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村政学院这十年
2024-07-23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金秋时节的成都平原西部,广袤肥沃的岷江两岸,千年灌区已唱响丰收的旋律。
位于都江堰市玉堂街道的成都村政学院(都江堰市委党校),全体教职工正精心筹备着一场“十年之约”—成都村政学院十周年论坛暨“党建引领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研讨会。
作为全国首家挂牌“村政”、集农村问题研究与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于一体的专业机构,也是中央组织部首批“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基层研究基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乡村振兴教学研究和实践基地”,这十年,成都村政学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10月17日,记者来到都江堰,感知十年“读村”路。
成都村政学院的“读村时间”图书馆。供图/成都村政学院
为什么会在都江堰
“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当记者见到成都村政学院的“元老”—邓蓉教授时,她正准备前往巴中、德阳两地授课。虽然年逾六十,邓蓉却始终怀揣火热初心,常年坚持带着课题组在全国各地调研,积累了大量可供研究或复制的样本资料,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成都在都江堰市率先开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通过‘先行先试’形成了有益的经验探索。”邓蓉介绍,自2009年起,都江堰市委党校就有了承接外训班次的教学实践,为后期办学积累了大量经验。与此同时,都江堰市委党校全程介入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早在都江堰市成为成都市5个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市之一,以及2008年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成为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个试点村时,我所在的党校课题组便一直跟踪2个试点地的推进情况,积累了不少珍贵案例和一手材料。”随后,邓蓉牵头创建“农村问题研究”学科,组建的课题组长期跟踪全国农村改革,形成的数据样本与解决基层问题的经验总结,为后期教科研一体化工作提供了翔实载体。
“村政学院的诞生肯定不是‘无根之花’。”在都江堰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成都村政学院常务副院长董红桥看来,学术带头人逐渐显现,学科优势逐渐确立,为日后学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基础和转型方向。同时,从政策背景来看,学院的诞生还得益于紧紧抓住了两次改革机遇。
第一次机遇是2011年,全国实行县级党校体制机制改革,函授学历教育从如火如荼到日渐萎缩,接下来该走什么路,成为县级党校的一个选择关口。“面对多领域、多层级、多类型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当时只有20余人且结构断层、学科单一的都江堰市委党校日渐感受到压力。” 董红桥说,值得欣喜的是,那些年,一届届领导班子,大胆结合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机遇,提出“要对大量的村(社区)干部开展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迈出了都江堰市委党校从化危为机到借机而为,从发展受限到寻求新路的关键一步。
第二次机遇是2012年,全省县级党校工作会议明确了深化党校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培训资源整合和要素集聚,提高办学水平。成都市把深化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改革作为四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创立包括成都村政学院在内的“三驾马车”,有效地覆盖了基层干部成建制培训体系的“盲区”。
自此,都江堰市委党校走出了一条聚焦乡村振兴的特色化、专业化办学之路。
2021年,成都村政学院青年教师邢永亮在“林盘课堂”里开展党史宣讲。
从“敢问路在何方”到“乘风而行”
2013年11月11日,经成都市委组织部批准,成都村政学院正式成立,挂牌中共都江堰市委党校。面向全国乡镇、村(社区)党员干部等,进行专业化、针对性培训。
“村,是基层治理,是农村发展;政,是治理,是组织建设;学,是教学和组织培养,这样的教学和培养能够为乡村发展带来促进作用。”对于学院的名称,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二级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宋洪远是这样定义的。
“乡村振兴,核心是人才。成都村政学院的诞生,就是为了给人数众多的村干部提供一个学习提升的平台。”这是学院成立之初,全国各地相关专家、学者的共识。
“带着村干部培训这一使命,成都村政学院开启了从走特色办学之路到实现融合发展的七年。”董红桥说,学院找准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先后通过主题论坛强化品牌、聚焦研究强化载体、提升专业凸显优势、拓展外延扩大范围。
在成都村政学院发展过程中,校领导班子也听到不少质疑之声,比如:如何优先保障好党校的主责主业,如何让党的旗帜、党的文化在“党校+基地”的办学模式中实现高高飘扬和有效彰显等。这些问题也给党校在分类建设中破题,找到了答案,那便是始终要在厚植主责主业的土壤里去开拓成都村政学院的特色办学路。
于是,融合发展思路日渐清晰,结合“党校姓党”定位,学院延展政策原则性内容,立足“为党献策”“为党育才”,举办“走向‘一带一路’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路径探索”“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路径探索”等主题村政论坛;聚焦学以致用、基层治理、党性教育、党史学习等创办13期《读村》特色刊物;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论述,将本校教师、企业家和媒体志愿者、本土基层党员干部和学员进行关联,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基层实操的“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创造性提出并实施“我们在一公里”五年跟踪问效活动;通过组织学员参与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和社区治理讨论,让学员在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构建新型和谐党群关系、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动力等方面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以参与“全国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试点”为契机,探索培训方法体系的建设与创新,整合开发出系列专科化、立体化课程菜单……
