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抓住重点 持续发力 推动驻村帮扶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2024-09-24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自2015年开始选派第一书记以来,北京市高度重视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农业农村部有关工作要求,坚持把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磨砺锻炼干部的重要举措,根据北京市“三农”形势和任务,连续选派了7批共3173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也为今后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坚持高位推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九年来,北京市始终把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作为全市基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对第一书记工作高度重视,亲自到第一书记所在村调研指导,对第一书记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明确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为做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市级层面先后制定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意见》(京组通〔2015〕64号)《北京市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京组通〔2022〕17号)《北京市第七批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指引》《北京市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专项工作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等政策文件,明确职责任务、保障措施、管理制度等,确保第一书记派得出、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共同召开全市第一书记工作总结部署会,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提出要求。健全组织架构。为加强第一书记管理,市级成立了北京市第一书记联络办公室,明确了联络办公室的组织架构及基本职责,安排专人负责联络办日常工作,承担第一书记联络、指导、服务、宣传等工作任务,区、镇也建立了第一书记联络办公室,强化对驻村第一书记的管理服务效能。完善服务体系。为加强第一书记的自我管理服务,成立了北京市第一书记支援农村建设志愿服务总队,各区成立了分队,制定了《北京市驻村第一书记支援农村建设志愿服务队组织架构及工作规则》,选出能力强、作风硬的第一书记担任总队长、分队长,坚持每月总队召开一次例会、分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交流研讨和实地践学等活动,加强全市第一书记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坚持择优选派,真正做到选好派准
市、区两级上下联动,坚持好中选优、择优选派,使选出来的第一书记能够得到群众认可,能干事干成事。优化派的范围。每批第一书记选派,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都紧密结合全市“三农”重点任务和涉农区需求,坚持补短板、扶弱村的原则,及时调整派驻村范围和帮扶结对关系、驻村力量。如,脱低增收攻坚阶段,就重点向全市低收入村持续选派;进入乡村全面振兴阶段,就重点向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结合新一轮“百千工程”建设实际,就向“百千工程”示范村、提升村选派;还持续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红色美丽乡村建设村选派;去年北京市遭遇百年不遇洪涝灾害,北京市去年底就向受“23·7”极端强降雨灾害严重的村选派第一书记,助力灾后恢复重建。明确选的标准。以“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为标准,把热爱农村工作、具有农村工作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敢于开拓创新、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干部、后备干部选出来。规范选的程序。按照市级下派的名额,各单位结合实际,根据干部队伍建设情况,按照“自愿、择优”的原则,通过个人报名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由派出单位研提人选,组织部门审核把关,报市第一书记联络办备案。确保派的精准。坚持“因地制宜、按需选派”的原则,选派前由各区确定派驻村,提出明确帮扶需求,市级综合分析、统筹安排,努力做到单位职能、个人特长及村情特点相吻合,增强选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精准帮扶,确保取得实际效果
紧紧围绕第一书记的职责任务,立足派驻村实际,发挥派出单位资源优势,精准发力,推动驻村帮扶工作落地见效。压实帮扶责任。明确了第一书记派出单位承担帮扶工作主体责任,实行“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市级层面制定了《关于落实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帮扶责任 健全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九年来,许多派出单位与本单位选派第一书记所在村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每年至少听取1次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情况汇报,制定帮扶工作计划,精准施策开展帮扶。各派出单位把第一书记所在村作为基层联系点,开展好调研指导、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工作。有的派出单位不仅派出了第一书记,还派出了工作队共同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切实做到“不脱低就不脱钩”。提高帮扶实效。在驻村帮扶工作中,北京市结合全市“脱低”“消薄”和农民增收实际,建立了“一村一企”“一村一校”“区区结对”帮扶机制,全市共有23所高校与34个低收入村开展了结对帮扶,市属50家国有企业与54个低收入村开展了结对帮扶,6个中心城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7个低收入农户比较集中的远郊区开展了结对帮扶,利用第一书记这一平台,做到帮扶政策、资金、项目精准注入,六批第一书记共争取上级财政和派出单位、社会帮扶资金26.5亿元,引进产业发展项目2200个。