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典型案例选刊】之五十七:打造佤族织锦新品牌 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
2025-07-04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编者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过渡期以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轮持续组织选派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他们接受组织选派,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披坚执锐、倾情奉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坚决扛起“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新形势下“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光荣职责,深入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切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现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打造佤族织锦新品牌 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派驻普洱市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第一书记 陈涛
案例导读:
陈涛2023年5月任普洱市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驻村第一书记。她拓宽渠道,助农增收,做特色产业的引路人,推动以佤族织锦为代表的西盟乡村特色手工产品被更广大的市场认识和认可,培育佤族织锦经营主体,对接佤族织锦市场渠道,持续升级佤族织锦产品材质、丰富产品形态,以特色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她建强组织,夯实基础,做党建工作的带头人,充分借助党建活动载体凝聚了全村发展合力。她为民服务,真心实意,做农民群众的贴心人,为民办实事,改善村组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案例正文
陈涛2023年5月任普洱市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驻村第一书记。
一、拓宽渠道,助农增收,做特色产业的引路人
陈涛驻村后一边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群众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边认真研读《西盟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书籍,了解当地民族文化。通过及时将村情、民意、民俗摸清吃透,掌握班母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及优势劣势,从而因地制宜将非遗传承和助农增收紧密结合,推动以佤族织锦为代表的西盟乡村特色手工产品被更广大的市场认知和认可,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和增长点。一是培育佤族织锦经营主体。指导村干部领办了西盟县第一家专业制作佤族织锦的农民合作社,并用驻村工作经费帮助合作社注册了商标。二是对接佤族织锦市场渠道。带领村组干部和合作社,先后参加了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南亚博览会、第二十一届昆明国际花卉展、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博览会,实现群众增收30余万元,为进一步开拓佤族织锦市场积累了经验,合作社社员岩华获评“西盟金牌工匠”,成为佤族织锦致富带头人。三是升级佤族织锦产品材质。自学了纺织材料学等课程,主动前往上海国际纱线博览会,找到两家可以用咖啡渣生产纱线的企业,并在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与两家纱线企业合作,将云南咖啡渣加工成纱线用于佤族织锦生产。通过“咖啡纱线”这一环保新材料,创造出传统与现代结合、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乡村手工业产品。四是丰富佤族织锦产品形态。主动联系浙江的领带企业和国内服装百强企业奥斯迪公司,打版制作佤族织锦西装领带、佤族织锦女士商务正装、咖啡围裙等,从产品形态上让佤族织锦更符合城市消费群体的需求。五是创新佤族织锦推介方式。在第八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以“把咖啡穿在身上”为推广主题,通过“咖啡”链接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多元领域,使西盟佤族织锦展位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英语频道、新华社、中国之声、人民网、云南电视台等50余家媒体和网络大V到展位进行了直播、采访和报道;尼泊尔、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内外展团到西盟佤族织锦展位进行了交流,6天时间接待公众超过1万人次,为推动以佤族织锦为代表的西盟乡村特色手工产品被更广大的市场认知和认可,进一步品牌化发展,以特色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增加了新的亮点。
二、建强组织,夯实基础,做党建工作的带头人
陈涛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一是全面提升村“两委”的能力素质。积极对接派出单位相关处室,先后为4名村干部争取到了农业农村部“耕耘者”计划培训名额;教会10余名村干部冲煮咖啡,在西盟县首届全民咖啡冲煮大赛中,班母村四名参赛村干部分别包揽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二是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重要节庆点,组织庆祝活动,用驻村工作经费慰问退伍军人、老党员、困难群众70余人次,充分借助党建活动载体凝聚了全村发展合力。三是定期宣讲党课,规范开展“三会一课”,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村“两委”的战斗力、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为民服务,真心实意,做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陈涛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底线任务,紧盯“一老一小”,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一是积极争取经费为班母小学的走读学生安装路灯20盏,同时为每一个走读学生发放反光背心和手电筒,确保上下学安全出行。二是争取资金24万元为班母村村集体购买挖机一台,高效开展防汛、防灾工作、修缮生产道路等工作。三是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督促村民实施垃圾清运收费制度,使得村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力推进了班母村“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进度。(云南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