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典型案例选刊】之七十三:探索引入乡村振兴“孵化器” 再造乡村传统农耕文化新价值的“河源振兴模式”
2025-08-06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编者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过渡期以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轮持续组织选派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他们接受组织选派,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披坚执锐、倾情奉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坚决扛起“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新形势下“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光荣职责,深入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切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现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探索引入乡村振兴“孵化器” 再造乡村传统农耕文化新价值的“河源振兴模式”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派驻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镇河源村工作队
案例导读:
2021年7月,原江西省乡村振兴局派出工作队驻村帮扶河源村。自派驻以来,工作队咬定规划目标,一张蓝图干到底,以实施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为契机,引进互联网电商企业——螃蟹王国科技有限公司驻村发展,孵化赋能新业态,引进培育新农人,再造农耕文化新价值,探索形成了乡村振兴“河源孵化”模式。在具体的工作中,主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一是内核孵化、气质重塑,让古村新生再造乡村传统村落新魅力。让老房子“活起来”、让古村落“美起来”、让旧民俗“火起来”。二是业态孵化、链条延长,让农俗复活再造乡村传统文化新价值。以“艾健康”点题,打造休闲康养聚集地,以“品美食”引客,打造研学小镇名片,以“新媒体”赋能,打造农旅融合样本。三是创客孵化、文创赋能,让人才回归再造乡村传统艺人新发展。让传统农人干起“新农活”、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让年轻人成为“村里人”。
案例正文
吉安县梅塘镇河源村是江西省“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共有7个自然村,340户1360人,其中脱贫人口53户183人。因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得不到发展、年轻人外出务工,渐渐地成为了留守老人的家园,一度戴上了贫困村、落后村的帽子。自2021年7月开始,原江西省乡村振兴局派出工作队驻村帮扶。四年来,工作队奋战驻村一线,强党建、育产业、抓治理,咬定规划目标,一张蓝图干到底,以实施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为契机,引进互联网电商企业——螃蟹王国科技有限公司驻村发展,孵化赋能新业态,引进培育新农人,再造农耕文化新价值,探索形成了乡村振兴“河源孵化”模式。
在工作队的倾力帮扶下,现在的河源,兼顾“环境美”和“文化美”的双重气质,凭借焕然一新的乡村风景、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慢节奏的农耕体验,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打卡地。2023年,被吉安市评定为“第二批市级劳动实践基地”,全村人均可支配收支在全镇率先突破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底的5.6万元增长到现在的76万余元,河源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党支部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
一、内核孵化,气质重塑,让古村新生再造乡村传统村落新魅力
让老房子“活起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河源村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现代化小楼房,让很多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成了无人问津的存在,并逐渐走向衰败没落。工作队按照“传承农耕文化,留住美丽乡愁”的理念,对老房子进行保护性开发和经营性管理。在外观上,修旧如旧保留了老房子“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庐陵风格;在功能上,根据老房子结构特点和业态定位,完善水电、卫生间、空调等现代化生活设施,将村内26栋老房子改成休闲民宿、农家菜馆、豆腐工坊、爆米花店等文创体验场馆,让村民破败闲置的老屋变成带来收益的“宝屋”。让古村落“美起来”。 工作队秉承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四精”理念,紧扣“生态种养、手工文创、农俗体验、研学旅游”发展定位,以“三改三治三化”(即改巷道、改水沟、改厕所,治黑臭水体、治乱堆乱放、治鸡鸭散养,村庄亮化、庭院美化、污水净化)为内容,统筹推进村庄巷道水沟、菜园果园、强电弱电、雨水污水等人居环境整治,开发布局出艾草堂、八锅腐竹、豆腐工坊、汉服美学馆等文旅研学新业态,打造成为集生态养殖、园艺景观、休闲体验、健康疗养于一体的文旅生态农庄,真正实现了村有色、景有韵,产、景、村融合发展,让游客感受到传统古村落的“乡土味”和“烟火气”。让旧民俗“火起来”。随着电视、手机、电脑等视听电子产品不断迭代更新,露天电影、舞龙灯、打锣鼓、抬菩萨等乡村传统民俗,渐渐淡出了人们生活。工作队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以复活传统文化为乡村建设铸魂,打造一个500平方米露天电影院,配套了小酒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让置身其中的村民和游客感受到久违的乡村“夜魅”。同时,组织村民组建了舞龙队、锣鼓队、广场舞队、抬菩萨队等四支传统民俗表演队,让村民们重拾儿时的记忆,为前来的旅客展现了一场场饱含乡土气息的乡村民俗文化大餐。
