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基层工作案例】产业振兴:聚力科技赋能无花果产业发展 加快构建乡村共富新模式——威海经开区无花果现代农业产业园案例

2025-06-3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威海经开区盛产无花果,有“中国无花果之乡”的美誉。2023年,威海经开区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投资1.2亿元实施无花果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示范引领全区无花果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目前,产业园有无花果种植面积2.3万亩,年产量3.5万吨,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22家,无花果产业链总产值达14亿元。无花果产业在走向现代化、市场化、品牌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也发现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比如,现代生产模式需求与果农老龄化、管理不精细的矛盾;市场化、品牌化的需求与保鲜贮运技术不完善、销售半径短的矛盾等。近年来,威海经开区把发展无花果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聚焦“怎么种、卖给谁、谁来推”等关键环节,以科技创新赋能无花果栽培模式、产品创新、示范带动等方面攻坚突破,加快打造全要素集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的发展新模式。
  一、聚焦“怎么种”,做活无花果“土特产”文章。一是种植模式创新。与中国无花果协会、省林科院、市农科院深度合作,在崮山镇邵家庄村、泊于镇海西头村开展无花果种植模式革新,建成2个千亩无花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打破120多年的传统种植习惯,推广应用“梯田改坡田、一步扦插成园、宽行密植、避雨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在全国率先构建“立架栽培、避雨栽培、春早秋延、冬暖大棚”4类现代无花果栽培示范,分别让亩均效益提升6倍、2倍、5倍、30倍以上,实现“四季有果摘、每月有钱赚”。二是种质资源优选。建成省内首个无花果品种资源圃,引进斯特拉、日本紫果等12个优良品种,调整优化早、中、晚熟期无花果品种结构,满足鲜食、加工等不同市场和错峰上市等不同阶段需求。三是绿色技术赋能。结合“农村厕所革命”,建成粪污资源处理站和水肥一体化设备中心,实现农村粪污沼液全域一体化收集、无害化处置,年生产3400吨有机液肥,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用于无花果园区,使无花果糖度增加2%,优果率增加20%,亩均增产30%以上。
  二、聚焦“卖给谁”,提升无花果产销服务水平。一是实现保鲜储运瓶颈突破。与海尔集团、济南果研院合作研发冷链保鲜技术,得出“采后3小时内将果心温度快速预冷至1-3℃”的最佳预冷方案,把8成熟无花果保鲜期延长至10—15天,保证无花果销往全国所有大中城市,有效解决无花果冷链运输成本高、销售半径小的问题。二是实现优果进军高端市场。与百果园、家家悦建立产地直供销售模式,打通采摘、包装、预冷、运输、门店“全环节”销售渠道。2023年7—10月,无花果成功销往北京、上海等8个一线城市1400余家百果园门店和300多家家家悦门店,销售价格比本地提高4—5倍。三是实现精深加工提档升级。发挥紫光科技、富力悦心、红印食品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大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力度,推动无花果加工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紫光科技投资8000万元,建成无花果育种与精深加工技术创新中心,达产后年加工无花果6000吨;富力悦心开发的高端无花果茶系列品种,成为全国无花果茶“领跑者”,全区无花果深加工产品达到6大系列100余种,年产值突破10亿元。
  三、聚焦“谁来推”,构建无花果产业共富体系。一是政府当好“组织者”。建立“区负总责、部门协同、镇抓落实”机制,制定《无花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成立无花果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区级财政统筹安排1.2亿元专项资金,对无花果种植保险、储藏加工、模式探索、技术创新等给予支持保障。二是专家当好“领航者”。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成立精致农业产业研究院,30位无花果专家与种植村结对帮扶,每村至少培育1名“土专家、田秀才”;在全国首创现代无花果标准体系,制定3项技术标准、3项检测规程,用标准化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三是联盟当好“推动者”。联合45家单位成立无花果共富党建联盟,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育、资源联享,实现强强联合、抱团发展,全区3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其中17个村超过50万元、4个村超过百万元,党建联盟促无花果产业发展经验被《人民日报》刊发。(山东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