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典型案例选刊】之五十一:从城市到乡村 坚守初心走好帮扶路
2025-06-25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编者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过渡期以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轮持续组织选派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他们接受组织选派,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披坚执锐、倾情奉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坚决扛起“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新形势下“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光荣职责,深入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切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现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从城市到乡村 坚守初心走好帮扶路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遂宁监管分局派驻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东禅镇报国村第一书记 李承洋
案例导读:
李承洋响应组织号召派驻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东禅镇报国村担任第一书记以及驻村工作队员。驻村的9个年头,他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建强基层组织建设,协调各方资源。认真筑牢基础建设,大力推动产业发展,采取“搭便车”的方式与公司达成农资渠道共享、技术人员共享、设备物资共享、销售渠道共享协议,形成了以藤椒、辣椒、高粱等为主的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村内产业和集体经济,助力村民群众增收。创新通过直播带货形式,传递乡村振兴故事。
案例正文
李承洋,2011年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2015年7月正式进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遂宁监管分局(原遂宁银监分局)工作。2016年3月响应组织号召派驻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东禅镇报国村担任第一书记以及驻村工作队员至今。
四川省遂宁市东禅镇报国村地处安居区东禅镇西南方,距离安居区城区13公里,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16年通过脱贫攻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超五有”,于2016年底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底,实现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一、不忘初心,合格做好第一书记
从国际大都市到省级贫困村,李承洋同志面临的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观念理念、作风状态、谋事干事等全方位的嬗变。刚到报国村的时候,对于从未接触过农村工作的他,一切都需要重新学习,从零开始。他主动转变角色,严格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对各项工作的统一部署,严守工作纪律,以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精神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一是时刻不忘加强学习。认真学习领悟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讲话重要精神,学习党对农村工作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协同村支部书记严格按照“三会一课”制度要求,全力夯实党建根基,引导村内党员加强学习、互助团结,全面提升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三是全力赢得群众认可。一方面积极入户走访,摸清底数,制定村级发展规划,精准帮扶措施,确保帮扶到位。另一方面随时做到群众事无小事,坚持做到对老百姓有真感情、有耐心,跟群众共同劳作,插秧、修枝、打黄豆、晒花椒,下水清理河道,不论任何脏活累活,他毫无怨言,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认可。四是充分发挥金融力量。在驻村的期间,李承洋同志充分利用自己金融监管干部身份,一方面积极联系银行金融机构为全村脱贫户、监测户捐赠“惠遂保”普惠保险产品,另一方面,主动对接金融机构工会,引导其组织职工到村开展“以购助扶”,每年帮助销售农产品近四万元。此外,普及农业保险相关知识,引导村集体以及有条件、有意向的群众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购买农业保险,当农作物出现赔付情况时,主动对接相应保险公司,根据政策和条款,积极推动赔付工作的落实,为报国村集体和村民的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筑巢引凤,合理选择发展路径
农村发展,仅仅靠简简单单的入户调查、慰问走访是不行的,更需要村级基础的强化和产业的兴旺。李承洋同志协同村“两委”积极做好“筑巢引凤”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兴旺,也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积极“筑巢”,认真筑牢基础建设。从村级活动阵地的优化,到水泥路硬化、塘库堰整治、河道清淤,再到路灯安装、农网改造,李承洋同志协同村“两委”一直致力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村实现了水泥路社社通,农网改造和宽带建设的成功实现了家家通电、户户通网。
二是全力“引凤”,大力推动产业发展。通过每年外出拜访在外成功人士以及开展返乡农民工座谈会,李承洋同志协调村“两委”以“人才与产业双回引、主导产业与集体产业共发展”为发展思路,号召有意向返乡创业的村民回乡发展。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引进了茂兴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及多家家庭农场等多类业主入驻。目前,全村产业兴旺,已发展有藤椒120亩、莲藕800亩、柑橘200亩、玉米1000亩以及西瓜100亩,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蜕变。
三是搭好“便车”,助推集体经济增收。产业的发展给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思路,李承洋同志协同村“两委”通过和农业公司的沟通和协商,采取“搭便车”的方式与公司达成农资渠道共享、技术人员共享、设备物资共享、销售渠道共享协议,形成了以藤椒、辣椒、高粱等为主的集体经济产业。
四是增加“活路”,助力村民群众增收。村内产业和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给村民提供了土地租赁收入,更是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拓宽了群众增收的路径,目前已有超过20户脱贫户加入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产业务工队伍,占在村脱贫户的25%,通过参与村内经济产业务工,每户每年可增收7000元以上。
三、直播带货,传递乡村振兴故事
李承洋同志在开展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群众有很多农副产品可以售卖,却因为销售渠道单一,导致村民致富路径缺失。他通过研究网络热点,发现了直播带货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向上级单位报备了直播带货的意愿并得到批准后,李承洋同志通过普通话、广东话、英语“三语带货”的方式在网络上做起了直播,吸引了众多网友观看。
一是以点带面,扩大观众群体。没有一个网络账号是不需要经过孵化就可以“火”的,李承洋同志在清晰认识到这种客观情况后,积极思考直播方式,采取了“以点带面”的策略扩大观众群体。每次开启直播便不遗余力地主动将直播链接转发给朋友请求支持并由朋友代为转发其他合适的网络群中,不断增加观众数量,吸引观众关注。通过量变形成质变,逐步培育出一定数量的黏性观众。
二是直播带货,讲好驻村故事。在直播上李承洋同志从介绍村里的基本情况,到介绍村民的蜂蜜、红苕粉,再推销到村集体经济的茄子、烤酒。通过观看直播,网友们看到了农村的发展,也观看了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过程,随着直播的逐步开展,购买农产品的网友,也从周边的熟人,扩展到了更多的陌生网友。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李承洋更是通过开启直播的方式,不仅向广大网友介绍村民的发展和增收情况,驻村干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更普及了国家在农村地区的各项政策知识,让广大网友们看到了国家为发展农村做出的努力。通过直播带货,李承洋同志不仅帮助村民拓宽了农副产品销路,更是向大家传递了驻村故事。
虽然每次直播都很累很渴、做到嗓子沙哑,但想着通过自己的力量为村里的产品增添一条销路,李承洋同志心里却是甘之如饴。李承洋“三语”直播带货的事迹也已被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四川观察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自2016年3月担任报国村第一书记以来,李承洋同志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工作和生活中,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团结同志,为人正派,对各项工作充满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深受群众爱戴。同时,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探索、主动创新,通过网络直播对内帮助村民创收、对外讲好驻村故事,充分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应有的思想觉悟和优秀品格,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川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