着眼长远发展。第一书记和派出单位在帮扶工作中,注重着眼村庄长远发展,帮助所在村理清发展思路、引进产业项目、落实帮扶政策,变“输血”为“造血”。注重固本强基,在强班子、带队伍、增活力上下功夫,持续推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实现转化提升,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注重产业帮扶,带领村“两委”班子培育发展精品民宿、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乡村养老等特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解决就业,通过安排公益岗位等增加村民工资收入,让低收入农户收入有保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许多派出单位对第一书记所在村连续帮扶,有的第一书记连续几届驻村帮扶,做到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四、坚持从严管理,打造一支过硬队伍
对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北京市不仅选好派好,还要管好用好,为此还建立起一整套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约束。制定了《北京市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规范学习培训、组织生活、驻村工作、项目管理等。各区出台了第一书记《十项管理制度》《“六个一”工作制度》《“十要十不准”行为规范》等。各乡镇建立健全了第一书记工作例会、定期汇报、请假销假等,细化驻村工作纪律。加强教育培训。市级每年开展第一书记履职培训和常规培训,通过理论授课、案例教学、交流研讨等方式,共举办13期3000余人次培训;各区、乡镇采取座谈交流、实地参观、集中培训等方式,帮助第一书记深入了解市情区情乡情村情,掌握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第一书记志愿服务总队、各区分队通过分批分类召开座谈会、现场观摩会,增强第一书记间的交流学习、经验分享、信息共享。严格督查考核。严格落实考核办法,对第一书记每年度进行一次年度考核。考核工作由各区委组织部、区委农工委负责,各乡镇(街道)党(工)委组织集中述职,并邀请部分党员和村民代表对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情况进行民主测评。任期结束时开展一次任期考核,采取村级民主测评、乡镇(街道)党(工)委初评、考核组考评、集中述职评议四种方式,考核组由派出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农工委共同进行。有的区还将第一书记工作纳入每年两次村级干部民主评议和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范围,让第一书记接受党员群众评议和监督。
五、坚持激励保障,不断激发工作动力
为激发第一书记的工作热情,北京市不断强化第一书记激励保障措施。选树先进典型。深入挖掘第一书记优秀典型事迹,充分运用报刊、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加大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宣传力度,激发第一书记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每年编印《第一书记工作纪实》、《第一书记案例选》、《第一书记工作交流》等,展现第一书记的帮扶成果。提供工作保障。市级每年为每名第一书记提供2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第一书记任职期间给予适当生活补助,参照我市差旅费伙食补助费标准和交通补助费标准,每月为第一书记发放2520元生活补助。各区加大投入支持,强化对第一书记的工作保障,有的区设立了第一书记发展资金,每年每人30万元,用于发展特色产业、培育致富项目、整治村庄环境等服务群众事项。许多乡镇为第一书记办理了意外保险、定期开展体检、统一解决办公和食宿等问题,为第一书记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优先提拔使用。各级组织部门和派出单位人事部门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培养使用,将驻村帮扶工作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措施,对于表现优秀的第一书记,在提拔使用、晋职晋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方面优先考虑。
北京市从2015年开始选派第一书记已历时9年,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实践中也有一些思考启示:
一是做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一定要抓住关键,强基固本。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帮钱帮物更要建个好支部,只有一手抓党建、一手抓帮扶,才能为实现帮扶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是做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一定要用心用情,深入群众。实践表明,帮扶工作必须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真情实意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认可,通过调动农民主体作用,凝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是做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一定要真帮真扶,精准有效。要坚持因村选派、因需选派,以派驻村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好选派单位优势,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各方力量,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这样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是做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一定要放眼长远,久久为功。要把扶持主导产业,解决好农民就业问题作为帮扶工作重点,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北京市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