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典型案例选刊】之七十六:“四曲共谱”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2025-08-11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编者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过渡期以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轮持续组织选派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他们接受组织选派,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披坚执锐、倾情奉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坚决扛起“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新形势下“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光荣职责,深入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切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现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四曲共谱”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政府办派驻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万店镇双河村工作队
  案例导读: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政府办驻随州市曾都区万店镇双河村工作队在驻村帮扶工作中助力打造“水润双河稻乡渔歌”,主要从4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夯实基层堡垒,谱写固本强基“前奏曲”。二是助力强村富民,谱写产业发展“进行曲”。三是聚焦环境整治,谱写和美乡村“圆舞曲”。四是深化共同缔造,谱写基层治理“文明曲”。
  案例正文
  双河村位于万店镇西南部6公里,X016公路和漂水河穿村而过。版图面积12.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78亩。辖5个村民小组、883户2715人。早些年这里既没有特色产业,区域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积极发挥派驻干部业务优势,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采取帮扶产业发展、整治人居环境、强化基层共治等多种方式,助力打造“水润双河稻乡渔歌”,实现村庄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转变,绘就乡村新画卷、谱写振兴新篇章。
  一、夯实基层堡垒,谱写固本强基“前奏曲”
  近年来,驻村工作队协助双河村党支部把稳思想之舵,强化“组织引领”、优化“党员示范”、深化“党群联创”,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治理优、乡风淳”的乡村振兴崛起之路。一是强党建,举旗奋进“固根基”。大力实施“田园党建”工程,将党小组建在田园、党课上在田园、服务落在田园、实绩亮在田园,在帮助解决土地流转、矛盾调处、技术服务等方面让每名党员展现风采。协助村党支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规范化,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强队伍,铸牢振兴“主心骨”。助力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基善治”行动,建强村级班子队伍、激活振兴发展“引擎”。培育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型”党员,着力打造“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村集体领导班子,村干部队伍更纯净、“三农”经验更丰富、干事创业动力更足,村党组织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显著增强。三是强阵地,建优振兴“指挥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推进支部“五化”提质,按照“两厅六室七有”标准,新建党群服务大厅、党建展示厅,完善党员活动室、“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乡村振兴办公室、多功能会议室、图书阅览室、综治调解室,党员活动室达到“七有”标准。四是强组织,凝聚振兴“大合力”。大力推行“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体系,引导建立“群众提议、网格收集、支部牵线、党员办理”群众诉求响应机制,全面落实“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三单服务模式。完善“一门式”政务服务,群众办事扫一扫,“码上办”实现马上办,将“组织所做”和“群众所需”无缝对接,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二、助力强村富民,谱写产业发展“进行曲”
  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发展思路,深入谋划产业发展,着力构建“党建+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机制,引领集体经济“一路生花”。一是因地制宜强产业。2021年以来,驻村工作队深入发掘地方特色,引导和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采取统一供苗、统一指导、统一回购的订单模式,先后建成桃园400亩、蓝莓基地180亩。通过“农企带动+品牌效益”模式,优先发展农业产业,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组织实施随州香稻种植2000多亩。全村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占比达49.55%。与此同时,大力推广发展养殖业,建成18万只蛋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1.2万余头,村集体年均收入突破30万元。二是抢抓机遇促发展。精准把握上级政策,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先后帮助村民流转土地2000余亩,引进红日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新惠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之丰种养殖合作社、先波家庭农场、双九蓝莓、双河村蔬菜种植基地,形成了种养殖相结合的农业新模式,带动村民就业120余人,人均创收2万多元。三是多元融合聚合力。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绘制发展新蓝图,结合近年来在发展文旅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的生动实践,聚力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3A级旅游景区,逐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业“变”富业、农村“变”景区的美好愿景。
  三、聚焦环境整治,谱写和美乡村“圆舞曲”
  坚持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把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使乡村焕发生机活力,呈现崭新气象。一是打造和美乡村示范项目。注重“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充分发挥双河村区位优势、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依山傍水的生态优势,结合李家湾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资源禀赋,秉承保留村庄原生态,留住乡土文化的规划原则,积极争取省财政厅和美乡村试点项目落户双河村李家湾,逐步实现“宜居先行,发展渐进、生态建设贯穿始终”的和美乡村。二是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坚持“支部推动、党员带动、党群互动”思路,结合支部主题党日,协助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志愿者、群众深入村居干道、房前屋后进行环境卫生整治,以实际行动推进村容村貌提升。按照“摆整齐、扫干净、无污水、多植绿”的要求,组织在家群众清理房前屋后垃圾腐土,打扫厅堂院内卫生,柴草规范摆放,禽畜进行圈养,禁止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房前屋后环境状况整体改观。三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781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200多万元,新建党群服务中心730平方米,建成日间照料中心1处,面积320平方米,扩宽硬化乡村道路27.5公里,刷黑道路6.5公里,整修塘堰14口,高标准农田改造1186亩,安装太阳能路灯142盏,新建公厕4座,农户改厕330个,建成文化广场2个,栽植景观树木2万株,建设景观点5处,配置垃圾箱35个。
  四、深化共同缔造,谱写基层治理“文明曲”
  坚持把和美乡村建设与村庄治理相融合,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村庄公共环境、房前屋后整治以及基础设施养护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潜移默化地以文明创建带动文明意识养成,让村民成为和美宜居乡村建设的主体和主力军,乡村建设“颜值”更高、“气质”更靓。一是乡村生活“展新貌”。助力帮扶“文明乡村”建设,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强化沟通协调,推动建设老年人互助活动中心1处、乡村大舞台1座、功能齐全文化广场2处、封闭式体育广场1座、多功能健身房50平方米,引导村民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改变了村民茶余饭后的活动方式。在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积极打造文化长廊,助力弘扬新风尚、提振精气神,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文明窗口,通过文化熏陶,让村民对精神文明有更深的感悟。二是乡风文明“谱新篇”。坚持推行“三培三治”强化村级治理,即通过“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法治、德治、自治”有效结合。推动建立文化讲坛,邀请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为村民宣讲发达地区的发展情况及原因,激发群众创业意识,增强群众自我发展动力。邀请本村评选出的“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创业能手”“新型农民”等为村民讲述自己的故事,感染身边人,提升村民素质。三是乡村治理“启新程”。开展道德评议和“星级文明户”评选,制定村规民约、开展传家训树家风活动,发挥德治、自治作用。协助村“两委”制定文明实践积分制度,对教育培训、环境卫生、遵纪守法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家庭进行积分奖励,群众可通过积分换取鸡蛋、洗衣液、洗洁精等生活物资,不断激励群众讲文明、树新风,推动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驻村有期,情义永存。如今,山水灵秀的双河村正举起如椽大笔,擘画着乡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新图景,一条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道路越走越宽。(湖北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