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典型案例选刊】之七十八:“四抓四增”赋能乡村振兴

2025-08-13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编者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过渡期以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轮持续组织选派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他们接受组织选派,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披坚执锐、倾情奉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坚决扛起“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新形势下“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光荣职责,深入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切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现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四抓四增”赋能乡村振兴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派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岩门溪村工作队
  案例导读: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派驻岩门溪村工作队围绕党建引领、守牢底线、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用情用力,助力岩门溪村发展。在帮扶过程中,工作队强化抓好两条底线。一是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严格落实帮扶机制。二是守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扎实推进稳产增效。工作队非常注重村庄规划,在全面了解村情民意、产业基础的前提下,着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编制了《岩门溪村乡村振兴发展总体规划》。二是科学绘就产业布局蓝图,确定了重点支持“一树果+一尾鱼+一头猪”的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三是起草制定了《岩门溪村2023——2024年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清单》。在乡村治理方面,注重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用好“三长”制、树立文明新风。
  案例正文
  岩门溪村位于泸溪县浦市镇西北,总面积23.5平方公里,现有9组18寨,共计623户2359人。省农业农村厅工作队自驻村以来,围绕党建引领、守牢底线、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动乡村振兴中彰显担当作为。
  一、抓好党建引领,不断增强基层堡垒
  一是履职尽责提升政治定律。积极履行驻村“第一书记”政治责任,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认真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活动,大力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各项方针政策。驻村以来已开展主题党日、第一书记讲党课等活动12次。二是选优配强队伍。人才是关键,支部是堡垒。工作队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夯实基层党建基础为根本,不断在本村返乡创业者、大专院校毕业生、致富带头人、孝养模范和村庄能人中,发展培育年轻党员,优化全村党员年龄结构,村“两委”班子,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43岁,拥有大专文化及以上2人,创业能手1人,推选县人大代表1人;去年以来,已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名,确定发展对象1名,培养预备党员1名。三是发挥榜样作用。先后8次带领村组党员、返乡创业青年到怀化麻溪村、广东佛山、四川眉山、重庆永川等地参观学习,看村庄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示范,商产业发展之策;以榜样的力量,激发村组干部团结干事的积极性。四是开展交心行动。先后与村“两委”召开了12次驻村工作推进会。诚恳与致富带头人座谈,广发英雄帖,招贤纳士共谋发展。形成了共识、增强了信心、激发了党员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二、抓好两条底线,不断增强振兴责任
  一是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严格落实帮扶机制。从入村第一天开始,驻村工作队就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根本政治任务来抓,扎实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集中排查和帮扶工作,做到了对全村623户村民走访全覆盖,已对全村134户脱贫稳定户、防返贫监测未消除风险8户35人、已消除风险4户14人进行了全面摸排。重点关注其家庭收支、“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状况等,分层分类分户建立排查工作台账,精准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目前,已消除了2户防返贫风险,及时将姚唐铭白血病患者纳入帮扶对象。为脱贫户、防返贫监测户提供公益性岗位45个。二是守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扎实推进稳产增效。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三农”系统的资源优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利用好村域内1328.56亩水田,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上下大功夫,以创建2023年高质量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为契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设施装备配置,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开展智慧数字农业试点示范。引入推广先进典型经验,推进油菜“扩面增产”行动,大力发展“烟+稻+油”轮作,不断提升良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累计争取后盾单位支持260万元,加大对抗旱设施改造、河道清淤、山塘加固、耕基道修缮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去年已实施“我为百姓建良田”项目1个,2024年创建水稻种植高产示范片200亩。已治理抛荒地约163.25亩,有效遏制了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现象发生。
  三、抓好村庄规划,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通过深入走访寨组负责人、脐橙种植户、防返贫监测户,召开院坝会、村级种养带头人座谈会等方式,在全面了解村情民意、产业基础的前提下,着力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聘请第三方机构编制了《岩门溪村乡村振兴发展总体规划》;二是科学绘就产业布局蓝图,因地制宜结合该村是湘西铁骨猪原产地、具有鱼苗养殖传统、脐橙种植面积大的产业优势,初步确定了重点支持“一树果+一尾鱼+一头猪”的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一树果:即在现有1500亩集中连片脐橙种植的基础上,依托湖南农业大学李大志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撑,积极与郴州宜章展翔农业开展营销合作,加强果园培管,不断提升脐橙种植效益。一尾鱼:即充分利用岩门溪村水质优、水源富的优势,盘活村域内的闲置厂房、闲置农房、空坪隙地、“四荒”资源发展设施渔业,积极引进广东佛山加州鲈鱼养殖经营主体,构建从“鱼苗孵化--成鱼养殖--产品加工”的全产业链。目前,已规划开建鲈鱼种苗孵化厢79个,带动养殖大户4户,养殖水面120亩发展成鱼养殖。一头猪:即依托现有养殖大户,探索“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地方猪种铁骨猪的生态养殖,目前已养殖3000头。三是起草制定了《岩门溪村2023-2024年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清单》。以项目建设为引擎,不断增强实施乡村振兴的活力。围绕民生项目、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重点任务,整合涉农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约 3200 余万元,实施各类建设项目近 40 个,加速了岩门溪村“和美湘村”蝶变步伐。
  四、抓好乡村治理,不断增强推进合力
  一是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入村以来,工作队把生态宜居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坚持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微景观、微投入、微改造的原则,动员全体村民投工投劳、调动村“两委”新老班子共推进,先后组建了党员先锋队、民兵突击队、巾帼志愿队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已整洁庭院120户,转运陈年垃圾60余吨,增设垃圾桶85个,整治乱堆乱放116处,清扫通村主干道路10.6公里,拆除危房12处,新建花坛16处,开展了电路改造和厕所革命,在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年度考核中荣获第二名,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二是用好“三长”制。驻村工作队配合村“两委”积极开展“片—组—邻”联动,织密组织体系,将全村划为4片,在9组18寨的基础上选出43名邻长。并充分发挥“三长”的政策宣传员、民情联络员、矛盾调解员、安全防护员、文明示范员、民主议事员的“六员”职责,为群众参与村务管理搭好台,将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萌芽期,实现群众诉求在一线征集,群众意见在一线办结。积极做好“三长制”与“党建+清廉乡村”“一老一小”管理相结合的文章,以“微服务”撬动基层“大治理”,推动“三长”联系服务群众走深走实,切实打通乡村治理的“最后一米”。 三是树立文明新风。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作用,组建了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寨组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倡导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明确了红白事的操办标准和流程,对党员和村组干部违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通过村级红白理事会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让“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理念深入人心。目前,通过入户宣传、“三会一课”等方式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已达22多场次,及时制止大操大办红白喜事6起。同时开展“比学赶超”活动,评选了五星文明户 16 户,最美庭院12户、“好婆媳”20人、“孝德之星”16人等,以此为契机弘扬孝亲敬老美德,培育孝悌和睦家风,努力形成“村和谐、邻和睦、家和美、人和气”的社会新风尚! (湖南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