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路的追梦人——福建省漳州市“三精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驻村帮扶队伍

2024-12-02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编者按:2020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入过渡期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将驻村帮扶列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统筹谋划和部署推进,持续健全驻村帮扶工作体系,选优配强驻村帮扶工作队伍,扎实推动驻村帮扶落地见效,为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强化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广泛宣传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福建省漳州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驻村帮扶工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精准谋划、精准施策、精准保障,组织全市431位第六批省、市、县派驻村第一书记主动担当作为,统筹抓好驻点村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谋划乡村产业发展,让更多的产业项目落地生根,有力促进驻点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2023年平均每个驻点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9.9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万元。 
  一、精准谋划,把正驻村帮扶“方向盘”。注重谋定后动,坚持选优派强,实施挂钩指导,确保整村推进不偏航。一是三步走选派干部。选好“驻点村”,第六批驻点村覆盖全市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乡村建设难点村、“双薄弱村”、红色村和少数民族村;把好“选人关”,把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能打硬战的优秀干部派到驻点村,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具有农村工作经验、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上有一技之长的占70%以上,增强了乡村一线核心力量;做好“人村匹配”,全面摸排驻点村村情和需求,摸清驻村第一书记的能力、特长、经历和资源等,做到因村选人、人岗相适,实现两者有效对接,通过“定村精准、派人精准、工作精准”发挥驻村工作最大效能。二是两举措发展村庄。一手抓村级集体经济,新办村级经济实体283个(其中组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51个),引进投资规模百万元以上企业133个,培育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1037人,促进村集体、村民“双增收”。一手抓庭院经济,注重把“小庭院”向“大产业”发展,把美丽庭院转化成美丽产业。如芗城区区派驻点村田寮村依托当地的食用菌特色产业,在房前屋后发展“移动智慧菇房”32间,采取“统一标准、统一购销、分户经营”的模式,使单家独户提篮小买卖变成了公司化营销,带动农户28户,户均年增收达7万元,该做法入选福建省庭院经济建设典型案例。三是一张图规划村庄。指导驻村第一书记因地制宜编制三年村庄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让帮扶工作更精准服务于村庄发展和村民需求,推动村庄实现可持续发展。2022年举办驻村第一书记“情系乡村 振兴有我”乡建乡创项目比赛评选活动,让第一书记展示驻点村具有特色亮点、创新性和创意性、可借鉴和可推广的发展模式或发展金点子,通过把驻点村规划的特色亮点“秀”出来互学互促,共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二、精准施策,挂好产业发展“前进档”。引导驻村第一书记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立足不同的资源禀赋,注重因村施策,找准发展路子,坚持宜农则农、宜文则文、宜旅则旅,推进驻点村加快发展。一是培育品牌农业。做大做强当地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上“轨道”。如诏安县省派驻点村腊洲村整合村内4家“小散弱”生蚝加工厂,以村集体名义建成10余亩牡蛎加工综合场,产值达8500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30万元。注册水产养殖公司1家,创立“贝香岸”“海吧生蚝”等三倍体生蚝品牌,年营业收入超3000万元。二是探索智慧农业。应用5G、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打造智慧农业试点示范,通过科技赋能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如漳州高新区市派驻点村长福村大力发展“互联网+花卉”新模式,扶持花农白天种花、晚上直播,培育电商超500家,年销售额约3.6亿元,被认定为中国“淘宝村”,带动电商从业者一千多人,孵化了一批如美美文人墅、艺韵、花友之家和抖卉长等年销售额超百万的农民电商达人。三是打造观光农业。利用田园景观、自然资源、农村文化等发展休闲农业产业,深度开发农业生态休闲功能。如平和县省派驻点村欧寮村利用村内水资源发展漂流产业,“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两年累计收入近1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20个,累计分红比例达到42%,仅通过分红一项,户均增收3万元,村集体增收8.7万元。四是发展融合农业。探索农业附加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让驻点村农民群众分享产业增值效益。如东山县市派驻点村下西坑村以办企业的思维经营村庄,围绕“冬春抓养殖、夏秋搞旅游、渔旅融合、错峰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仅海上餐厅每年就有50万人次的引流量,促进当地村民就业增收,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4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8万元。 
  三、精准保障,激活整村推进“助推器”。加强服务管理,优先倾斜要素资源保障,让驻村第一书记下得去、驻得实、干得好。一是搭平台提能力。开展分级培训、观摩学习、擂台比赛,提升履职担当能力。全市每个班次的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均安排驻村第一书记参加。2023年举办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主题沙龙活动,每月选择一个驻村书记关注、感兴趣的主题,邀请市直有关单位业务科长与驻村第一书记面对面交流互动,共同探讨“基层党建、村庄规划、土地流转、农村三资管理、一村一品、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治理示范村申报”等内容,让驻村第一书记熟悉掌握“三农”政策、产业发展、项目管理和农村工作方法。二是谋项目促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23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市派驻点村每村50万元,至今已投入7050万元。组织驻点村与建行漳州各支行授信签约,鼓励驻村第一书记学会融资、敢于融资、善于融资,用好用活政策性金融资金,科学策划包装项目。据统计,选派三年来全市驻点村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4725个,争取各类资金23.63亿元,驻点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三是赋科技强支撑。全市驻点村实现科技特派员全覆盖,为驻点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全市实施农业优新品种推广行动,在驻点村重点推介粮油、蔬菜、水产等100个漳州适养适种优新品种及配套种养技术,鼓励驻村第一书记在发展产业时优先选择推荐品种,共同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如东山县市派驻点村港西村积极引进线纹海马养殖,建设海马现代化养殖基地200亩,年培育海马优质亲本100万尾,每年可提供种苗2500万尾以上,打造全国海马种苗中心和全国最大海马种苗基地。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