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典型案例选刊】之五十二:让“村超”为非遗发展赋能
2025-06-26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编者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过渡期以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轮持续组织选派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他们接受组织选派,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披坚执锐、倾情奉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坚决扛起“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新形势下“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光荣职责,深入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切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现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让“村超”为非遗发展赋能
——贵州省榕江县文旅局派驻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兴华水族乡摆贝村第一书记 罗丽萍
案例导读:
罗丽萍是摆贝村第一书记,借着“村超”爆火的契机,她积极组织推动摆贝村非遗特色项目和产业发展,随着村里住、吃、游、学等消费点的不断增加和完善,摆贝村以非遗啦啦队、芦笙舞、蜡染、幡旗、鼓藏节、“村超”爷爷等非遗为主体的文旅产业链初具雏形。2023年,全村非遗相关产业共计收入80万元,人均收入提高了11.74%,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93.97%。
案例正文
罗丽萍是榕江县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现任贵州省榕江县摆贝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借着“村超”爆火的契机,她积极组织推动摆贝村非遗特色项目和产业发展,随着村里住、吃、游、学等消费点的不断增加和完善,摆贝村以非遗为主体的文旅产业链初具雏形。她表示,希望摆贝村成为一个世外桃源,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家。
雨势渐小,浓浓的水雾从山下向上蔓延,深蓝色人影、黑色的瓦片、绿色的小树若隐若现,穿着冲锋衣的罗丽萍站起身本想介绍一下她熟悉的摆贝苗寨,却发现整个村子已经披上了朦胧的面纱。村委会一楼柴火的热气搅动微凉的水雾,不自觉地让人心生暖意,与村里此刻的宁静搭衬得正好。
贵州省榕江县摆贝村位于兴华乡北部,距县城57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寨,苗族占99.99%。“这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之前的帮扶单位是省政协,把底子都打好了。村干部想法多,也很积极,遇到摆贝村应该是我的幸运。”简单介绍之后,罗丽萍开始讲述自己和摆贝的故事。
一、借“村超”东风,带着干群去摆摊
2023年6月,贵州“村超”火爆出圈,摆贝村的非遗啦啦队、芦笙舞、蜡染、幡旗、鼓藏节、“村超”爷爷等关键词传遍网络,让正在参加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还未正式上任的罗丽萍看到了非遗的发展契机。
“我当时急得不行,白天没时间,只能晚上给刘正文支书打电话,三天之后才把各项细节初定下来。”罗丽萍负责联系县文旅局争取“村超”公益摊位,刘正文负责组织群众赶制蜡染服饰,摆贝村第一次在她的引导下“动了起来”。
培训结束后,罗丽萍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村干部、群众去“村超”现场摆摊。
“以前,大家都是在家等着游客上门来买,渠道多是靠熟人介绍,销售模式传统。摆摊那段时间,大家才接触到流量、短视频、带货、直播这些词,见识了新媒体的力量。”刘正文感慨道。此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开始排班出摊,并有意识地带群众分批参与。
随着罗丽萍对直播带货的探索,摆贝村打开了线上销售渠道,浏览量持续增长,仅2023年“村超”赛事的两个月,村“两委”的销售额就超过6万元。4个非遗传承人的人均销售额超过15万元。
“罗书记会钻研,好点子多,大家越来越相信她。我们开始搭档拍视频、搞直播,我负责拍,她负责介绍,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了进来。”说起自己的“搭档”,村民张学实满是佩服。
二、善用流量,让群众吃上文化饭
“村超”流量带来了订单,省政协以蜡染刺绣车间为主体建起来的村集体经济终于实现盈利。但罗丽萍并未止步于此,随着如何把“村超”流量导入摆贝村,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思考,“村超”流量变经济“增量”的蓝图逐渐在她脑海中清晰起来。
在她的推动下,摆贝村民族文化特色产品展厅设施逐步完善、村级新媒体直播间投入使用,“村超”爷爷、蜡染、非遗传承人等摆贝IP找到了稳定的“上线”平台。同年,由非遗中心提供主要资金、驻村工作队联络策划、村“两委”组织实施的“苗年”活动也在11月顺利结束,大量媒体的进入,让摆贝村的流量再次跨越提升。
在“苗年”活动中,罗丽萍结识了著名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彭景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笑着说道:“我当时也是壮着胆子、厚着脸皮主动问他,可不可以当我们村的名誉村长,没想到他一口就答应了,让我开心得不行。”借助名誉村长的技术、人脉,文化学者、企业家等纷纷慕名而来,让摆贝村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多可能。
三、优化人才结构,推动非遗发展
为增加非遗产品附加值、优化摆贝村非遗人才梯队结构,罗丽萍整理了苗族服饰及刺绣技艺、苗族古歌等11个项目和42名村民的“县级非遗传承人”申报材料。
“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有手艺,但‘非遗传承人’却只有4个老奶奶。如果能全部申报下来,大家无论是参与蜡染车间代工还是自己带货直播,都会有更好的效果。”在罗丽萍看来,人才就是摆贝村非遗产业发展的基础。
“90后”夫妻龚良兰和潘发勇也在这批“县级非遗传承人”申报名单中。妻子擅长蜡染、丈夫擅长芦笙舞,是“村超”之后第一批返乡创业的青年,也是最早跟着罗丽萍到“村超”摆摊的群众。见识到新媒体的力量之后,便跟着罗丽萍、张学实一起研究短视频和直播。在罗丽萍的鼓励下,夫妻俩开办了“月亮山部落”蜡染作坊,通过新媒体引流,线上线下出售自己的蜡染作品,每月都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被榕江县评为2023年度“和美家庭”。
罗丽萍到任的近一年时间里,摆贝村引进的“栖山海民宿”顺利投入运营,村集体公司开办的两栋村集体民宿也已完工。在新媒体的赋能下,摆贝苗王手搓辣椒、摆贝苗王酸汤逐步打开销路,张学实运营的“时光”抖音账号把全县12万株金丝楠木树苗销售一空,原有的蜡染、苗族刺绣等产品越来越被大众所知晓,前来定制、洽谈的客商络绎不绝。
2023年,全村非遗相关产业共计收入80万元,人均收入提高了11.74%,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93.97%。随着住、吃、游、学等消费点的不断增加和完善,摆贝村以非遗为主体的文旅产业链初具雏形。(贵州省有关部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