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典型案例选刊】之四十八:“驻”村更“助”村 注入集体经济力量

2025-06-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编者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过渡期以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轮持续组织选派5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他们接受组织选派,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披坚执锐、倾情奉献,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坚决扛起“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新形势下“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光荣职责,深入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切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们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现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驻”村更“助”村  注入集体经济力量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经济合作和商务局派驻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富庄镇民安村第一书记  杨良革
  案例导读:
  杨良革是民安村驻村第一书记,他组织筹建村级集体企业,免费为村民提供农技服务,建设养殖圈舍。通过村民代养、寄养等方式,引领全村人民增收致富。通过设置股权,让干部群众参与经营管理,全身心投入集体事业。他争取到中省财政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产业项目、改善民生等方面。他充分利用本村的有形和无形资源,组建农业开发公司。通过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反哺农业产业发展,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探索经验。
  案例正文
  杨良革于2021年6月被派驻到汉源县富庄镇民安村,成为该村的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积极带动民安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村民增收,用真心换真情,让民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把好发展关,当好乡村振兴“引路人”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找准定位、明确思路、走出条路,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所在”,杨良革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富庄镇民安村位于汉源县城西北70公里处,地处大相岭西脉泥巴山打马岗南麓的高山河谷区,海拔在1700到2700米之间,地广人稀,有大片的荒原草地。最初到民安村,调研了解到具体情况后,他说,要想发展就必须为全村的农资和农产品提供一个窗口,让“三农”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引导全村农产品有序、优质、高效的生产与流通,解决产出质量和销售市场的问题。要调节对农资的储备,防止因农资涨价引起村民收入下滑,减少返贫和致贫的风险,解决农业生产效益不稳定的问题。
  2021年6月,他开始组织筹划组建村级集体企业,当年11月完成四川阜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并开业,该公司以销售农资和提供农技服务为主业,目前已经销售农资300多吨,免费为村民提供农技服务200多人次,有效解决因灾因病产生的生产影响,保障了生产安全、提高了生产效率,年创利在8万元以上。
  二、把稳产业关,做好产业发展“合伙人”
  自踏上民安村这片热土以来,杨良革便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事业中。面对贫困落后的村容村貌,没有产业支撑的经济现状,他没有退缩,自驻村以来,通过走访入户、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全面了解民安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通过设置股权,让干部群众参与经营管理,“村组干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干部,仅是自治组织的临时负责人,工作是兼职,工资是补贴,身份是临时工,在位是负责人,不在位则是农民。”杨良革说,村组干部多则干一届两届,十年八年,少则一年半载,三月五月,村组干部队伍的不稳定性已经成为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是一个最大的现实。为解决这个难题,在组建公司时,他提倡干部与群众都可以出资入股,在公司股份设定时约定村委持股69%,自然人持股31%。这样有利于增强村组干部的主人翁意识,如果公司经营好,干部可以按股分红以补家用。只有让村组干部创业无后顾之忧,才能全身心投入集体事业,村级集体事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杨良革常说,发展集体经济不是与民争利,而是助民增收,发展集体经济的目的是为集体创收并助民增收。集体经济项目应与村民的发展项目形成互补关系,发展集体经济的重心一定要放在解决村民的实际需求上,不能与村民的发展形成竞争关系,否则将无法获得村民的支持,集体经济也难以持续发展。发展集体经济要依托本村资源,力求将资源转化为资本。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荒山、门面等有形资源以及需求、景观、知识产权等无形资源。在贫困山区,有形资源往往受到限制,以需求为重点的无形资源也就成为发展集体经济第一资源。民安村有形资源是万亩荒山,他利用本村万亩草场发展肉牛养殖,建设养殖圈舍1360平方米,种植牧草50余亩,养殖夏洛莱、西门塔尔肉牛,规模从初期的39头不断扩大,通过村民代养、寄养等方式,引领全村人民增收致富。
  三、把准群众关,当好服务群众“贴心人”
  从机关到乡村,从陌生到熟悉,杨良革一步一个脚印走村串户访群众,了解到民安村地势山高坡陡地瘠草地,全村不产水稻和小麦,主产玉米、土豆等杂粮,不能实现自给自足,收入来源只能依靠种植花椒、水果等季节性作物,种植空档期较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销售渠道受限,不能有效及时转化为经济效益。他知道不能等、靠、要,一定要想办法改变现状。有想法便有动力,他积极与上级沟通协调,争取专项资金,2022年5月,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争取到中省财政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产业项目、改善民生等方面。
  解难题,一心谋产业;访群众,全力解民忧。杨良革说:“推进乡村振兴,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靠的是产业的支撑,驻村帮扶、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我们的帮扶村都应该找到了一个或几个适合本村、本社发展的相对成熟的产业。”近年来,通过因地制宜的产业帮扶,花椒和水果已经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每年,民安村甜樱桃、花椒、苹果、李子相继上市,从深春卖到初冬,58户脱贫户持续增收,预计2024年人均纯收入将达16000余元。
  四、把握经验关,做好经验交流“授课人”
  杨良革一直牢记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话——只要解放思想,到处都是财路。两年间,他充分使用工作队的工作经费,先后带领村两委干部到成都、资阳、宜宾等地参观学习。在川西坝子聆听胡建清董事长讲述品牛、养牛经验,在筠连县春风村学习王家元书记在石缝中种果树并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的“春风经验”。回到民安村,他又将学习到的经验传授给当地的村干部及村民,如此反复,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当地村民也掌握了“致富经”,他坚信,反复的“看与听”总会唤醒民安村组干部和村民的神经质,释放主观能动性,不断演化为民安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源。
  在他的带领下,2021年,民安村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零的突破,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呈现持续增长势头。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工作实践中,他充分利用本村的有形和无形资源,依托万亩荒山发展牛羊养殖,组建农业开发公司。通过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反哺农业产业发展,通过股权设定,提升了村组干部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发展集体经济的中坚力量,形成了一定的探索经验。
  面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形成的经验还显渺小,探索之路总需要先行者,杨良革表示,他将继续努力,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全村持续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四川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