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政策要点
2024-08-01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二)行动目标
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乱倒乱排得到管控;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二、具体措施
(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1)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乡村。
(2)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切实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降低耕地开发利用强度,扩大轮作休耕范围。
(3)推进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
(4)强化渔业资源管控与养护。
2.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1)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严格饲料质量安全管理。
(2)加快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推进农林产品加工剩余物资源化利用。
(3)加大近海滩涂养殖环境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河流湖库、近岸海域投饵网箱养殖。
(4)探索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模式,修复和完善生态廊道,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
3.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
(1)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受污染耕地分类治理与修复。
(2)加强重有色金属矿区污染综合整治。
(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4)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控制地表水过度利用。
(5)严格监管和治理工业与城镇污染。
(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1.加快补齐突出短板
(1)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2)实施“厕所革命”,普及卫生厕所,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3)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
(4)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2.着力提升村容村貌
(1)科学规划村庄建筑布局,提升农房设计水平,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
(2)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
(3)全面推进乡村绿化,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
(4)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
(5)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3.建立健全整治长效机制
(1)制定乡村建设规划,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
(2)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
(3)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
(三)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1.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1)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2)大力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有害生物防治。扩大退牧还草,推进草原防灾减灾、鼠虫草害防治、严重退化沙化草原治理等工程。
(3)保护和恢复乡村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积极开展农村水生态修复。
(4)大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进绿色小水电改造。
(5)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大行动。
(6)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地区特别是重有色金属矿区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以及损毁山体、矿山废弃地修复。
(7)加快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8)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2.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
(1)完善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制度。
(2)完善草原生态监管,严格实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
(3)完善荒漠生态保护,加强沙区天然植被和绿洲保护。
(4)推进河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对水源涵养区、蓄洪滞涝区、滨河滨湖带的保护。
(5)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等各类保护地保护制度。
3.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1)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
(2)完善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建立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鼓励各地实施水域上下游横向补偿。
(3)推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建立健全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形成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参与碳汇交易的有效途径。
4.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
(1)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
(2)鼓励合理利用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开展生产经营。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合法发展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等产业。
(4)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5)完善生态资源管护机制,设立生态管护员工作岗位,鼓励当地群众参与生态管护和管理服务。
(6)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