产值达148亿元,带动全县19.23万农民增收致富,农民在中药材产业上人均收益达248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甘肃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