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典型案例选刊】之五十六:科技赋能促增收 驻村帮扶助振兴

2025-07-02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编者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过渡期以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轮持续组织选派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他们接受组织选派,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披坚执锐、倾情奉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坚决扛起“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新形势下“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光荣职责,深入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切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现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科技赋能促增收  驻村帮扶助振兴
  ——云南省大理学院派驻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关坪乡高明村第一书记  苏子峰
  案例导读:
  2007年,苏子峰被大理学院党总支派驻到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进行新农村建设,作为云南省第一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苏子峰在云龙县一呆就是18年,从云龙县团结乡指导员,到云龙县关坪乡副乡长,再到高明村驻村第一书记,苏子峰也经历了多重身份的转变,做过新农村建设路上的“养猪倌”,山区抗旱攻坚路上的“愣头青”,也做过生态林保护的“护林员”,高产示范的“技术员”,苏子峰扎根基层一线,顶在前面,干在难处,把人生最精华的片段奉献给了云龙,也把人生最精彩的部分留在了云龙。
  案例正文
  一、初识云龙
  2007年2月25日,大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刚开完收假教职工大会,时任生化学院生理生化教研室副主任、学生二支部书记的苏子峰,被学院党总支书记董晓东叫到办公室,董书记严肃说到:“接到学校党委的通知,学院必须选派一名教师到云龙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考虑了一下,觉得你去最适合,一来你是党员,二来你学的专业是畜牧科学,去农村更容易开展工作,想听听你的意见”。这突来的消息让苏子峰愣住了,看到苏子峰默不作声,一旁的杨晓霞副院长补充道:“我们知道下去基层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也知道你正在筹备婚礼,有许多难处,但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得有人去完成,你有什么其他困难,可以提出,学院一定会尽力解决”。沉思了一会,苏子峰坚定的说到:“我去吧,什么时候出发?”。事实上,在苏子峰看来,自己马上要结婚的事实根本不可能成为他不下去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理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样的理由他说不出口。就这样,带着一点点的不情愿,在一阵阵锣鼓声中,苏子峰作为云南省第一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来到了云龙,开启了与云龙18年难舍难分的情缘故事。
  二、新农村建设路上的“养猪倌”
  2007年3月,苏子峰同志作为第一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下派至云龙县团结乡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当看到团结乡的村民仍在采用较为原始的方法饲养本地土猪时,苏子峰提出在团结乡交通沿线重点发展DLY三元杂交猪的建议,并积极进行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当地群众普遍认为团结乡气候冷凉,养不出白猪(三元杂交猪),对新品种猪较为排斥,推广难度较大。但苏子峰坚定自己的信念,以示范户建设为平台,从圈舍改建、母猪繁育、仔猪保育、饲料配制、疫病防控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生猪养殖新技术、新理念的示范推广,所建设的养猪示范户在当年均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团结乡团结村陈薯根户就是苏子峰手把手扶持生猪养殖示范户,从2007年最初的5头母猪饲养开始,已经发展至年出栏近千头生猪养殖大户,当初家里小瓦房变成如今的别墅,陈薯根真实的体会到了科技帮扶给自己家庭带来的改变。三元杂交猪示范推广的成功,打破了团结不能养白猪的传统观念。苏子峰同志由此被老百姓亲切的称为“研究生猪倌”,他的先进事迹先后在大理电视台、云龙电视台播出,社会影响极大,对助推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三、山区抗旱攻坚路上的“愣头青”
