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基层工作案例】产业振兴:实施科技兴园 赋能农业强县——山西省临猗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案例
2025-07-02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山西省临猗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鲜枣、苹果,种植面积37万亩,涉及8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园内农业人口194538人,园区内道路、供水、村村通全覆盖,田间路、园区路实现全硬化,高标准农田33.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35.36万亩,变电站4座,变台2301个,输电线路882.98公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现有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共100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其中招商入驻龙头企业16家,规模较大的水果、蔬菜加工企业14家,包装企业82家。园内现有55家运输企业、10家物流企业,20辆冷藏车,总箱容58725立方。冷链数量158个,总库容77598万斤;全县共发展天猫网店25家,淘宝网店1000余家,拼多多50余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销售各类果品10亿斤。
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以来,在农业农村部、省、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省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临猗县抢抓机遇,狠抓落实,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三个第一”的重要论述,紧抓产业园创建工作关键环节,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形成了“一体双向、四方联动、融合共享”的科技兴园模式,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提供“临猗样板”。
一、“一体双向”强合力
“一体”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调度、一体推动、一体落实。“双向”即:从上到下纵向贯通,从县到院横向联动。
(一)一体推进。成立了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临猗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领导小组,强化部门协作,凝聚工作合力,统筹协调相关重大建设举措。成立了临猗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委员,制定了《临猗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管理细则》《临猗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央财政奖补资金重点项目资金拨付流程》,继续延用《临猗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办法》、《产业园建设及管理服务年度工作考核办法》、《产业园入驻流程》,压实各方责任,加强督导调度,高标准推进创建工作落实。实行“定期会商、动态管理、跟踪问效“三大机制”,做到“两周一调度、一月一汇报、一季一小结、半年一总结”,保障创建任务“时时跟进”“周周清零”。
(二)纵向贯通。创设多渠道、多维度、多层级的沟通协同机制,实现了综合施策、同向发力、同频共振。集中各部门政策、资源优势,出台了《临猗农商银行果库贷款管理办法》《临猗县人才引进暂行办法》《临猗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案》《临猗县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的通知》《2022年现代化标准示范园建设方案》《“农商对接”搭建产地供应链平台的通知》《临猗县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实施方案》《临猗县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涉及人才、用地、金融、财政、保险、科技方面的政策20余条,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
(三)横向联动。加强县院合作,做好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在项目合作、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学术研讨等方面加强联系,使现代农业技术在园区落地开花,先后依托、吸引北京农林科学院、山西农大等6个专家团队,长期跟踪服务,集中攻克了8项技术难关,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行“党政学产研企+农户”联合创建,成立了工作专班,跟踪式服务建设主体,对入园企业做好科技服务,提升园区科技品质,解决“卡脖子”难题 20多个。
二、“四方联动”强支撑
深入分析研判,找准内在关联,以“搭、攻、强、育”为抓手,形成了"搭平台、攻难关、强示范、育主体"立体协同的创建联动圈,蹚出了科技兴园、科技新农的新路子。
(一)搭平台。与山西农大、西北农林等科研院校常态化开展院县合作,搭建“一院两站三中心”六大服务平台(即: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研究院,国家苹果试验站和冬枣试验站,科技合作交流中心、果蔬深加工科技合作中心和特色果品与苗木质量调控重点试验室),直接合作科研单位20余个,签订合作协议30余项,建立了多学科、跨领域的联合专家组,形成了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三大平台体系。
(二)攻难关。依托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形成了以“一抗双脱”育苗、标准化大苗建园等技术为核心的苹果高质量示范推广体系。通过“六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理念、新材料)创新集成应用,破解了抗重茬技术瓶颈,实现了“一年栽树成形、两年结果千斤、三年开始丰产”的目标,成为引领山西乃至全国现代果业发展的新引擎,辐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农业科技现代化桥头堡。现有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平台7家,先后申请注册了“万腾”、“万保”、“老吴”等51个水果品牌。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模式,高标准打造东卓等24个“三新”示范园,亩产由原来的5000斤提升到10000斤,40万亩就可以拿回70万亩的产量和效益;提高绿色防控普及应用率,建立关键技术展示区2000亩、集中连片示范区1000亩、新技术试验示范区500亩。全县各项农机作业水平有了稳定发展,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9.38%。
