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典型案例选刊】之七十二:驻村帮扶开新局 乡村振兴谱新曲
2025-08-05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编者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过渡期以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轮持续组织选派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他们接受组织选派,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披坚执锐、倾情奉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坚决扛起“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新形势下“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光荣职责,深入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切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现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驻村帮扶开新局 乡村振兴谱新曲
——山西省委办公厅派驻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泽城村、麻田村、桐峪镇桐滩村工作队
案例导读:
山西省委办公厅向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泽城村、麻田村、桐峪镇桐滩村3个村派驻了工作队,在帮扶的过程中,工作队主要从4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夯实了思想基础,规范了组织生活,提升了治理能力。二是推进产业发展,筑牢乡村振兴基础。深耕核桃、连翘等特优农业,大力发展写生等文旅产业,通过主题调研为群众解决6个自然村的9个关键基础设施项目。三是巩固脱贫成果,织牢织密返贫防线。强化动态监测,依托产业促增收,拓宽就业渠道。四是聚焦急难愁盼,办好助农为民实事。开展帮扶慰问,打造了惠民阵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案例正文
近年来,在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队与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泽城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桐滩村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中央电视台《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专栏对泽城村的“科技范”“艺术范”进行直播。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驻村工作队始终把建强村党支部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夯实思想基础。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结合常态化入户走访,联系近年来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宣讲,做到用乡音传递党音。规范组织生活。帮助村党支部抓实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和谈心谈话等基本制度,组织赴十字岭左权将军殉难处、黄崖洞兵工厂旧址、昔阳县大寨村、刘胡兰纪念馆、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晋中战役纪念馆等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第一书记带头讲党课,让基层党组织更有精气神和凝聚力。提升治理能力。深入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设立帮扶村党员先锋岗,组织在村党员全部“进网”参与管理。推动整村视频监控全覆盖,引进“三维数字乡村服务平台”,实现人口、土地、党员等数字化管理。在防汛防火、除雪清冰等关键时刻,驻村工作队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让党旗始终在帮扶一线高高飘扬。
二、推进产业发展,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努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的标杆样板。深耕特优农业。结合泽城村土地多为山岭沟壑、20.85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耕地仅占7%的实际情况,从“特”“优”入手为农业发展找寻出路,重点发展核桃和连翘两个产业。核桃方面,推动在泽城村建设集托管、收购、初加工于一体的核桃产业示范基地,为全村1600多亩核桃树提供集中托管服务,既将单个农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又通过专业化管护增产增效。连翘方面,把开发荒坡山地和保护野生连翘结合起来,实施万亩连翘基地项目,并协调30万元修建配套道路,目前项目已初见成效,预计两年后可进入丰产期,为乡村振兴增添“生态银行”。此外,帮助麻田村樱桃种植、水产养殖等项目协调帮扶资金、完善水产养殖手续,从省农科院聘请专家把脉问诊,努力推动当地农业多元化发展。积极探索电商助农新路径,开通抖音、视频号助农公益账号,拍摄短视频推介左权县,助销农产品,实现全网短视频播放量700余万,累计带动当地樱桃销售额35万元、螃蟹销售额25万元,种养户称“订购电话响个不停”。发展文旅产业。帮助泽城村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写生基地成为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与省教育厅和相关高校多次沟通、协调,为写生基地和艺术院校牵线搭桥,目前已与95所高校、134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先后接待写生师生等10万余人次,写生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协调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美术造型赛项在左权县举办,积极推动麻田八路军总部片区和桐峪1941小镇项目提档升级、打通堵点,帮助桐滩村入选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通过红色景点有效串联、以点带面,今年当地“五一”假期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220%。深化主题教育调研成果。围绕“推进帮扶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开展课题调研,对3个帮扶村及19个自然村,逐一深入走访并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意见建议,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涉及6个自然村的9个关键基础设施项目并推动实施,帮助新增灌溉耕地412亩、直接受益群众2200余人,有效补齐了防洪防涝、农田建设等产业发展短板,群众特意送来亲手制作的鞋垫,称赞“脚踏实地办实事”。
三、巩固脱贫成果,织牢织密返贫防线
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努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强化动态监测。在常态化入户走访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入户十问”走访提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体系,从家庭情况、生产经营、外出务工、教育医疗、抚养赡养等各个方面掌握走访对象情况。编制涵盖44项具体内容的脱贫群众信息台账,联系专业公司为帮扶村无偿航拍实景图,将3个帮扶村监测户、脱贫户分布情况在图上精准标注,挂图作战确保防返贫监测村不漏户、户不漏项。定期探望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群众并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对无劳动能力的村民落实低保、特困救助等兜底保障措施。依托产业促增收。发挥写生产业带动增收作用,吸纳100余名群众到写生驿站工作,每月增收2000元左右。协助村民出租闲置院落打造特色民宿,11户出租户年平均增收1.59万元。动员村民开办农家乐、摆摊做小吃,其中最高年营业额可达15万元,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发起旅游财”。拓宽就业渠道。帮助青壮劳动力联系就业岗位、申请外出务工补贴,组织有劳动力的群众从事连翘采摘,介绍留守妇女到写生驿站、核桃加工厂就业,通过帮扶工作让辛勤劳动的群众把日子越过越好。
四、聚焦急难愁盼,办好助农为民实事
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帮扶成效的晴雨表,着力在帮扶工作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帮扶慰问。争取资金深入开展春节慰问活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每年“六一”儿童节前为帮扶村幼儿园捐赠3万元学习用品,促成省委机关幼儿园与3个帮扶村幼儿园结对帮扶,多次开展幼师双向交流、教具图书捐赠等务实行动,并协助桐滩村幼儿园改造排水系统和启用室内卫生间,有效提升帮扶村幼儿园管理水平,持续滋养乡村振兴的教育土壤。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麻田村一位学子考入清华大学,2024年泽城村一位学子也考入北京大学,这在帮扶村是史无前例的。打造惠民阵地。建设集洗衣房、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文化戏台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服务站,为全体村民免费清洗衣物,成为老百姓平时吃饭、下棋、聊天的舒适乐园,有效解决老年群体就餐和留守儿童照护问题,显著改变了“蹲街头、靠墙头、晒日头”的单调模式,受到广泛认可好评。丰富精神生活。多次协调举办送戏下乡、送演出庆丰收、篝火晚会、露天电影等公益活动,精彩演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唤醒了乡愁记忆。深入推动移风易俗建设,组织拍摄《婚宴只有一个菜》短视频,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推介,引导节俭文明的良好风尚深入人心。(山西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