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政策要点
2024-08-01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一、战略部署
(一)战略导向
将实现农业现代化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将先进技术、现代装备、管理理念等引入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全面升级。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35年,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
二、政策措施
(一)夯实现代农业生产基础
1.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
(2)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一是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二是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三是鼓励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合作,引导主销区与主产区合作建设生产基地。四是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3)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4)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三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四是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因地制宜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五是提升耕地质量。
(5)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
2.保障其他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1)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饲草料专业化生产。
(2)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完善重要养殖水域滩涂保护制度,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优化近海绿色养殖布局,支持深远海养殖业发展。
(3)促进果菜茶多样化发展。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提升茶业发展质量。
3.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稳定大豆生产,多措并举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
(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1.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1)以东北平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水稻生产功能区。
(2)以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西北及西南地区为重点,建设小麦生产功能区。
(3)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地区以及汾河和渭河流域为重点,建设玉米生产功能区。
(4)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政策支持力度,相关农业资金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目标作物种植。
(5)以产粮大县集中、基础条件良好的区域为重点,打造生产基础稳固、产业链条完善、集聚集群融合、绿色优质高效的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2.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
(1)以东北地区为重点、黄淮海地区为补充,提升大豆生产保护区综合生产能力。
(2)以新疆为重点、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沿海沿江环湖地区为补充,建设棉花生产保护区。
(3)以长江流域为重点,扩大油菜生产保护区种植面积。
(4)积极发展黄淮海地区花生生产,稳定提升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茶生产,推进西北地区油葵、芝麻、胡麻等油料作物发展。
(5)巩固提升广西、云南糖料蔗生产保护区产能。加强海南、云南、广东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胶园建设。
3.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
(1)发掘特色资源优势,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完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体系。
(2)强化科技支撑、质量控制、品牌建设和产品营销,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特色粮经作物、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产业带。
(三)协同推进区域农业发展
1.推进西部地区农牧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效旱作农业、节水型设施农业、戈壁农业、寒旱农业。
2.加快发展西南地区丘陵山地特色农业,积极发展高原绿色生态农业。
3.推进东北地区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
4.巩固提升中部地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地位,加强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5.发挥东部地区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6.统筹利用海岸带和近海、深海海域,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1.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2.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3.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
4..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
5.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6.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
7.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
8.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9.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10.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进草原禁牧轮牧休牧,加强草原鼠害防治,稳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五)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1.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洪枢纽工程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建设,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发挥农业保险灾后减损作用。
2.提升重要农产品市场调控能力。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提升重要农产品收储调控能力。健全粮食储备体系,保持合理储备规模,合理布局区域性农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合分析机制和信息发布平台。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有效降低粮食损耗。
3.稳定国际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稳定大豆、食糖、棉花、天然橡胶、油料油脂、肉类、乳制品等农产品国际供应链。
(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1)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农业基础理论、科研基础设施、定位观测体系、资源生态监测系统建设。聚焦生物育种、耕地质量、智慧农业、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加快研发与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加快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研究,提升农业重大风险防控和产业安全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
(2)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强化高水平农业科研院校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领军企业,优化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3)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行科技特派员和特聘农技员队伍制度,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
2.推进种业振兴
(1)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2)开展育种创新攻关。
(3)加强种业基地建设。
(4)强化种业市场监管。
3.提高农机装备研发应用能力
(1)加强农机装备薄弱环节研发。
(2)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
(3)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
4.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1)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
(2)集中建设育苗工厂化设施。
(3).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
(4)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
(5)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
(七)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1.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2)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方式。
(3)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
2.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1)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服务联合体和服务联盟,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
(2)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示范,鼓励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
(3)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4)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服务价格监测。
3.提升农业从业者知识技能水平
(1)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
(2)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3)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1.优化乡村产业布局
(1)健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现代种养业、乡村特色产业、农流产品加工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形成特色鲜明、类型丰富、协同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
(2)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2.推进乡村产业园区化融合化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3.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1)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2)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仓储物流、设施租赁、市场营销、信息咨询等领域,生活性服务业包括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电器维修、再生资源回收和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等领域。
(3)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加快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引导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市场主体到乡村布局。
4.推进农村创业创新
(1)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等返乡入乡创业,鼓励乡村能人在乡创业。
(2)推动城市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
(3)建设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4)建立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精准指导服务。
(5)组织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培训。
(6)制定分区域、差异化创业创新扶持政策,推动落实创业补贴政策,加大创业贷款等支持力度。
(九)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1.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
2.建立健全农业贸易政策体系。
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
4.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和农业贸易规则制定,促进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农业国际贸易秩序。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