(三)强示范。打造了四大智慧试验区、十大示范基地,建立了省级科普惠农中心1个,先后争取省级“六新”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省校合作”高校科研平台延伸示范基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示范基地落地;“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比例为56.33%,成功申报临猗县北辛乡苹果基地为第二批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小军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入选首批100个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名单。临猗县娜杰家庭农场、临猗县郭秀爱家庭农场、征腾家庭农场相继入选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
(四)育主体。全力打造以“鲜枣+苹果”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合作制、股份制、订单农业等多种联结方式,销售服务范围覆盖近51.8万亩,占园区种植面积的85%。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上,产业园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1220个,各级示范社139个,涵盖种植、养殖、农机服务等领域,入社成员2.58万人,入社率达48.68%。园内共流转土地面积31.32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51.%,涉及3.14万户,累计发展家庭农场689个,培育各级示范家庭农场30个。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上,开展专业技术培训、职能技术培训1600余人次,培育乡土专家、实用人才300余人次,高素质农民2万人次。在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培育上,组建了“三队”包联专家团队,累计下乡服务120余次,指导农户3600户,梳理农业生产实际问题50个,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
三、“融合共享”强引领
突出“三融合三共享”,打破思维约束、打破技术壁垒、打破地域局限,全面提升产业园创建质效。
“三融合”:一是国字号融合创建。成立了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先行县共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四个国字号创建办,实现“调度、办公、人员、验收”全方位融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0亿余元,撬动社会资本30亿余元,累计实施项目60余个。二是产业链融合创建。以14家果品加工企业为基础,建设临猗县果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发挥皓美果蔬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优势,打通苹果生产、加工、出口的循环圈,重点支持万华果品、中康果蔬、康顺达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果品出口和深加工,延伸果品加工产业链。成功创建了山西省首批电商强县,创新完善了“前店后仓+基地”临猗电商模式,共发展天猫网店25家,淘宝网店1000余家,拼多多50余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销售各类果品10亿斤。三是农文旅融合创建。深入推进运城峨嵋果品博物院建设,围绕打造“商祖名片”和“听音、游园、看景、品食”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战略,创建了一批以采摘、旅游、商务为主的现代水果观光采摘园,举办了“花开古郇·乐游临猗·春花秋实”美丽临猗乡村游系列活动、运城峨嵋果品博物院生态旅游文化节·梨花节、“梨园风采”庄户剧团精品戏曲大比拼活动。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每年列支2700余万元,用于垃圾收集、转运和五级道路环境整治,共改造农户厕所26120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9%,高标准打造了3个示范区、56个示范村,打造了以丰淋为代表的种养加小镇、以庙上、薛公为代表的特色小镇、以御品一园为代表的好特新小镇、以南赵为代表的红色小镇。
“三共享”:一是成果转化共享。集成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技术模式,全县化肥使用量51870吨(折纯),比上年54692吨减少5.2%,现代农业产业园肥料利用率达48%。推广农药减量增效,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区域内农药利用率达43%以上。积极推进全县畜禽养殖场进行粪污处理工艺及设施设备改造,全县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99.63%,畜禽粪污产生总量116.23万吨;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建立14家秸秆收储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96%。充分发挥农膜回收利用体系作用,农膜回收率达到97%以上。二是区域品牌共享。“临猗苹果”入选2021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世博优品品牌名录名单(第一批)、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品牌价值提升到53.54亿元。临猗县王万保果品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典型,发展2160名社员,人均收入2.6万元,并带动周边乡镇16万户果农从事购销中介服务,人均增收2.5万元,就近吸纳200名农民工务工,人均每天收入100-120元。三是共建模式共享。坚持在“边建边用”的基础上,对共建模式进行充分优化、精准提炼,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临猗样板、临猗经验。以“科技先行·品牌引领,诚信创富·尊商共赢”为主题开展了第十届山西临猗果品文化节,以“庆丰收 迎盛会 商之源 果世界”为主题开展了 2022·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临猗第四届鲜枣文化节,使“猗顿农品”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截止目前,山西省临猗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央财政奖补资金使用进度达95.42%,创建任务完成进度66.9%。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与差距,最突出的问题是农产品加工初级产品多,中低档产品众多,高档产品较少,精深加工不足,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总结经验,针对短板,下一步,我县将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综合发力,精准施策,树立创建样板,通过提高主导产业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拓展副产品加工升值领域,推进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山西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