从“固有模式”到探索形成全新办学理念,从“有路走”到“驾起走”,成都村政学院开始“乘风而行”。
延伸“读村”路,行稳以致远
“社会资本要村上开发票,这个怎么办?”“社会资本建房位置与原宅基地有一定冲突,该怎样解决?”“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监督村干部?”“如何引导村里党员带头干事创业?”……
在成都村政学院的学员群里,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村(社区)干部最“接地气”的问题。对于一些共性问题,课题组的老师和学员们会不时在群里展开热烈讨论。在听取咨询者详细说明并进行实地调研后,课题组会对问题一一进行“会诊”、解答并撰写案例材料,形成独具特色的资政服务。
“农村工作非常具体,当一些乡村遇到复杂问题举步不前时,可能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在另一个地方早已解决。”学会借力,邓蓉早在2015年就找到了开启特色咨政服务的钥匙。她回忆道,2015年3月,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在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中遇到瓶颈,向成都村政学院发出解惑“信号”。当年6月,邓蓉课题组前往余江,走访5个乡镇、9个村,召开了6场交流讨论会。根据余江调研实际,他们以2011年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出台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办法》作为参考,提出建议。通过案例共享、信息互通,余江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牛鼻子”被牵住了。
“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强的‘马太效应’和辐射作用,如何让走在前面的地区形成经验分享,让更多村(社区)少走弯路,从而促进不同地区、不同资源的农村均衡发展,是成都村政学院为农村干部搭建交流、探讨、共商平台的初衷。”邓蓉说。
在一贯秉持发展思维的邓蓉看来,一所学校能持续解决问题,特别是农村基层不断变化的动态问题,除了长期的积累还需要有不断跟踪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但在有限的师资力量下,海量问题如何解决?案例如何收集?
“培训成为一条关键渠道。”成都村政学院副院长陈先林揭开“谜底”。
在学院的展厅内,一张覆盖全国的培训图格外显眼。“这既是学院的培训硬实力,也是我们的‘科研田’。”陈先林介绍说,截至今年9月底,成都村政学院共承接全国31个省(市、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013个班、72491人次培训,学院将辐射全国的学员资源转化为科研资源,持续开展“万村调查”“百镇调研”等课题研究,同步整合日常调研数据,已收集3.8万余份问卷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分类建立起“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产权制度改革与土地流转”“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培育与产业发展”等四大智库平台,形成《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实务》《农村基层干部一线工作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案例选编》《基层领导力与沟通管理》等四部教材,完成各类调研课题169项,获批中央、四川省、成都市优秀项目25项。
如今,成都村政学院的特色咨政服务犹如一个巨大的“超市”,通过不断丰富案例库,为纷繁复杂的农村问题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破解“蓝本”,为乡村振兴参与者提供“精准配送”咨政服务,让中央的大政方针真正在基层落地,同时,大量的调研数据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
今年1月,成都村政学院再次填补“空白”,顺势而为延伸“读村”路,依托现有的资源及平台优势,深耕拓展细分领域,探索当前村(社区)巡察的实践路径,成功挂牌全国首个村级巡察教研基地,初步形成“以学促教、以教促研、以研促巡、以巡促改、以改促建、以建促治”的全周期链条, 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工作监督管理的基础。
千锤百炼始成钢,十年磨砺宝剑成。满载“读村”情怀的成都村政学院,行稳致远,必将进而有为。
十年“读村”路,专家怎样看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勇:成都村政学院的运行模式是一种稀缺资源,它为全国其他地方在探索基层治理方面提供了样本参考。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安东:成都村政学院“微党课”把水利工程的技术、经济、政治、文化内容同党员干部应该怎样为人民服务相结合,启发党员干部发动和团结人民群众一起来解决各种问题,这点,我受益匪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成都村政学院做了很多城乡综合统筹发展改革实验的工作,有情怀、有人才、有想法、有行动。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乡村治理与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灿强:成都村政学院起到了“上接天线,下接地线”的作用,非常有优势,是连接基层实践和高层决策的纽带。
香港金融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郭启兴:从传统村落到现代化美丽乡村,管理其实是最重要的要素。如何融合我们的传统文化,把它结合到农村里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成都村政学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