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典型案例选刊】之五十五:驻村更“助村” 初心促“振兴”
2025-07-01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编者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过渡期以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轮持续组织选派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他们接受组织选派,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披坚执锐、倾情奉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坚决扛起“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新形势下“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光荣职责,深入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切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现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驻村更“助村” 初心促“振兴”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人民检察院派驻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邦飘村第一书记 车德
案例导读:
车德自2018年驻村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把建强村党组织、助力产业发展、推进强村富民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发展产业方面,扶持重点对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做优产业提质增效,探索产业振兴路径;同时搭建组织服务平台,成立劳务输出队,搭建服务平台,拓宽增收渠道,改善群众生活。多措并举提升人居环境,带领村庄一步步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
案例正文
自2018年驻村至今,车德历经了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先后被授予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省脱贫攻坚奖“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全省2021-2023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西双版纳州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景洪市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景洪好人”,景洪市2023“感动景洪”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年度考核连续6年为优秀等次,彰显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邦飘村委会是一个拉祜族、布朗族、哈尼族聚居村落,是景洪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最多的行政村。车德驻村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把建强村党组织、助力产业发展、推进强村富民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增强党建引领,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增收渠道,改善群众生活。
一、强党建,激活基层发展动力
俗话说“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激发乡村振兴“组织动能”,才能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一是抓班子强队伍。车德驻村期间着力抓实队伍组建,配强班子,规范党支部的设立、调整、管理等各项工作,严格执行发展党员工作程序步骤,突出政治标准,坚持成熟一名、发展一名。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履职尽责,打造了一支“思想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带头人”队伍。二是抓思想强认识。车德以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为依托,严抓党员思想教育,统筹党支部教育监督管理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职责,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三会一课”“双亮双唱”、志愿服务、实用技能提升等主题党日活动,让党员干部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积极服务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同时,为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多次组织检察官深入村寨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三是抓创先促争优。2022年5月,车德利用“万名党员进党校”、乡村振兴“擂台比武”“五面红旗村”创建等载体,突出党组织的引领发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和帮扶单位的合力推动作用,不断提升党支部、党员的凝聚力、向心力。邦飘村先后荣获2021年—2023年云南省卫生村、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绿美乡村等称号。
二、抓发展,探索产业振兴路径
过去邦飘村由于土地分散、产业单一,村民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等因素,产业规模小,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较低。车德结合实际,坚持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增强党建引领,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增收渠道。一是扶持重点对象。以提升脱贫户和“三类人员”内生动力为工作重心,依托资源优势、突出乡村特色,按照“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的思路,找准发展路子,有效盘活闲置土地发展产业,打破农户分散经营格局。强化党建引领示范,使脱贫户、监测户克服懒惰,转变观念,真正加入乡村振兴队伍中来。积极动员村内253户脱贫户按年度承包农场及镇辖区橡胶树,采用五五分的割胶分成比例,实现年户均增收1.7万元。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员认真学习贯彻云南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助农增收10种模式,探索完善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鼓励全村有产业发展条件和产业发展意愿的脱贫户、监测户实现利益联结全覆盖,与8个企业、1个合作社签订利益联结协议,拓宽群众致富道路。三是做优产业提质增效。邦飘村共有茶叶11943亩,橡胶16247亩,按照“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的思路,在继续做优基础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推动甘蔗、香椿、甜龙竹等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动力。车德向上级部门申请项目资金193万元,用于全村种植甘蔗300亩、香椿600亩、甜龙竹130亩、热情果150亩,同步做好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培训,今年预计为集体经济增收约30万元。邦飘村积极探索“生产储藏+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建成曼札坎香村小组香椿种植基地冷库1个,为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稳就业,搭建组织服务平台
就业是民生之本。按照“一户一人、一人一技、一技促脱贫”的要求,车德着力抓好稳岗就业工作。一是成立劳务输出队。为进一步拓宽就业增收渠道,邦飘村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村委会主任、监督主任为副组长,驻村工作队员、村小组干部、村民代表为成员的劳务输出队领导小组,通过“党建+企业+劳务队”模式,积极组织脱贫群众就近就业。2020年至今,登记在册的劳务输出队员共302人,累计务工收入300余万元。二是通过服务创收。劳务输出队领导小组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一边积极加强与用工企业对接,建立用工信息表,细致掌握用工量、薪酬、工种、作息时间等,一边做好本地劳动力信息登记工作,及时调度掌握近期内空闲劳动力情况,长期稳定地为基地、企业输送务工人员,以高质量的协调服务,有效解决企业“用工荒”的问题。按照劳务输出队为企业输出劳动力1人,企业给予劳务输出队10元补贴资金的标准,目前劳务输出10000余人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补贴资金9万余元。三是搭建服务平台。2022年8月,全州首家劳动力转移服务站在邦飘村成立,劳动力转移服务站直接服务企业和劳动者,为双方搭建高效对接平台,提供优质招聘服务,通过“一对一”岗位匹配推荐,精准开展劳务转移,实现就业促增收,目前累计劳务输出98人次,其中53名群众赴外省务工。
四、美家园,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自驻村以来,车德凝聚合力,积极协调各方资源,配合村“两委”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努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赋能添力,现在的邦飘村村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村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一是多措并举促提升。结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爱国卫生“7+2”专项行动、“环境整治党员行动”“美好环境靠大家”等活动,通过进家入户、悬挂横幅标语、播放大喇叭等多种方式,提高群众对人居环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主人翁意识,培养卫生文明习惯,切实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融入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倡树新时代健康生活方式,充分激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谋定重点抓整治。坚持从“细”处入手、往“实”处用力,以“人美、景美、环境美”为目标,以各自然村聘请的公益性岗位保洁员为抓手,带领全体党员群众等多方力量,全面扎实开展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对村内主要交通干道、乡间道路、农房周围等进行“全覆盖、拉网式”清理整改,并对村内公共卫生区域和农户家庭卫生进行检查监督。形成党群“一条心”的工作格局。三是多方联动聚合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11个村小组687户实行人畜分离,完成查乐雅康村小组34户农户“厨房革命”工作。筹集资金48万元为村民添置家具,争取60万项目资金硬化村内道路、购置花草苗木,努力让“一处美”变成“一片美”,“一时美”变成“持久美”。(云南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