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基层工作案例】产业振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杨郎村瓜菜产业园区案例

2025-07-02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立足资源禀赋,科学定位产业,加快冷凉瓜菜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使群众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受益,以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有效的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一、基本情况
  头营镇杨郎村位于原州区北部川道区,距固原市区30公里,属清水河河谷平原向六盘山山脉过渡区域。全村辖7个自然村649户3826人,常住人口517户2277人,确定建档立卡户89户299人(2020年全部脱贫)。近年来,杨郎村坚持把发展冷凉蔬菜产业作为拔穷根、开富源的治本之策和长久之计,主打杨郎西甜瓜品牌,取得了积极成效,2023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21539.6元,2024年由齐力合作社牵头全村种植瓜菜1.05万亩,预计瓜菜总产值1亿元以上。
  二、措施做法
  近年来,杨郎村坚持把发展冷凉蔬菜产业作为拔穷根、开富源的治本之策和长久之计,主打杨郎西甜瓜品牌,对于促进产业振兴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强化组织引领。农村要发展、群众要致富,就要有一个好支部、一个好带头人。杨郎村2007年4月被批准成立了村党总支,以推进村企党建联合体为抓手,大力实施“党支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工作模式,着力开启党支部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互利双赢”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同时,杨郎村创新组织设置,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按照党员从业领域、居住地域组建了铸造酿酒业、养殖园区、养鸡协会、种植业4个产业党支部,通过总支抓支部、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在全村形成了“村党总支+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迈出了组织建设引领村民致富的坚实一步,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科学规划布局。按照设施拱棚和露地种植一体化发展思路,对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区,打破地界村界限制,统一规划,建成4个生产区域,在基地内形成了露地设施并举、瓜果蔬菜并重,高端与大众、外运与内销相结合的瓜菜发展新格局,促进了瓜菜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一是冷链加工区。配套建设瓜菜分拣加工车间8000平方米、冷藏保鲜库3118平方米,有效解决杨郎村瓜菜净菜分拣、分级、包装、预冷等不足问题,提高瓜菜商品化率,增加产业发展附加值。二是育苗及新品种试验区。建有高标准日光温室40栋,面积120亩,其中15栋日光温室配套了育苗床、自动点播机及喷淋设施等,年育苗能力7000万株以上;25栋日光温室用于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小番茄等新品种高价值作物。三是设施瓜菜种植区。种植瓜菜8500亩,其中拱棚网纹瓜、香瓜5000亩,预计亩均收入1.2万元以上。四是露地蔬菜生产区。露地蔬菜6.5万亩,带动周边利民、蒋河等村群众发展蔬菜产业,主要种植西兰花、西芹等,产品销往省内外各批发市场,亩均收入0.5万元以上。
  (三)强化科技支撑。创新服务方式,实行技术人员包基地责任制,从规划、整地、拱棚搭建、育苗、种植及田间管理等环节进行全程技术服务。同时,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建立院地合作关系,同本地农技人员共同组成技术服务队,建立了“技术人员+基地+科技示范户+普通农户”的服务机制,一对一、点对点、手把手进行指导服务,有效提高了种植户科学管理水平和产业科技含量。示范推广名特优蔬菜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及模式,设施拱棚区网纹瓜种植品种以牛美龙三号为主,甜瓜以红城脆、亚洲1号为主,露地蔬菜主要有西兰花、西芹、迟菜心等;示范推广育苗移栽、喷滴灌、绿色防控及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使用率均达到100%以上。
  (四)注重市场开拓。严控化肥、农药使用,积极推广使用生物源农药和有机肥,农残检测合格率98%以上;加大“三品一标”认证,着力打造六盘山冷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注册“杨郎情”、“宁齐力”等企业品牌,提高产品认可度。坚持蔬菜外销与内供相结合,网纹甜瓜、麒麟西瓜与百果园等企业实行订单式种植销售,并由齐力合作社牵头在福建厦门闽南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立了冷凉蔬菜销售档口,年销售各类蔬菜3000吨以上。同时,在固原博物馆广场建成专属“香瓜地摊”,根据上市需求,排开播期、错期上市,提高经济效益。
  三、模式机制
  (一)创新合作模式。采取“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深圳金安达、百果园、福建久泰、浙江嘉兴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果蔬销售市场主体,实行订单种植,统一技术服务、产品标准、质量检测、农资供应、品牌注册、包装销售,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传统模式,带动周边840户农户参与种植,有效解决了“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如何销”的问题,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规避风险机制和企农利益联结机制。
  (二)建立带富机制。合作社采取“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在收益分配上建立起4项带富机制:入股分红。在经营过程中,建立“合作社+脱贫户”入股分红机制,对杨郎村32户已脱贫户和头营镇32户低收入人群(三类户)实行“保底分红+二次分红”。村企互动。将加工包装车间、保鲜冷藏库及日光温室等固定资产委托齐力合作社经营(杨郎村、冯洼村、杨河村各投入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元),合作社每年为杨郎村集体分红16万元,为大北山、杨河村分红各8万元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种植。齐力合作社积极开展种苗繁育、冷藏及销售服务,反哺农户,本村农户购买种苗每株少收0.02元,蔬菜冷藏只收取电费,同时对临近村群众种植的蔬菜统一进行销售,带动农户发展蔬菜产业。务工收入。瓜菜基地辐射带动临近的三和、利民等移民村的群众发展种植,吸纳当地群众务工就业增加收入。经统计,每天在基地务工500人次以上,户均增加可支配收入5000余元,人均年收入1.3万元以上。
  四、突出成果
  近年来,杨郎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为目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先后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自治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国防教育基地”“自治区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工程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