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驻村第一书记——梁亮
2024-11-14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编者按:2020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入过渡期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将驻村帮扶列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统筹谋划和部署推进,持续健全驻村帮扶工作体系,选优配强驻村帮扶工作队伍,扎实推动驻村帮扶落地见效,为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强化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广泛宣传驻村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收集汇总了各地区各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典型案例,设置专栏予以集中展示。
梁亮,男,汉族,中共党员,1989年9月生,格尔木市发改委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安全工程师。2023年6月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在组织部门、派出单位和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扎根基层、一心为民、履职尽责,把群众的难题当作自己的难题,用真情和实干温暖着长江源村村民,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促发展,在广阔天地里挥洒青春和汗水,书写着第一书记的乡村振兴故事。
镗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驻村伊始,梁亮面临着语言、饮食、风俗等多重挑战,使得他在工作中倍感迷茫。青海省委于2023年10月召开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代表座谈会中,指出了驻村干部存在的七个方面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要求,这成为了他开展驻村工作的指引灯,为他指明了工作的重心和突破点。在村“两委”班子的全力支持下,梁亮迅速转变角色,投入到了驻村工作中。他不断领悟驻村工作的核心思路和方法,决心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为乡村振兴寻找新的路径。经过与村民的深入交流和群策群力,梁亮带领团队决定以发展乡村产业为核心,将长江源村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及民族特色村寨文化进行融合发展。
经过梁亮及驻村工作队的不懈努力,长江源村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民族特色村寨”融合发展项目在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州级选拔赛上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如今的长江源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畜产品加工、演绎中心、露营烧烤基地等乡村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实施,为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进一步提升了长江源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梁亮及驻村工作队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驻村干部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倾情融入,忠诚担当改革实干
深入农村工作,诚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当驻村干部与群众建立紧密的联系后,困难往往会变得不再那么棘手。他深知,如果不亲自走遍村里的每个角落,深入每户人家,那么就无法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也就难以获得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即使面子上做得再完美,那也只是“水中月”和“镜中花”,浮于表面,不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还是得不到群众认可。
梁亮遵循驻村“四有”活动的指导原则,与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及其他“两委”成员携手合作,对全村的村民牧户进行了全面的走访。通过大量的入户交流,他不仅详细记录了工作笔记和心得,而且对“如何帮助、如何给予支持”有了更为实际和深入的想法和思路。当他了解到外地游客热衷于到长江源村旅游,以及本地村民渴望学习手艺从事旅游相关职业的情况后,梁亮积极与市就业局沟通,成功协调了专业老师为村民提供舞蹈、烹饪等技能培训,51名村民成功完成了培训,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增收。
面对农畜产品销售的困境,梁亮展现出了创新思维。他借鉴网络经验,开启了网络直播,通过短视频宣传、上线“832”网络销售平台以及动员同事和亲朋好友购买等方式,帮助村民售出了价值10余万元的农畜产品。
驻村以来,他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中,与村民共同劳动,积极解决村里的各种隐患问题,关心关爱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无论是护送群众就医、购药、评残,还是妥善安排残疾人的生活,他都亲力亲为。村里部分道路和路灯出现严重破损,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他积极协调派出单位筹集资金,8万余元,用于修缮硬化道路和安装太阳能路灯。这些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实事的落地见效,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也让梁亮逐渐融入了长江源村这个大家庭。
奔跑在乡村振兴的春天里
在体验工作带来的喜悦之余,梁亮深刻感受到驻村工作繁重且多样化,各项任务接踵而至。在深入学习省委书记陈刚在省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后,这种紧迫感更是日益加剧。“唐古拉牦牛”与“唐古拉藏羊”已然成为格尔木地区享有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尽管在当地小有名气,但放眼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其影响力尚显薄弱,资源链、产品链、销售链及品牌链等关键环节亟需进一步强化与拓展。同时,长江源村蕴藏着深厚的藏文化内涵,然而其挖掘与传承力度尚显不足,特别是运用现代互联网思维,讲述长江源故事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驻工作队仍需寻找那把能开启“流量密码”的钥匙。这些,正是梁亮每日沉思熟虑、积极谋划的焦点所在。
正如梁亮在长江大保护与乡村振兴百村座谈会上所言:“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必须依托日益壮大的村集体经济,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发展的全过程,共享发展红利,不断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唯有如此,共同富裕之花才能在我们的土地上常开常盛。”
生逢盛世,自当不辜负这个时代;身处其时,更需倾情奉献。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同时作为一位深刻理解、热爱并致力于振兴青海的“新长江源人”,梁亮始终坚守初心,心系群众福祉。他将“干部要实干、思路要清晰、律己要严格”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与工作常态,与村“两委”和全体村民携手共进,努力探索出一条独具“长江源”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将地区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让机遇转化为实际的红利,将丰富的资源禀赋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村民幸福生活的“花朵”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绽放得更加绚烂夺目。(青海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