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基层工作案例】产业振兴: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西马坊村京西稻生产基地案例
2025-07-08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一、基本情况
上庄联拓农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京西稻生产基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目前由上庄联拓农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经营,以种植京西稻为主要生产方向,种植面积约1200亩,种植分布区主要在东马坊村、西马坊村、常乐村等村域内,其中稻作文化的主产区主要为西马坊村面积约为300亩。经营以北京城区青少年农耕文旅科普教育和农业实用现代科技技术交流平台为主要方向,利用上庄在地文化底蕴和一产方面积累的经验去开发二、三产产品。联拓农科公司人员共30人,35岁以下青年占比46%,均为正式劳动合同员工,联拓农科的使命是带动上庄农业领域产学研游资源联合及拓展,将上庄打造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功能强镇。
二、特色做法
2015年,“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海淀京西稻保护区)入选了“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布会活动”,是北京农产品特产首次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有地域文化符号意义的农业遗产——京西稻,海淀区在创新生产体系、育种技术、品牌推广、经营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8年-2010年,在家庭承包种稻生产经营方式基础上,组建上庄镇西马坊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服务作用,制定完善的生产标准及环节控制,2011年建成京西稻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多年聘请水稻育种专家,建设育种实验田,坚持新品种选育及主栽品种提纯复壮,现有1600余品种,新品种“上香1号”经过初审进入北方稻区域试验,恢复历史品种胭脂米、紫金箍、银纺、大白芒、小白芒、水源300粒、越富、中作93、津稻305等品种,为建立京西稻种质资源库,对接科普教育、技术、文化交流活动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京西稻发展从平稳到逐步发展,依托于各项政策的支持和项目的扶持,完善京西稻博物馆的改造升级、公司团队的建设提升,聘请专业人才扩大人员队伍的建设,逐年完善品牌的建设等等。
三、模式机制
利用基地农时体验季积累了多年的声誉(插秧节、开镰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继续发展,扩大声誉,在主产区每年举办节庆活动,自发前来的游人络绎不绝,周边老百姓踊跃参与,已形成地区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合作亲子周边游专业机构67家,中小学校研学机构2家,影视剧组1家,2022年接待有效消费游客2.7万人次,抖音销售稻田抓蟹及现碾米活动共计收入125万元,周末亲子及周间研学服务类产品总收入140万元,京西稻销售收入260万元。2023年镇企协作共同举办首届稻田文化节,整合了上庄镇京西稻农旅产业要素和海淀山后立夏粥传统民俗要素,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献礼,在民俗风情中发展休闲农旅。通过各类活动,发展农业经营新业态,经营前景良好。
四、突出成果
(一)打造特色农业品牌。近年来,借助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御稻原乡、农业好品牌等各类项目打造京西稻,建立御稻原乡品牌。通过品牌建立,量身定做各类活动以及水稻销售收入,2022年收入达到525万元。目前,持有使用权或独有使用权的各类品牌类商标证书共计100余件,暂无技术类商标。
(二)带动农民收入明显。公司成员来自于各行各业,其中有从事过海淀区京西稻大田种植经营经验的人员占比约为百分之30,均为大学以上学历,另有专业电商、服务业从业经理人员占比百分之50,剩余为专业农业种植人员及其他行业人员。公司收纳本地人员23人,人员收入约5-8万元。
(三)促进乡村发展建设。2008年-2010年,实施家庭承包制,组建北京市上庄镇西马坊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2013年,西马坊村将农用地全部流转回村集体,成立了村办企业,突破了“分田到户”局限,实现了统一生产经营管理。2022年,上庄镇成立了镇属农业公司,生产经营转移到了镇属农业公司,壮大了发展。(北京市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