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壮大乡村产业政策要点

2024-08-01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一、战略部署
  (一)指导思想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农为农。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2.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企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 
  3.坚持融合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 
  4.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 
  5.坚持创新驱动。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1.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 
  2.乡村特色产业深度拓展。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值超十亿元农业产业镇
  3.乡村休闲旅游业优化升级。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 
  4.乡村新型服务业类型丰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达到1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万亿元。 
  5.农村创新创业更加活跃。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超过1500万人。 
  二、具体措施
  (一)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1.完善产业结构 
  (1)拓展农产品初加工。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
  (2)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加快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
  (3)推进综合利用加工。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2.优化空间布局。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布局,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格局。
  (1)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一是向优势区域聚集。引导大型农业企业重心下沉,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水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布局加工产能,改变加工在城市、原料在乡村的状况;二是向中心镇(乡)和物流节点聚集。在农业产业强镇、商贸集镇和物流节点布局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促进产镇融合;三是向重点专业村聚集。依托工贸村、“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小众类的农产品初加工,促进产村融合。  
  (2)推进农产品加工与销区对接。丰富加工产品,在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加工,满足城市多样化、便捷化需求。 
  (3)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选择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地区,建设一批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对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3. 促进产业升级 
  (1)推进加工技术创新。以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为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国家重点实验室、保鲜物流技术研究中心及优势农产品品质评价研究中心。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发一批集自动测量、精准控制、智能操作于一体的绿色储藏、动态保鲜、快速预冷、节能干燥等新型实用技术,以及实现品质调控、营养均衡、清洁生产等功能的先进加工技术。 
  (2)推进加工装备创制。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机构和生产创制企业,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装备研发,提高关键装备国产化水平。运用智能制造、生物合成、3D打印等新技术,集成组装一批科技含量高、适用性广的加工工艺及配套装备,提升农产品加工层次水平。 
  (二)拓展乡村特色产业 
  1.构建全产业链。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特色化、多样化产品,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 
  (1)以特色资源增强竞争力。根据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开发特殊地域、特殊品种等专属性特色产品,以特性和品质赢得市场。主要是发展特色种养业、开发特色食品、传承特色技艺、弘扬特色文化。 
  (2)以加工流通延伸产业链。一是做强产品加工,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加工厂,引导农户、家庭农场建设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用标准化技术改造提升乡土产品。二是做活商贸物流,鼓励地方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购中心、大型特产超市,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发展网上商店、连锁门店。 
  (3)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一是对接终端市场,促进农户生产、企业加工、客户营销和终端消费连成一体、协同运作。二是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三是创新营销模式。健全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培育农商直供、直播直销、会员制、个人定制等模式,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再造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4)以业态丰富提升价值链。一是提升品质价值。推进品种和技术创新,提升特色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品相,以品质赢得市场、实现增值。二是提升生态价值。开发绿色生态、养生保健等新功能新价值,增强对消费者的吸附力。三是提升人文价值。更多融入科技、人文元素,发掘民俗风情、历史传说和民间戏剧等文化价值,赋予乡土特色产品文化标识。 
  2.推进聚集发展 
  (1)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依托资源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2)建设农业产业强镇。根据特色资源优势,聚焦1-2个主导产业,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
  (3)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科技集成、主体集合、产业集群,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业链条由单一向复合转变。 
  (4)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品种品质优良、规模体量较大、融合程度较深的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3.培育知名品牌 
  (1)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根据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明确生产地域范围,强化品种品质管理,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地域特色突出、功能属性独特的区域公用品牌。
  (2)培育企业品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 
  (3)培育产品品牌。传承乡村文化,挖掘一批以手工制作为主、技艺精湛、工艺独特的瓦匠、篾匠、铜匠、铁匠、剪纸工、绣娘、陶艺师、面点师等能工巧匠,创响一批乡土品牌。 
  (三)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1.聚焦重点区域。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重点区、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区、自然风景区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区、民俗民族风情乡村休闲旅游区和建设传统农区乡村休闲旅游景点。
  2.注重品质提升。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古朴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 
  3.打造精品工程。建设休闲农业重点县、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农业园区。
  4.提升服务水平。 
  (1)健全标准体系。制修订乡村休闲旅游业标准,完善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服务规范等标准,促进管理服务水平提升。 
  (2)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乡村休闲旅游点水、电、路、讯、网等设施建设,完善餐饮、住宿、休闲、体验、购物、停车、厕所等设施条件。
  (3)规范管理服务。为消费者提供热情周到、贴心细致的服务。 
  (四)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1.提升生产性服务业 
  (1)扩大服务领域。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趋势,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 
  (2)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各类服务主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镇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广农超、农社、农企等产销对接模式。鼓励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开展托管服务、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 
  2. 拓展生活性服务业
  (1)丰富服务内容。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发、洗浴、照相、电器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乡村服务业。 
  (2)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等新形态,探索“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新模式。
  3.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1)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引导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到乡村布局,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依托农家店、农村综合服务社、村邮站、快递网点、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发展农村电商末端网点。 
  (2)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快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在促进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的同时,拓展农产品、特色食品、民俗制品等产品的进城空间。 
  (3)改善农村电子商务环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 
  (1)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指导地方培育龙头企业。
  (2)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
  2.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培育多元融合主体。支持发展县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参与主体多的融合模式,促进资源共享、链条共建、品牌共创,形成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科研助力、金融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2)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以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 
  (3)建立健全融合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利益融合。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 
  (六) 推进农村创新创业 
  1.培育创业主体 
  (1)培育返乡创业主体。引导有资金积累、技术专长和市场信息的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创新创业,引领乡村新兴产业发展。 
  (2)培育入乡创业主体。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扶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等入乡创业,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引入现代管理、经营理念和业态模式,丰富乡村产业发展类型。 
  (3)培育在乡创业主体。加大乡村能人培训力度,提高发现机会、识别市场、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培育一批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创办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 
  2.搭建创业平台
  (1)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引导地方建设一批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创新创业成长快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高新技术园区、电商物流园等,建立农村创新创业园。
  (2)建设孵化实训基地。依托各类园区、大中型企业、知名村镇、大中专院校等平台和主体,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于一体、“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全产业链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 
  3.强化创业指导 
  (1)建设农村创业导师队伍。一是建立专家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遴选一批理论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人才、政策专家、会计师、设计师、律师等,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创业项目、技术要点等指导服务。二是建立企业家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遴选一批有经营理念、市场眼光的乡村企业家,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政策运用、市场拓展等指导服务。三是建立带头人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中遴选一批经历丰富、成效显著的创业成功人士,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经验分享等指导服务。 
  (2)健全指导服务机制。一是建立指导服务平台。依托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和网络平台等,通过集中授课、案例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创立“平台+导师+学员”服务模式。二是开展点对点指导服务。根据农村创业导师和农村创业人员实际,开展“一带一”“师带徒”“一带多”等精准服务。通过网络、视频等载体,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服务。
  4.优化创业环境 
  (1)强化创业服务。支持地方依托县乡政府政务大厅设立农村创新创业服务窗口,发挥乡村产业服务指导机构和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培育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模式,为农村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灵活便捷在线服务。 
  (2)强化创业培训。依托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优质培训机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等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让有意愿的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均能受到免费创业培训。推行“创业+技能”“创业+产业”的培训模式,开展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观摩教学。 
  5.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采取多种方式扶持一批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乡村企业家。引导网络平台企业投资乡村,开发农业农村资源,丰富产业业态类型,培育一批引领乡村产业转型的现代乡村企业家。发掘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培育乡村企业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