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基层工作案例】产业振兴:科技创新赋能水稻制种产业 引领带动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案例

2025-07-1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湘东区中西部,范围包括麻山镇、排上镇、东桥镇、腊市镇等4个镇、56个行政村,总面积32.91万亩,耕地面积8.01万亩,主导产业为水稻制种。全区水稻制种面积达20万亩,其中包括南繁制种面积15万亩,年种子产量3500万公斤,占全国杂交水稻种子供应量的12%左右,有力保障了我国南方籼稻产区3000万亩以上的杂交水稻种源。形成“南繁”“本地”“外埠”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制种格局。产业园重点项目总投资23.02亿元,建设有国家水稻繁育创新中心、排上综合服务中心、腊市育秧工厂和智能化场景体验基地、东桥院士文化传承项目、三大基地(标准化制种基地、新品种示范基地、现代制种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智慧种业服务平台等,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协同互促,推动园区产业高效发展。
  一、做细做实种业产业链,园区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依托种业优势,孕育乡村振兴新“稻”路。着力打造国家级制种大县、全国水稻种业人才培育基地及国家级优质稻新品种展示中心。形成以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为龙头,集创新研发、新品种展示、机械化示范、种植、加工、仓储、物流、服务、文旅等多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23年,园区总产值达41.5亿元,主导产业总产值达31.87亿元,主导产业总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比重达到76.8%,实现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87%、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达3.25: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6.1亿元。现代化生产加工线,满足园区5.85万亩杂交水稻种子加工需求,总仓储能力达到10万吨。,创建了稻作文旅区、麻山现代农业示范园、腊市现代农业示范园、排上现代农业示范园、七彩现代农业示范园等种业产村、产镇融合项目,共吸纳游客150万余人次,累计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值13.52亿元。三产融合激发乡村振兴“聚变”,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活力足,内生发展动力强劲。
  二、科技创新占领制种高地 , 领航现代种业新发展
  不断深化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西省早稻研究中心等8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合作,引进高端人才35人,配套建设9257平方米实验推广平台,着力解决稻作生产过程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和核心技术攻关。研经费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人才引进、服务保障方面,已创建了国内一流的现代分子育种实验室2个,实验推广平台9257平方米,配套了科研基地3000亩、试验基地4000亩、展示基地3500亩。引进了全国为数不多,江西省首台LGC高通量KASP分子标记检测平台,可快速高效筛选携带优良基因的优异单株及品系,每年为江西、湖南等科研院所及种业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年均检测服务量50000余个次,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每年全省优质稻种业大会和全国早稻新品种新技术观摩研讨会吸引100余家省内外种业科研单位、种业米业企业参展,累计1200余个优质稻品种在园内集中展示,形成颇具影响力的水稻新品种繁育示范、研发实验、稻作文化展示、科技科普实训等为一体的示范平台。
  三、智慧种植赋能田间管理新活力,助推种业的高效发展
  搭建湘东区智慧种业服务平台,强化种业数据管理和服务应用。在水稻制种核心基地建设了9个数据服务场景、5个数字示范基地,覆盖面积800亩,投入近200台智能装备,进行农情监测、智慧灌溉、生态防治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广,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区。加快物联网、智能装备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和应用,通过大数据、GIS等技术,做好种业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农事指导。整个平台预计会帮助亩产增收20%、节水节肥10%左右,开展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关键技术和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实现水稻制种耕、种、收机械化率80%以上,结合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在湘东不断深化应用,种业智能化、信息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湘东乃至全国的种业赋能。  
  四、“线上线下”送科技服务,助力农户丰产增收
  水稻繁育中心深入水稻育秧基地、制种基地、科研基地、南繁基地指导,提供电话、视频等方式提供优良水稻品种和主推品种技术指导5000余人次。通过“送技下乡+在线问诊”模式为农户提供农技术服务,解决水稻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助力农户增产丰收。利用湘东制种人才技术优势,以南繁制种基地为依托,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现场实训和分户指导等方式,实施制种人才培训计划,共开展培训51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技术10237人,培育专业制种人才300余人,向企业输送制种人才100余人,为种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坚持生态环保循环战略,筑牢绿色安全防线
  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实行统一播种、统一育秧、统一栽插、统一施肥、统一打药的“五统一”模式,全面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示范推广水肥精准施用及绿色防控技术,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到4.5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比例达91.5%,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
  六、创新深化合作机制,助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
  形成“政府+科研机构+农业院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合作机制,实现多主体投资,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与23家国内龙头种业企业长期开展深度合作,助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实现群众共富共享。园区流转土地7.5万余亩,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整体跃升,村级整体经济平均收入14.4万元。专业制种农民达1万余人,带动农户4.5万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1万元,现增收8350万元。(江西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