  “像苏老师这样即舍得吃苦又一身本领的好干部,我们舍不得。”2009年3月,第一轮工作期满,云龙县委组织部提向学校出申请,请求再次下派苏子峰到云龙开展畜牧建设工作。同年9月,苏子峰作为挂职副乡长下派到关坪乡。2010年3月来,关坪乡出现了特大干旱,严重的旱情对全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部分村组出现了人畜饮水的困难。面对旱情,苏子峰投身到抗旱救灾第一线,积极向派出单位大理学院党委汇报全乡受灾情况,多方面协调争取抗旱资金11万元,组织发动缺水最为严重的大发、大箐盆两个村组群众投工投劳,积极开展抗旱救灾工作。自开展抗旱救灾来,苏子峰组织群众投工投劳768工次,共开挖主水沟8500米,分水沟5000米,土地协调9起,仅仅用24天,解决了关坪村大发、大箐盆两个村组38户饮水问题。当看到大发、大箐盆户户通水时,时任关坪乡副乡长李嘉城说:“大发、大箐盆的饮水工程,是关坪乡难度最大的工程,难在土地协调,也只有苏老师这个愣头青干得下来!”。     
  四、生态林保护的“护林员”
  云龙县对苏子峰这样的科技人才,求才若渴。2012年3月,云龙县委向大理大学请求苏子峰下派团结乡开展林下山地鸡养殖产业发展,苏子峰不讲条件,服从学校安排,第三次上山。他因地制宜,在团结乡启动了林下山地鸡养殖示范项目,构建了林下山地鸡“集中育雏、分户放养”养殖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生态养殖。
  2012年,正是云龙县大力发展泡核桃种植之时,当看到部分农户为扩大核桃种植面积,肆意砍伐生态林,苏子峰忧心忡忡。为探讨核桃产业发展与生态林保护的关系,苏子峰组织农生学院生态学专家教授,多次深入全县11个乡镇开展调查研究,撰写3万余字《云龙县核桃种植对生态林保护的影响》的调研报告,并提交县委县政府。这一报告引起了云龙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对云龙县核桃产业发展规划与生态林保护提供了数据的支撑,缓解了核桃种植与生态林保护的矛盾,用科研的力量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五、高产示范的“技术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19年正值脱贫攻坚关键之年,苏子峰第四次下派关坪乡高明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负责大理大学“1+N”产业发展科技帮扶。
  2020年3月,看到当地群众在种植白芸豆仍然采用高氮高磷的施肥模式后,苏子峰萌生了改变传统种植的想法。种植业不是他的专业,但他边干边学,积极与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联系合作,制定了以“起垄覆膜、株行距定值、科学施肥、提升豆杆高度”为主的白芸豆栽培技术改良方案,并开展试验示范,取得白芸豆产量翻番的好成绩。三年来,在大理大学、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带领大理大学驻村工作队、云龙县众惠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云龙县高寒山区累计推广种植高产白芸豆6000余亩,平均每年科技培训15.6场次,入户技术指导297次,解决各类生产技术问题200多个,三年来他共制定了892份“一户一方案”,科技记录写了15本,科技入户的面包车里程跑了12.8万公里,将白芸豆产业从村做到乡,从乡做到了县,有力的推进了云龙县白芸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农民群众的增收是关键,为增加土地的复种指数,提升土地的亩产效益,苏子峰带领驻村工作队、合作社多次前往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大理祥云、宾川考察调研产业发展模式,力求拓宽群众增收的渠道。2022年2月,在借鉴宾川乌龙坝“三豆”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大理大学驻村工作队开始在定点帮扶村高明村试点“芸豆-豌豆套种”,连续两年试点户亩产值均突破5000元,将白芸豆产值从最初的1500元提升到5000元以上。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苏子峰加大涉农公司、企业的引入力度,积极搭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2024年1月,他协同云龙县众惠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入云南艾尊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在云龙县示范种植280亩芸豆—豌豆套种样板田,搭建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的农产品销售有了保障。套种模式试点的成功,对高海拔地区的群众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被云龙县常务副县长杨紫江评价为“里程碑”式的贡献!
  多年来,苏子峰扎根基层一线,顶在前面,干在难处,他把人生最精华的片段奉献给了云龙,也把人生最精彩的部分留在了云龙,他不敢说为云龙做了什么,更多的是感恩,感恩云龙,是云龙给他提供了这个舞台,也感谢云龙广大干部群众对他工作的认可,群众的认可是对他最大的支持,他说要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让他们从大学的象牙塔走出,来到农村广阔的天地,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青春不悔,不负韶华!(云南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