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典型案例选刊】之七十四:一抹乡愁润笔 绘就诗和远方
2025-08-07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编者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过渡期以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轮持续组织选派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他们接受组织选派,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披坚执锐、倾情奉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坚决扛起“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新形势下“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光荣职责,深入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切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现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一抹乡愁润笔 绘就诗和远方
——江西省财政厅派驻江西省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工作队
案例导读:
在江西省财政厅驻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工作队员们的心里,驻村帮扶不仅仅是一件件具体的工作任务,更是充满着诗情画意。工作队执党建之“笔”,强基固本、凝心聚力,引领乡村振兴“强引擎”;挥初心之“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打开基层群众“幸福门”;展产业之“纸”,电商赋能、物流助力,跑出富民强村“加速度”;落基建之“砚”,村容提升、环境宜居,绘就美丽乡村“实景图”。他们用一抹乡愁润笔,绘就了武阳村的诗和远方。
案例正文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坐落于瑞金市东南部的武阳镇武阳村,远处的群山云雾翻涌,连绵十余里的大迳河如同一条绿带蜿蜒而过,河畔两旁茂密的果林里橙香依依、绿意如织,整洁的柏油路面联通着各家的精致小院,路旁的花圃与青砖白墙井然有序,常有袅袅炊烟升起,一幅江南山水画映入眼帘,呈现出一幅宜居宜业的桃园乐景。省财政厅驻武阳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彭忠华笑着说:“常言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来武阳两年,我感觉这里不是家乡却胜似家乡,有‘榕树底下蒲扇摇’的儿时回忆,也有‘莫笑农家腊酒浑’的好客情怀,仿佛是一抹萦绕人间的淡淡乡愁,让人只想留住这绿水青山,留下这份静谧安宁,增添一些富饶美丽。”
自2023年5月起接替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以来,省财政厅驻武阳村工作队以满腔热血和脉脉深情为笔,扎根在武阳村这片红色故土,勾勒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一、执党建之“笔”,强基固本,凝心聚力,引领乡村振兴“强引擎”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自轮换进驻以来,省财政厅驻武阳村工作队以打响党建质量过硬行动为突破口,不断发挥武阳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组织建设,夯实工作基石,筑牢乡村振兴“发展底盘”。
一年来,工作队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丰富武阳村“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制定周例会、党员互评等机制,常态化开展“3+X”主题党日活动,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支部党员大会、座谈会等,充分激发村“两委”党性底色,主动投身到乡村建设中。
工作队还与村“两委”班子成员针对薄弱环节结成帮带对子,以“实战”帮带提升工作能力。同时,建立全村后备力量选拔、培养、使用机制,将有志于带动家乡建设发展,有责任心的年轻村民培养进入党员队伍。近一年已有12名村民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确定大专毕业生2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村级后备力量2人,为武阳村党组织补充了“新鲜血液”。
针对武阳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不完善、群众办事不便、干部办公条件差的问题,工作队争取爱心捐赠资金,对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了一个高标准的群众办事大厅。现如今,一楼大厅整洁干净,村里的干部统一在大厅集中办公,群众来村办事不用再多头奔走,村级事项直接一站式办理,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二、挥初心之“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打开基层群众“幸福门”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省财政厅武阳驻村工作队一次次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了解村民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当成重中之重,把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当成最紧要的工作来完成。
“小路口”反映“大民生”。工作队入驻以后,多次听到有群众反映武阳村大樟下小组与206国道的连接路口,因2005年国道升级改造将路基抬高,导致路口坡度十分陡峭,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十余年来交通事故频发。工作队为改变这一现状,主动争取到一笔捐赠资金对路口进行提升改造。现如今,路口的坡度缓多了,过马路的视野更加开阔,桥上也安装了护栏,村民出行的安全保障大幅提升。
