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典型案例选刊】之六十三:乡村振兴路上的实干家

2025-07-17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编者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过渡期以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轮持续组织选派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他们接受组织选派,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披坚执锐、倾情奉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坚决扛起“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新形势下“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光荣职责,深入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切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现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乡村振兴路上的实干家
  ——陕西省延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派驻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田家沟村第一书记  郭江
  案例导读
  陕西省田家沟村第一书记郭江在驻村期间,针对田家沟村存在的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乡村文明还不优三方面突出问题,带领村“两委”班子,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重塑田家沟发展信心;通过强化技术培训,提升科技赋能水平,推进产业发展;通过开展移风易俗,整治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擦亮美丽乡村底色。在郭江和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村党支部堡垒作用更加坚强有力,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案例正文
  郭江现任延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甘泉县田家沟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一、基本情况
  田家沟村位于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74户735人,村内常住人口91户228人,脱贫人口45户99人,监测户3户8人,全村享受低保20户35人,46户58个残疾人享受到扶持政策。土地面积5417亩。主导产业以畜牧养殖、大棚种植、山地苹果、玉米、大豆等为主。
  2023年9月1日,郭江同志主动请缨到田家沟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成为第一书记的第一天,郭江同志就带着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如何在两年的驻村工作中切实解决一些群众期盼的急难愁事等问题开展工作。他扑下身子,遍访田家沟村每一户乡亲,用心用情寻找群众迫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寻找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寻找破解制约振兴乡村关键因素。在连续一个周多的入户走访后,综合他看到的实际情况和群众期盼,认真梳理出田家沟村存在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乡村文明还不优三方面突出问题。
  二、主要经验
  针对基本村情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标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群众的期盼,郭江同志与村委班子成员进行了反复讨论,明确了振兴田家沟的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基层党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重塑田家沟发展信心。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郭江同志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聚焦抓班子带队伍,强合力固根基,着力培育支委抓党建、抓经济、抓发展的本领,打造实干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有效激发基层党组织内在动力。严格“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党性观念、实用技术教育,切实把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凝聚到支部,统一到共谋发展上来。广泛运用广播媒体、学习强国和文化墙等开展宣传教育,让党员变成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实用技术的示范员。利用入户走访、返贫排查等时机,把思想宣传课开到田间地头,把新方针、新政策送到村民炕头,深入群众心里,随时随地对村民讲党课,累计讲授各种形式的党课20多次。切实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支部副书记在贺家坪后沟发展舍饲养牛,带动有养殖技术村民发展舍饲养殖业。针对支委年龄偏大、思想保守等突出问题,将12名文化程度较高、思想解放、有想法有魄力的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致富能人作为发展党员重点培养对象,使他们成为田家沟村发展生力军。邀请延安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围绕田家沟村乡村旅游、水果采摘、休闲观光、闲暇垂钓四个主体功能区建设目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帮扶计划,为田家沟村发展绘制出蓝图。发挥发改委的部门优势,从精准扶贫伊始至今先后争取项目扶持资金600多万元,助力田家沟村乡村振兴。
  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提升科技赋能水平,推进产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针对田家沟村大棚种植、设施养殖等特色产业,制定培训计划,邀请市县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6次,累计培训150人次,实现人人熟练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大力推进光谱杀虫、渗灌、无菌化育苗、自动化数字化设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在科技示范户的引领带动下,郭江同志结合田家沟村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因势利导,动员有技术基础的农户重点发展冬枣、大棚蔬菜、葡萄、玉米种植,湖羊、猪、鸡规模养殖,杂果、野果、土鸡等林下种养。郭江多次带领示范户利用甘泉县乡村振兴成果展、乡镇集市、农贸市场等对田家沟村农产品进行宣传推广,目前田家沟大棚蔬菜、葡萄、散养土鸡等已经在甘泉县小有名气,农产品一改往日产量低、品质差的状况,变成本地市场上抢眼货,单价较原来提升10%左右,棚均收入增加8000元左右。2023年以来,新发展山地苹果35亩;村里两座水坝已经投放鱼苗20万尾,吸引消费者来田家沟垂钓;种植反季节葡萄16亩,实现收入32万元。
  三是开展移风易俗,整治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擦亮美丽乡村底色。抓好农村移风易俗,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田家沟村邻里关系非常融洽,人情来往盛行,一些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现象就抬了头,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不同程度存在,随礼成了百姓甜蜜的负担。郭江同志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加强“一约四会”建设,倡导文明理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引导群众实行随礼封顶,制止人情随礼庸俗化、泛滥化。推行党员干部承诺报告制,从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开始,推行婚丧事项承诺、备案制度,2023年以来,已经有12名党员进行承诺备案。以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为切入点推进移风易俗,开展“星级文明户”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全村创建文明家庭22户。联动开展禁赌、禁牧活动,破除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攀比成风等陈规陋习,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行“党小组+公益性岗位+志愿者”的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加强公益性岗位管理,为每个村配备专门的公益性岗位负责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共评选出8户“美丽庭院”示范户,通过正向激励和树立标杆,辐射带动了更多村民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村容村貌不断改善。郭江同志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每月都带队在村里进行卫生清洁、除草、清沟渠、扫道路、捡垃圾等工作。村子环境改善后借助甘泉大峡谷旅游持续升温,郭江同志谋划提出以“游香林古寺,览魅力田园”为主题,在香林寺文化旅游和生态观光旅游上做文章,计划在香林寺小组打造文化主题广场和特色街区,定期在文化广场举办陕北秧歌、跑旱船、赶毛驴等丰富多彩的本地民俗活动。同时积极鼓励村民发展民宿产业,邀请市文旅局专业干部与村民一起规划建设精品民宿10院、4个农家乐,吸引游客留宿消费,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2023年,全村人均收入19172元,较2022年增长9.7%,其中脱贫户人均收入17909.04元,较2022年增长8%,未出现一例返贫。
  三、工作成效
  一是村党支部堡垒作用更加坚强有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基层党组织日常工作顺利开展,党的政策法规能及时在一线贯彻落实。积极培养村级党员干部后备力量,培养了一批有思想有文化的积极分子,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壮大党支部队伍力量。完善了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党群功能室,改善了基层阵地软硬件设施。充分利用帮扶资金,将村集体80万元以股权方式注入“下寺湾农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参与大峡谷旅游开发,每年获得分红4.8万元,拓展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二是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抢抓以工代赈、中省有关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机遇,2024年先后协调争取以工代赈资金320万元,打通了养殖基地、山地苹果种植生产道路。香菇、大棚、油桃、冬枣、设施养殖等特色产业稳中有进,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民宿等产业快速发展,全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助推村民多渠道增收。
  三是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通过持续技术培训和大力推广现代化种养殖技术,新理念、新技术、新品种的特色农业产业迅速成形,改变了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产品质量得到市场认可和青睐。2022年人均纯收入17469元、2023年人均纯收入19172元,2024年突破20000元。
  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全面开展清洁行动,清理垃圾3吨,整治乱堆乱放28处。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建成2处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都能得到收运处理,全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80%。全村实现环村路、入户路、街巷路和村庄周边空闲地、河沟沿线复绿植绿、农户庭院绿化美化全覆盖。环境的改善迅速带动民宿产业发展壮大。(陕西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