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接续振兴路 驻村奋斗正当时——中共陵川县委组织部驻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平城镇秦家庄村第一书记 郭子涵

2024-12-03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编者按:2020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入过渡期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将驻村帮扶列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统筹谋划和部署推进,持续健全驻村帮扶工作体系,选优配强驻村帮扶工作队伍,扎实推动驻村帮扶落地见效,为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强化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广泛宣传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郭子涵,女,中共党员,现任晋城市陵川县平城镇秦家庄村第一书记。2019年,她的父亲郭建平因为工作繁重、过度劳累,不幸倒在了扶贫工作岗位上,年仅51岁。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扶贫事业,她主动申请到一线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
  她接力父亲,推进台北村的各项工作。在产业项目上下功夫,扩种白皮松、连翘等经济林木至500余亩,新增药茶扶贫车间。在基础设施上补短板,新修连接自然村之间的道路,新增蓄水池150m³,改造供水管网2.4公里,争取“煤改电”项目,为村民解决冬季取暖问题。在公共服务上促提升,推动文化活动中心与日间照料中心重装运行,建设民宿,争取观光车,新建爱心超市,开展消费帮扶。在环境整治上见成效,建设凉亭、步道、仿古门楼、文化长廊,进行公厕改革,增设太阳能路灯,打造特色文化墙。在精神传承上求突破,升级打造支部阵地,修筑烈士塑像及郭建平精神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教育基地和乡村旅游产业,多措并举使台北村由原来的“空心村”变成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2021年2月25日上午,她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特别是能作为山西省获奖者代表上台领奖,倍感荣幸,倍受鼓舞。在会见以及颁奖环节,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仅仅一两步的距离,看到了他们亲切的面容,何其有幸能得到李克强总理亲自颁奖!总理的亲切勉励仿佛还在耳边回响,那一天的场景牢牢地铭刻在她的脑海中,给她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她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继续投身乡村振兴工作,被选派到平城镇秦家庄村担任第一书记。
  从台北村到秦家庄村任职,她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快速融入班子。她坚持与村“两委”班子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使村党组织成为群众“主心骨”。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从健全制度抓起,规范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四议两公开两监督、“三务公开”等制度,让村级事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制定工作报告制度,压实责任,明确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定期述职述廉制度,加强自我约束。制定入户走访制度,推动为民办实事常态化。始终坚持队伍建设。制定书记带班、“两委”值班制度,每天必须有3人以上坐班,确保村民找得见人、能办成事。针对农村党员管理难的问题,组织支村“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评议党员积分并统一登记,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干部亮身份、亮作为,要求流动党员每季度提交思想汇报,不断增强党员队伍战斗力。通过“导师帮带”“书记沙龙”“乡村论坛”等活动,培养后备干部和实用人才。始终坚持聚焦支部共建。她主动对接浙江嘉兴党员志愿服务中心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发挥自己善于沟通表达的特长,当好村内“金牌宣讲员”,搭建了与先进地区共建共享的平台。依托湖南卫视,宣传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和党建经验做法。同时,学习嘉兴96345热线为民服务方法,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为民服务清单,细化职责任务分工,为村民提供精准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另外,同县委组织部合作拍摄《振兴进行曲》,荣获省级电教片观摩一等奖。现在的秦家庄村,堡垒坚强,群雁奋飞,人心思齐,让人能够时刻感受到组织的力量。
  秦家庄村交通便利,产业资源丰富,她和村干部立足实际,探索了一条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的“致富路”。规划先行,积极融入市委、县委“太行一号”文旅康养产业带规划,科学制定“一心双环三元四区”发展目标,打造集农业研学采摘、民俗美食体验、会议接待研讨、康养健身观光为一体的四区联动新格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高质量产业为支撑,培树“日光乡居”文旅品牌。抱团发展,联创“1+7”区域共建新模式,联合周边7个党支部组建秦家庄村联合党委,由联合党委整体规划、连片布局、一体发展,实现发展共商、产业共建、成果共享,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整合资源,争取资金2000万元,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彩虹亲子乐园、农耕体验园、高标准公社民宿研学接待中心、窑洞餐厅等项目。申请产业项目,建设18座春秋大棚和冷链仓储保鲜库等。
  她和村“两委”班子共同研究,提出“1+4+6+15”红色网格框架设想,运用网格化管理统筹防返贫动态监测、惠农政策宣传等重点工作,实现社情民意在网格中采集、公共服务在网格中开展、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治安防控在网格中加强,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党员可不仅仅是个荣誉,它还有沉甸甸的责任!”这是她入党时父亲对她的鞭策。父亲去世时没来得及留下一句话、一个字,但她知道,以百姓之心为心,完成他未竟然拿的事业,就是他的遗愿。她经历过三届轮换,派驻过两个村庄,自己深刻体会到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就是要做到三个“一点”。脑子勤一点。坚持每天记录工作日志,累计记录14本。做好工作计划,及时复盘总结。带着问题去学习政策,带着责任去帮扶解难。总结发展思路、实战经验,撰写典型材料四十余篇,拟定宣传版面二十余块,优化完善各类工作台账。充分利用学习交流机会,努力提升自我。参加原国家乡村振兴局举办的驻村帮扶线上研讨会,根据工作实际对全国驻村帮扶任务清单提出个人建议,同时学习各地先进理念、做法,汲取经验融入日常工作中。嘴巴勤一点。入户开展工作时,语气温和一点,态度热情一点,以唠家常的方式才能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两年多来,累计走访约6024户次18557人次。坚持全覆盖入户走访,了解民意,宣讲政策,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腿脚勤一点。自己多身体力行一次,村民就能少跑一点。比如东家停水了、西家问申请残疾证的流程了,再比如脱贫家庭孩子考上大学了,便协助她申请雨露计划、生源地贷款、临时救助等政策,帮她排除后顾之忧……第一书记就要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加深信任感、提升满意度。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曾经,是父亲对扶贫事业的执着牵引着她走上了扶贫之路。如今,她踏上了新征程,有了新的目标,还是要在奋斗中走向新的未来。她将继续把青春写在大地上,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而不懈奋斗!(山西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