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强包联助产业富农

2024-09-25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一、实施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纷纷选派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助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脱贫攻坚。2015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牵头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进行完善”。近年来,鄂尔多斯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包联助产业富农”工作理念,突出“引领发展、服务群众、转变作风、锻炼干部”的目标导向,着力推动包联驻村工作提质增效。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抓组织保障,提升包联驻村工作凝聚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把包联驻村工作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成立市包联驻村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时召开专题会、领导小组会研究部署包联驻村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切实强化党对包联驻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同时将包联驻村办设在市委组织部,进一步凸显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二是建强包联机制。建立“市委常委包联旗区、市级领导联系苏木乡镇、市直部门牵头包联苏木乡镇、市旗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包联嘎查村、党员干部驻村帮扶”的工作运行机制。以苏木乡镇为单元,确定部分市直单位为牵头部门,制定驻村帮扶整体规划和长远目标,树立“大包联”工作理念,整合镇内各包联帮扶力量,组建52个苏木乡镇乡村振兴工作大队,由苏木乡镇党委统一领导,牵头包联单位第一书记兼任苏木乡镇党政副职,统筹镇内各包联单位与驻村工作队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和包联驻村等工作。三是科学精准选派。2023年,在全市大力开展提升包联帮扶精准度和驻村干部管理精细度的“双提升”活动,精准摸排掌握各嘎查村发展情况,包括基层党建、班子建设、村史民情、集体经济等基本信息,形成“一村一档案”。在选人定岗时,根据嘎查村发展方向选择驻村干部人选,根据驻村干部能力特点选择适合驻村岗位,将干部供给与岗位需求双向匹配。在具体选派时,一方面对必须派驻驻村工作队的嘎查村做到应派尽派,同时结合实际,统筹考虑集体经济收入、常住人口等条件,对部分嘎查村原则上只明确包联单位,不再选派驻村干部,做到“干部不派驻,包联不止步”。另一方面对在编在岗干部少于30人的市级包联单位,实行与其他单位联合包联嘎查村,不再选派干部驻村的差异化举措。
  (二)抓队伍建设,提升包联驻村工作战斗力。一是优化队伍结构。积极落实中组部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选派管理的有关要求,坚持去冗增效,杜绝人浮于事,将部分驻村干部岗位调整为乡村振兴指导员,有效精简驻村干部数量。经过调整,全市驻村干部从原来的917名精简至497名,精简率45.80%。同时为使包联驻村“一线指挥部”功能更强、结构更优,精准开展“蹲苗计划”,将8名市直机关优秀年轻正科级干部交流至各旗区担任苏木长、镇长。二是提升能力素养。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重点职责任务,实施驻村干部全员轮训计划,针对乡村振兴、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主要工作内容,累计组织开展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擂台比武”、岗前培训等培训活动153场次、培训8465人次,不断夯实驻村干部的理论根基,切实提高驻村干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战本领。三是突出严管厚爱。制定印发《包联驻村工作管理办法》,明确考勤、报告、例会等十项工作制度,有效加强驻村干部监督管理。每年为市直包联部门安排8-15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对在包联驻村工作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2023年以来,累计提拔任用43名驻村干部。
  (三)抓共同富裕,提升包联驻村工作驱动力。一是加强公共基础建设。驻村干部通过申请以奖代补等奖补项目、争取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乡贤和致富能手群体作用等方式,加大农村牧区公共基础建设力度。截至目前,累计为735个嘎查村引进项目1067个,引进资金23.1亿元,整理土地2963万亩,新修通村道路2717公里,打机井1847眼,改造农网2539公里,配变压器1364台,有力改善了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大力推动消费帮扶。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助力、农民受益”原则,大力举办全市农产品展洽会、丰收节、年货节等活动,积极打造农副产品集中消费帮扶会展品牌,帮助农牧民群众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印发《全市驻村第一书记“消费帮扶·直播助农”活动实施方案》,以打造驻村第一书记电商直播助农基地、培育驻村第一书记电商直播人才队伍、建立驻村第一书记常态化直播助农机制为抓手,充分整合第一书记资源,凝聚第一书记力量,发挥第一书记作用,持续打造“驻村第一书记代言”品牌,持续拓展扩大消费帮扶工作成果,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先后打造120余个优质农牧产品品牌,牵头组织驻地企业累计签订农副产品采购协议1500余个,完成采购75亿元。三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行“二产带动一产、工业反哺农业”发展模式,引导鼓励全市工矿企业跨界投资一产,健全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农业“统种”、牧业“统养”、工业“统产”的“三统”共富模式,有效破解鄂尔多斯市三种不同产业发展难题。比如,在达拉特旗侯家营子村官牛犋社推行的统种共富模式,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土地由“一户一田”变“一社一田”,有效种植面积提高1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5%、达到98%,亩均节约成本180元、增产100公斤以上。推行“村投公司”发展模式,各嘎查村以土地、资金等多种形式入股享受分红,实现由“单兵作战”向“协同抱团”转变,比如,乌审旗图克镇“村投公司”成立以来,实现经营收益960万元,为辖区10个嘎查村平均分红30.79万元。统筹抓好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倍增行动落地实施,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嘎查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牧区共享、共赢、共富。2023年,全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151元,超出全区平均水平22.74%;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额11.1亿元,较上年度增长34%,所有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超20万元。
  三、经验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根本。加强党的领导,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坚强政治保障和根本保障。鄂尔多斯市包联驻村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根本经验是坚持党建引领,在开展包联驻村工作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教育引导嘎查村农牧民群众解放思想、凝聚人心。广大驻村干部在建强基层战斗堡垒、锻造农村牧区主力军、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机制创新是关键。针对农村牧区科技、金融、教育、医疗、司法等民生资源不够丰富,特别是各类人才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鄂尔多斯市整合全市科技、司法、医疗、教育、老干部等力量资源,分别组建10支“助力乡村振兴特遣服务团”,开展“组团式”集中服务,推动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向乡村下沉,积极构建党建统领下的党员干部全身心参与、全方位融入、全覆盖推进、全天候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模式。各服务团累计开展指导活动和技术服务796次,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895件次,受益农牧民群众8000多人次,形成了包联驻村工作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三)产业振兴是抓手。乡村振兴排在首位的便是产业振兴。而事实上也确实只有发展好本地特色产业,让群众口袋鼓起来了,人民富裕起来了,才能真正实现驻村帮扶工作质效提升。鄂尔多斯市通过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引领带动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深入实施“共富乡村、共享社区”行动和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倍增行动,按照“打造示范村、壮大一般村、转化薄弱村”的思路,打破区域限制,跨村联合,村企联建,推动嘎查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形成了“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与上海庙镇合建的储煤棚项目,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00万元”、“准格尔旗准格尔召镇整合辖区8个嘎查村、1个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立镇属集体经济公司,当年经营性收入突破1亿元”等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有效拓宽了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让农牧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