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典型案例选刊】之五十三:扎根基层初心不改 驻村“歌声”更嘹亮
2025-06-27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编者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过渡期以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轮持续组织选派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他们接受组织选派,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披坚执锐、倾情奉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坚决扛起“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新形势下“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光荣职责,深入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切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现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扎根基层初心不改 驻村“歌声”更嘹亮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派驻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罗悃镇纳闹村第一书记 杨军
案例导读:
2018年以来,杨军同志先后2次主动请缨到罗甸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把抓班子、带队伍、建制度作为驻村帮扶工作的重心,紧紧围绕“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3451工作机制”,将高峰村从“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转变为“罗甸县脱贫攻坚先进党支部”。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200万元支持产业项目,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领村民开垦荒山荒坡种植2500亩蜂糖李、桑树800亩,成活率100%,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村。为了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协调上级资金共计800余万元,用于整体推动“五位一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群众饮水质量、修建产业路、育蚕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案例正文
“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打铁必须自身硬”……,这些是杨军同志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言。2018年以来,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学院副院长、二级调研员,杨军同志先后2次主动请缨到罗甸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一颗真诚为民的赤子之心,放下机关干部的身份,深入一线,谱写了一件件群众工作的“大文章”,为罗甸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杨军同志2019年7月被罗甸县委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党务工作者”;2021年4月被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4年6月被黔南州委表彰为“全州优秀共产党员”。
一、服务群众初心不移,再次请缨赴新征程
罗甸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见证了杨军同志2次扎根基层“种大树”,不忘初心“向阳生”的决心,更见证了他火龙果般的“红”心。早在2018年3月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他便毅然决然地选择来到罗甸,担任沫阳镇高峰村驻村第一书记,当他期满离开时,村民群众自发前来送别,泪流满面、依依不舍。在多个“春夏秋冬”的轮回交替中,杨军同志始终把抓班子、带队伍、建制度作为驻村帮扶工作的重心,紧紧围绕“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3451工作机制”,将高峰村从“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转变为“罗甸县脱贫攻坚先进党支部”。2023年5月,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杨军同志毫不犹豫地主动向省高院党组申请前往他曾挥洒汗水的罗甸县驻村。于是,他再次踏上了罗甸的土地,担任罗悃镇纳闹村驻村第一书记,并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面对新的角色与挑战,他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和作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扎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各项任务。
二、聚焦产业提质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增收
“行而不辍,躬行践履”,作为第一书记,他深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他始终用心扮演着“带头人、贴心人、当家人”的角色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做到与群众打交道“第一个”站出来、为群众解难题“第一个”出主意、帮群众办实事“第一个”带头干。2023年5月,到罗悃镇纳闹村后,经过走访调研,杨军发现这个布依族村寨没有什么像样的主导产业,群众发展意愿不强,“一碗酒、两盘菜、三五人就是一天”是大多数群众的生活现状,为了改变村里群众业余生活单调、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杨军主动筹集资金修建“百姓舞台”,开展六一、七一、八一、中秋节、元旦等村级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也提升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发展产业奠定群众基础。他充分发挥作为省直机关单位干部的资源优势,积极争取上级资金200万元支持产业项目,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领村民开垦荒山荒坡种植2500亩蜂糖李、桑树800亩,成活率100%,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村,随着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走上了创业之路,生活有了盼头。
三、紧盯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办好民生实事
“春风又绿‘斛城’岸,花落飞絮满乡关”,融入罗甸,他早已把罗甸当作他的第二故乡。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干部深入调研、走访群众,了解“急难愁盼”。“在村工作要言而有信,作为一名下派的干部,当有群众来找你帮忙解决问题,从内心上他是相信你的,是希望你能帮他解决问题的,你要做实事,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群众才能真正记住你,不然2年后,你走了群众连你名字都叫不出来”,这是杨军与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干部经常交流的一句话。为了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积极协调上级资金共计800余万元,用于整体推动“五位一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群众饮水质量、修建产业路、育蚕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期间,他积极协调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帮扶资金和物资共计90余万元,资助困难大学生31人,辐射关心沫阳镇羊场片区(5个村)留守儿童1000余人次,关爱老弱病残群体300余人次。
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凝聚力量推进工作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为充分发挥22名省直单位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观能动性,凝聚省直单位资源力量,杨军同志领头组建“省直单位驻村第一书记服务团”,他坚持每周到各村开展两天工作、每月召开一次小组会、每季度组织一次观摩工作法,定下每个省直单位至少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不同领域培育1—2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典型目标。年初以来,带领22名省直单位驻村第一书记以基层党建为统领,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抓实“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治理模式,省高院挂帮的7个村率先在全县启动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在杨军同志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的示范带动下,省直选派罗甸县的驻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增强,聚集力量、抱团发展的活力得到有效激发。(贵州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