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繁荣带动乡村振兴——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峪村第一书记 张建平
2024-11-28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编者按:2020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入过渡期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将驻村帮扶列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统筹谋划和部署推进,持续健全驻村帮扶工作体系,选优配强驻村帮扶工作队伍,扎实推动驻村帮扶落地见效,为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强化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广泛宣传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洪水峪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达么沟域,坐西朝东,四面环山,整个村庄呈阶梯状,村内房屋错落有致,公路穿村而过。全村耕地面积仅70亩,村里祖辈都靠煤矿为生,曾获门头沟区“经济十强村”,2010年按照市里统一部署关停煤矿后,在阵痛式转型过程中,村里一直没有找到新的致富路,逐渐变成了集体经济薄弱村。张建平到洪水峪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洪水峪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坚持党建引领,探索产业振兴新路
从城市核心区到京西的深山村,从首都教育舆论高地到海拔803米的洪水峪村,作为基层工作者,张建平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迈开步子,找准方向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干群积极性。张建平积极推进派出单位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与洪水峪村党建共建,完成挂牌,落实共建内容。通过与单位共建,组织开展支部联合党日活动,不仅丰富了学习形式,激发了党支部活力,还激发了党员学习的积极性。二是真抓实干为村民创收打开局面。通过挖掘镇域农产品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拍视频、直播带货、找销路,张建平在一个月内帮助村集体销售了8万多元的农产品,以真抓实干赢得民心,收获了村“两委”干部和村民的信任,真正打开了工作局面。三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振兴新路。她潜心研究中央、北京市、门头沟区相关惠民政策,了解到西城区和门头沟区是结对共建区,利用门头沟区生态宜人、民风淳朴、有大量民房闲置等资源,西城区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将西城区的非遗资源与门头沟区的自然资源融合发展,在深山区,探索带领村民们走出了一条“文化(非遗) +民宿”的创新发展之路。该项目以非遗为IP合理利用闲置老村老宅,探索小院精品民宿可持续发展模式。立足打造融于山水之间的沉浸式体验,洪水峪村通过构建表演、直播、体验、展示、销售五位一体的跨区创业集群,实现发展业态升级。随着项目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洪水峪村成功吸引了10位非遗传承人达成落户意向、还有老字号六必居开发扶贫产业高山芦笋酱菜,形成了非遗生产性保护合理布局。
二、“文+教+旅”多资源融合,提升为民服务质量
经过村“两委”班子与专家几轮论证同意,在第一书记张建平的积极邀请下,各级文旅部门、国企事业单位、老字号、传承人等17批次进村考察,村“两委”研究讨论,落实扶植办法,制定实施方案,推行相关举措,严格执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为非遗民宿落地解决后顾之忧,取得突出成果。一是非遗产业让村民就近就业、持续增收。通过对小院管家、厨娘、助教等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了当地村民的就近就地就业和增收。全国首例口技小院(非遗民宿)落户洪水峪村,带来第一笔收益14.85万元。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200万元,继续打造3套非遗小院。二是推动“教育+文化”深度合作。邀请服装学院、印刷学院等9所在京高校来村开展合作,目前已有3所院校与村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并挂牌,特别是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开展红色1+1党支部共建活动,引进先进技术改善50亩耕地,结合文旅产业打造居民和游客农事体验教育区、菜园子区、高山花海观赏区等,游客在村里即可参与农事、也可欣赏、体验非遗文化。开展新入职教师和海外留学人员国情教育和国际学院学生国情(实践)课程等,为老师和学生搭建平台了解农村的现状,切身感受乡村振兴中自己未来的助力方向,同时为村民拓宽了视野,真正打开了村校合作的直通平台。三是通过立体化宣传让非遗文化落地生根。借助共建单位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的媒体矩阵平台优势,助力清水学校发展,对学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活动等进行了全方位宣传报道,多篇文章,登上北京日报、学习强国等知名媒体平台。让文化在洪水峪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技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村中开设口技民宿,在村里成立了民间艺术团,招收了19名成员,重点培养了村内4名儿童并拜师学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技第五批传承人。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艺术团参加了清水镇文化节、门头沟区丰收节演出,还受邀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让乡亲们倍感振奋。
现在洪水峪村有了自己的商标和微信公众号,通过挖掘村内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故事等,洪水峪村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在第一书记张建平的带领下,洪水峪村正逐步成为一个集农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村庄。她正在努力实现红色基因与文化传播的结合。打造特色,成为标志!这位第一书记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三、面对挑战和困难,逆流而行,促文化繁荣助力灾后恢复重建
“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给洪水峪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张建平没有退缩,而是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冒着塌方、泥石流的风险,成功解救了40余名被困村民,全村186人无一伤亡。
在清水镇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张建平深知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因此,她全程参与了申遗工作,深入挖掘并整理了乡村的文化遗产,成功申请了清水豆腐、打拼锅、达摩的传说等6项非遗项目。这些非遗项目的成功申请,不仅是对清水镇丰富文化的认可,更是极大增强了村民灾后恢复重建的信心。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乡村文化,为清水镇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底蕴。
展望未来,张建平将继续深化打造非遗民宿村这个品牌,将凝聚更多的非遗大师和力量,力争将洪水峪村打造成北京第一个非遗民宿村。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推动洪水峪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经济繁荣和文化振兴的双赢。(北京市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