二、业态孵化,链条延长,让农俗复活再造乡村传统文化新价值
以“艾健康”点题,打造休闲康养聚集地。河源村引进能人裴鸣鹏,在河源村陈坑自然村成立了艾叶种植合作社,投资650万元种植艾草500亩、建设艾草加工厂1420平方米,发展食用艾草种植和深加工,开发了艾尖茶、艾面食、艾草粉、艾糕点等一系列艾产品。工作队结合产业特点,利用村中老房子改造食用艾、药用艾体验馆4栋,打造乡村康养休闲体验基地,延伸艾产业链条。“梅塘有爱,艾在陈坑”成了周边市民家喻户晓的广告语,河源村陈坑自然村也成为市民周末出游的网红打卡地,艾草产业年销售收入达 900多万元,常年带动30多名村民务工,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品美食”引客,打造研学小镇名片。河源村发挥毗邻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以农耕文化为灵魂,以乡村度假康养为承载,以农创产品为爆点,着力建设打造汇集艾草体验、农家乐、研学教育、农耕劳作、亲子旅游于一体的三产融合文旅研学小镇。工作队通过集聚传统手工艺人,打造手工腐竹坊、爆米花体验馆、蚂蚁工坊、手工咖啡馆等20家手工作坊,真实传承再现农村传统小吃制作全过程,让传统手工艺人,指导游客参与农村传统特色小吃的制作与品尝,满足市民返璞归真、寻根溯源的探究与体验。2023年梅塘镇河源乡村旅游&研学劳动教育基地正式通过吉安市教育体育局考评验收,官方授权挂牌“河源研学实践基地”。以“新媒体”赋能,打造农旅融合样本。借助螃蟹王国的公司化、市场化运营优势,工作队与村、企业会商组建“企业+乡镇+村集体+合作社+村民”梅塘镇河源村文创研学发展公司,按照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公司化管理模式,由螃蟹王国对河源村乡村民宿、露天影院、特色小吃等所有业态进行统一运营管理,通过爆款引流、活动导流、文化标签吸流等方式,把“客流”变成“资金流”。如今河源村的山水田园,通过对农耕文化的创造性开发得到崭新诠释,打造出疗愈身心的创意空间和沉浸式体验,唤醒游客舌尖上的美味和记忆里的乡愁。2023年,河源村累计接待游客突破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万元。
三、创客孵化,文创赋能,让人才回归再造乡村传统艺人新发展
如何改变乡村人才短缺的境况一直是工作队思考解决的问题。螃蟹王国科技有限公司的引进让很多问题迎刃而解。让传统农人干起“新农活”。通过内生赋能,打造农家业态,充分挖掘培育传统农人,多元化呈现河源特色业态文化。根据传统艺人技术特色,推进发展腐竹、酸菜、黄酒等传统产业生产。同时,对传统农人进行电商直播等“新农活”培训,培育本土农产品直播带货能人,通过直播农产品制作全过程,让农耕文化多渠道“出圈”,让传统农耕文化实现当代商业价值的再造,让村民干起了“新农活”,吃上了“旅游饭”。仅仅手工腐竹一项,让村里的肖正英、王秀英两位60多岁的大姐在直播间再现传统腐竹制作过程,实现了月销售额7万元,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这份“新农活”,让美丽乡村传统艺人焕发出新时代的蓬勃朝气、发展锐气和幸福底气。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心系桑梓永不忘”。螃蟹王国通过直播、文创、电商等多种形式赋能,让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带动民宿、种植采摘、农产品加工等多种业态发展,让逐渐没落的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也吸引了一大批新农人返乡创业。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把返乡村创业人员变为螃蟹王国的合伙人,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创客队伍中来,让新农人真正成长为乡村振兴“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兴农人”。如返乡创业的包红发,带着城市经商积累的资金义无反顾回村创业,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梅塘镇首家鳜鲈鱼陆基循环养殖产业园,园区面积近3000平方米,年产值达1100万元,带动河源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让年轻人成为“村里人”。随着螃蟹王国孵化赋能社会反响越来越大,河源村成为了吉安市周边众多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走进乡村、亲近乡村,感受乡土人情和乡村变化,最终成为服务乡村、发展乡村的“村里人”。2023年,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2个批次80名大学生,在村完成了为期2个月“住村轮训”。河源村王美贝等3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主动留村加入螃蟹王国创客大军,通过系统学习文创制作、抖音直播等,成功实现大学生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江西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