为营造重学、崇学、尚学的浓厚氛围,驻村工作队组织开展了武阳村首届助学奖学金颁奖活动,共发放助学奖学金2.62万元,惠及25名新考录大学生,以勉励武阳学子们在未来的人生历程上奋勇争先,取得更好成绩。
为促进基层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驻村工作队争取到省肿瘤医院的大力支持,“健康快车”车队直接到村,为村民们开展免费义诊活动。在持续2天的义诊活动中,累计开展检查836人次,村民们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做健康检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检难、体检远等问题。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驻村工作队把群众事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争取资金重建被山洪冲毁的小型水坝1座,解决群众灌溉用水问题;在村安置房后建设挡土墙,消除山体滑坡等安全隐患。同时,还组织成立志愿服务队,开展村内治安、森林防火、地质灾害、交通安全、防溺水等巡查,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帮助脱贫户采摘、分拣脐橙,助力早稻种植,慰问困难群众等等。驻村一年多来,帮助群众办实事好事150余件,解决困难诉求20余件,慰问群众60余次,慰问物资3万余元,用实际行动暖了群众心窝。
三、展产业之“纸”,电商赋能,物流助力,跑出富民强村“加速度”
如果说乡村振兴是考卷,那么培育造血功能、激发农村活力则是驻村工作队的必答题。省财政厅驻武阳村工作队把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立足武阳村产业实际,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上下功夫,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增添内生动力。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队在脐橙产地仓1期建成投入使用的基础上,统筹资金将产地仓周边空地按物流使用标准进行硬化,物流传输直达车厢底部,并在产地仓1期周边建设排水沟,解决排水难问题。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带来租赁收入的大幅上涨,产地仓1期的租金从2022年的16.32万元上涨到2023年的36.2万元。但工作队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在脐橙产业强链、补链上下功夫,积极推动脐橙产地仓2期项目建设立项。
在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之外,工作队坚持在脐橙销售上做文章。在脐橙丰产期间,开展助农直播“线上”带货,认真运营管理“武阳村经济合作社”微信小商店,线上销售武阳脐橙;打通供销渠道,在“供销江南”APP上架优质果品。同时,为解决脐橙滞销难题,工作队利用平台优势,向省直单位、省属企业和市县财政部门推介武阳脐橙,100多家单位和职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单位采购和爱心助农。“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2023年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带来收入27万余元。
工作队还积极对接国家电网,利用产地仓1期的屋顶空旷场地架设光伏设备,建成400千瓦发电设施,所发电量直接入网,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武阳村集体经济收入再攀高峰,从2022年的48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89万元,同比增幅85%。村集体经济的兴旺发展还吸引来许多返乡村民直播带货,产业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落基建之“砚”,村容提升,环境宜居,绘就美丽乡村“实景图”
打造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一环。省财政厅驻武阳村工作队扎实推进传统村落、和美乡村项目建设,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推动村庄建设整体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自轮换以来,工作队将“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村庄面貌”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参与传统村落项目与和美乡村项目的建设规划,走遍了村内的每一个角落,敲定了“因地制宜、修旧如旧、重点突出古意、红色、生态”的总方针。在项目建设期间,工作队一有时间便奔赴工程一线,指导、督促项目加快推进。同时,工作队还争取到“百村千树”项目,利用革命老区建设资金将武阳村至圩镇的主要干道进行整体提升,并积极筹措资金在村内干道、路口安装太阳能路灯170余盏,在穿村而过的国道两旁安装高杆照明灯,不断提升村庄亮化水平。这一系列项目的完美落成,擦亮了武阳村“古色”“红色”“绿色”三张名片,为下一步申报乡村旅游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大迳河上游的山体被开挖用来种植脐橙,泥土流入河道导致淤泥堆积,河床变窄,每逢汛期,漫出来的河水常常淹没河道两边的农作物。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工作队决定抢抓夏季主汛期到来前的有利时机,采取人工清掏与机械开挖相结合的方式,将河道疏浚,在两岸打造生态护坡,不仅美化了生态环境,对武阳村的防洪和灌溉也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现如今的大迳河两岸,河畅、水清、岸绿,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依山傍水的宜居田园画卷正缓缓铺就。
建美丽乡村,留梦里乡愁。省财政厅驻村工作队在徐徐展现的乡村振兴画卷上,蘸以“初心墨”,运起“绿色笔”,绘就“富民图”,不仅留住了绿水青山,留下了美丽乡愁,更绘就了诗和远方,为乡村振兴赋能长远。(江西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